APP下载

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技术

2023-02-01潘婷婷,刘如霞

农村百事通 2023年11期
关键词:疮痂切块块茎

陕西省定边县有400多年马铃薯栽植历史。近年来,产区马铃薯疮痂病发生较为普遍,尤其在沙土地中发病尤为明显。该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块茎,在表皮形成病斑,影响马铃薯的商品性,降低块茎淀粉含量,增加小薯比例,造成减产(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以上)。2023年,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将该病作为西北产区马铃薯重大病虫害(兼顾)防控对象之一。现结合生产实践,总结该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以及防控措施。

1.发病症状

感染疮痂病病菌后,在受害马铃薯植株叶片上,初期可见水渍状圆形小斑点,后叶片呈蜡黄色。病斑随叶片生长而扩大,最后木栓化,并在叶片一面隆起圆锥状疮痂,另一面则向内凹陷。病斑较多的叶片扭曲畸形,严重的引起落叶。块茎感病后,最初在块茎表面产生浅褐色丘疹状病斑,后逐步扩大,最终成为圆形或不规则状疮痂型硬斑。病部木栓化,表皮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一个薯块上病斑少则数个,多则数十个,数个病斑可合并成直径5~8毫米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斑块。病害发生严重时,病薯表面形成深达7~10毫米的凹陷坑状褐色病斑。

2.发病规律

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菌为腐生菌链霉菌,病原菌在病株残体(块茎)或土壤中越冬。在马铃薯地下块茎膨大初期,当土壤温度达20~22℃、相对湿度小于60%时,病原菌通过雨水、灌溉水、田间作业以及附着在农机设备上的土壤传播,从皮孔或伤口侵入,潜育期10天左右。病菌最适宜生存在温暖(25℃左右)、干燥(含水量较低的沙土地)、中性偏碱性的环境中。地势低、排水不利、地下害虫发生严重、河滩地易发生;夏季较凉爽、高温干燥天气、雨量多、田间积水多的地块易发生;缺素(硼、锰、钙等中微量元素)地块易发生;白色、薄皮品种比褐色、厚皮品种抗病性差;连作重茬地块发病严重。

3.防治技术

(1)选用良种

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马铃薯品种。严把种薯选择关,应选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长能力强、产量高、抗病性好的品种。定边地区可种植的品种有紫花白、费乌瑞它、陇薯3号、大西洋、夏波蒂、新大坪、早大白等。

(2)种薯处理

种薯储存期,采用百菌清烟雾剂熏蒸。切块前2~3天晒种催芽,淘汰病烂薯。当芽长到1~3厘米时,切块播种。切刀要用75%酒精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每个薯块20~25克,带1~2个芽眼即可。切块播种前,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或50%三氯异氰尿酸片剂1000倍液浸种4分钟,浸后切块;也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30分钟,然后取出晾干,切块播种。

(3)药剂防治

做好发病田块土壤药剂处理,可选40%五氯硝基苯粉剂,每亩用量1公斤左右。花蕾期、开花初期、发病初期做好药剂防控。可选65%代森锰锌1200倍液,或青枯立克100倍液+大蒜油10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600倍液,或DT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根据发病情况,每隔5~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交替用药。

猜你喜欢

疮痂切块块茎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比萨切块
费乌瑞它切块与整薯播栽的性状和产量
不同药剂配方对马铃薯疮痂病的影响
我国学者揭示马铃薯疮痂病发病新机制
魔芋切块繁殖的生长特性及产量分析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马铃薯种薯切块技术要点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
美国欲选育抗疮痂病的核桃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