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研究

2023-01-27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宋金秋

内江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专业课程乡村振兴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宋金秋 李 晖

随着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高职涉农专业教学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对高职涉农专业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职涉农专业产教融合教学工作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出现涉农专业办学水平不高、校企合作参与性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相关问题展开详细论述与探讨,以期为高职涉农专业教学体系完善以及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微薄之力。

当前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存在诸多挑战,其中课程体系在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体系是高职涉农专业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直接反映出了高职涉农专业的育人目标、育人理念和建设水平,因此,高职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对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高职涉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农业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以及行业觉悟的综合型、高素质、实用性农业技能人才,而课程体系的建设决定了这些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可见高职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涉农专业的一项核心工作,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常有必要立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和高职涉农专业建设现状对高职涉农专业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1 乡村振兴战略给高职涉农专业带来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指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目标,2018年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出和落实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我国全局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新时期下驱动“三农”工作顺利开展的强大驱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水平农业专业技能人才的支持,而高素质农业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只有教育兴才能国兴,大力发展涉农专业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了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趋势。其中高职涉农专业长期以来是我国培养和输出实用性农业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高职涉农专业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农业院校和高职涉农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2.1 构建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根据自身教学经历以及与涉农专业教师交流证实,学生对专业课程涉及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普遍存在问题。例如在涉及到已经学习过的基础理论知识时,大部分学生表示没学过、不记得,不知道等,只有个别学生表示学习过,然而随着教师的进一步耐心启发,学生们逐渐能够回忆起或者联想到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由此可见,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是涉农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整体较弱,不具备分析、理解、吸收和联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其二,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的前后次序不科学,学生没有掌握学习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导致学习困难;其三,基础理论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深度较深,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而且基础理论知识点多且枯燥,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基于上述原因导致了涉农专业学生基础理论课程学习效果不佳,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建议将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呼应,同时通过有目标地在课程体系中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来将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此外,在设置课程时还要保证充分的重复量,通过反复重复学习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为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实践技能提升奠定基础。

2.2 重点突出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交叉融合

以往的涉农专业课程体系采取先基础理论课程,后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学期为单位将不同的学习阶段区分开。在采用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时,随着学习时间推移,学生会将之前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淡忘。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专业实践课程学习时,感觉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关联不大,无法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往往需要回头重新学习和补充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阻碍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针对此,建议重点突出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二者的交叉融合,构建二者交叉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可在基础理论课程中插入相应的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同时在设置专业实践课程时有意地插入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点,通过将二者相互交叉融合的方式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也能实现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有效强化,最终达到二者相互呼应、相互交互、相得益彰的目的。同时,这样的课程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

2.3 通过涉农专业项目化教学途径完善课程体系

以往涉农专业课程体系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并逐渐形成了清晰规范的理论知识教学结构,相对而言,实践教学部分不清晰,相关规范和要求也不明确,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呈现出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局面。由于涉农专业教学过于侧重理论课程教学,导致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课程仅作为理论课程学习的附属物,实践课程的时间过少且难以保障,导致实践课程的地位在不断降低。

针对此,建议开展涉农专业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任务为中心载体来指导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学习目标转变成为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项目化教学应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接受项目任务,独立工作,成果展示和讨论交流四个部分。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关联与整合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职业素养,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2.4 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融入创业创新课程内容

(1)在职业规划课程中融入创业创新课程。目前各职业院校均不同程度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兴趣爱好,对自身能力进行定位以及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职业规划课程的中心目标是服务于就业,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学习让学生对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形成一个初步客观的认识。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下,创业创新是一种新型就业趋势,创业创新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作积累和铺垫,因此建议在现有的职业规划课程中融入相应的创业创新课程,以选修课或者必修课的形式在涉农专业开设创业创新课程并计入学分管理。通过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丰富学生创业创新知识,同时在涉农专业职业规划课程中有意识地加入当前农业领域典型的创业创新成功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创业创新信心。

(2)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创新课程。涉农专业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创业创新课程学习在不同程度上对创业创新有了基础的了解,为了进一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议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创新课程。具体而言,结合高职涉农专业理实一体化特点分配给学生涉农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相关实践项目或任务,并要求学生按照实践项目或任务相关要求完成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实践计划书的编写,实践项目或任务进行过程中由学生自行应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践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编写项目总结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将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互结合从而培养起学生的职业素养,也能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5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拓展学生就业面

学生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涉农专业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前涉农专业学生对于从事农业工作的热情不高,导致很多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而且农业岗位存在严重的岗位迁移现象。鉴于此,建议遵循着“一个专业、多条出路”的路子对涉农专业学生培养口径进行拓展,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师资特点以及地区农业岗位人才需求现状对涉农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具体来说,可将专业课程体系分成农业生产技术类和农业生产服务类两大模块,如此既可以精准对接当前农业岗位人才需求从而有效扩展学生就业面,还能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减少岗位迁移现象,也与当前高职教育中倡导的“l+X证书”制度不谋而合。

2.6 重塑课程体系构架,将人才培养与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对接

在产教融合驱动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逐渐形成了“能力本位、素质同步”的教育模式,农业单位和行业则是提出当前行业需求和有关数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议高职院校加大涉农专业的专业试点建设,以行业当前需求和相关数据为指导依据对现有的涉农专业课程体系构架进行优化和重塑。逐渐用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取代以往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起涵盖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为一体的“能力本位、素质同步”课程体系。

2.7 行业引领主导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标准有机衔接

近年来为了促进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会常常邀请农业领域的专家或代表协同参与研讨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由学校主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这一核心,因此建议涉农专业在建设课程体系时,除通识课程由学校主导外,其他课程的设置由农业领域来进行主导,具体在编制课程体系时,由混编师资队伍共同研究制定。通过行业引领主导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促进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工作能力、岗位任务标准的有机衔接,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将学生从学生角色逐渐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2.8 建设生产型实践基地,将实训教学与岗位工作有机对接

当前高职涉农专业实践教学基本上都属于验证性质的实训教学,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议加强生产型实践基地的建设,具体事宜由学校与农业单位沟通协商,由双方合资或者独资在学校内部建设生产型实践基地。一来能够为涉农专业学生创造可靠的实践学习机会,二来能够有机对接农业单位岗位工作需求。在生产型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学生角色转变为了单位员工,通过这样的生产型实践基地实训教学,学生对自身和工作岗位会有重新的认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也会大幅提升,为学生顺利毕业并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定的基础。

2.9 加强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融合,为学生步入岗位做好思想铺垫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建议对“课程思政”引起重视,加强涉农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思政”融合。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各个阶段有机融合“课程思政”,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观和思想价值观并重。同时,在实践学习阶段让学生感受和汲取农业单位和行业文化,转变学生的错误认识,塑造起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工匠精神,为学生步入岗位做好思想铺垫。

2.10 重视课程体系创新,树立多方向发展思路

在当今多元化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紧跟时代步伐,重视对涉农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一方面,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立足于学科本身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时要眼光长远积极创新,结合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和院校自身特色开发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除本专业以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顺应当前学科交叉这一大趋势,构建“涉农专业+x”的课程体系,将涉农专业与其它学科结合,通过课程体系创新为涉农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思路。

3 结语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之本,站在顶层设计的角度审视,积极构建和完善“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职涉农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关乎着创新教育改革工作有效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项关键性工作。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当坚持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积极调动院校、单位、行业协同合作共同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高职涉农专业岗位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标准,共同制定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对课程体系做出适应性调整以保证课程体系的时效性,利用项目模拟法、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能够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需求与课程体系有机对接从而将拉近课程教学和岗位工作和行业之间的距离。此外,院校应加强与农业单位和行业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将行业发展新需求、新技术、新模式融入课程体系当中,积极组建由教师、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建的混合型师资队伍,由混合型师资队伍共同研究和建设新时期下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如此,农业单位能够获得自身所需的优质人力和技术资源,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建设水平,师资队伍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都会得到提升,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更优质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前景,真正实现院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最终为地区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智慧和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专业课程乡村振兴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
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基础理论探析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