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可行性建议

2023-01-24

科海故事博览 2022年36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文明监测

王 燊

(台州市绿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 台州 318000)

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可靠的监测,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撑,也是环保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实践中,很多基层单位的环保监督管理部门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和问题。因此,在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必须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并制订相应的规范和制度。

1 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监测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将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面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因此,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创新环境监测手段,针对环境监测的设备以及设施建设投入更多的重视,只有在确保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环境监测工作才能够发挥其理想的效果。

目前人们在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力度不断地加大,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其精度也随之提高,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才能带动生态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只有不断地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行升级,才能使其得以有效地进行,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过程[1]。

1.1 更科学地进行环境质量评估

生态问题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都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大气、土壤、水以及由多种生物组成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感知到环境的明显变化,但要对环境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分析,就需要用生态环境的监测手段来进行。对生态环境的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测是一种对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质量的有效的评价与分析手段,它能够对环境整体的发展情况进行一定的观察,预测环境未来的走向,从而使环境监测更加科学、客观地反映环境状况,使得生态保护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在源头上防止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伤害。

1.2 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十分迅猛,并且工业发展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加剧了温室效应,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其他类型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需要通过环境监测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进行监测和控制。科技的高速发展带动着环境监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能够有效地监控到空气中含有的有害微生物,在大气质量指标中很可能将微生物的含量纳入其中。针对新的监测指标,制定环境监测质量标准时,依据的主要是周期性的大气环境指标来完成标准评定的工作。所以要保证大气监测工作的科学和有效性,对环境进行监测所得到的数据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3 协调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

环境监测技术的实现方式是: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与统计,然后利用有关的环境指标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判定,并据此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具有针对性的环保对策。环境监测的优势在于其收集的数据可以为今后的环保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从而使环保工作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并与环境保护需求相结合,使得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环境的保护工作,更能够满足科学生态发展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利用环境监控技术可以将城市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比如,在进行环境监测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污染程度,对不同区域的污染程度制定相应的绿化措施来控制污染,同时,还需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科学的规划。

2 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缺乏环保执行力

为了保障城市的发展,各地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从而导致各地在面对生态文明时的态度存在不同。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实施能力是对城市的环境进行维护的重要基础所在,是环保工作者在城市健康、安全监管和管理方面的职责,也是进行城市发展规划制定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的地表水环境监测以定点监测为主,其范围涵盖了各省、市、县、市以及重点城镇地区的主要流域。通过针对性地对流域的水质问题进行全面的监测,能够有效地掌握流域水质的动态情况,但是由于缺少灵活性,难以准确地发现和处理生态问题、偷排漏排等违法现象,更难以准确地回答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对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支持能力不足的问题。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人员往往只是简单地处理城市的生活垃圾,履行着对卫生情况进行管理的责任,但是对于环境生态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针对城市的未来生态发展规划没有系统的制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执行力相对较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生态建设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掌握不够,工作人员没有对自身的责任进行明确,工作的积极性相对较低,没有充分地重视监督以及管理的工作,导致生态建设的相关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2]。

2.2 缺乏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文明工程对环境资源的重要保护和保障能力具有相对高的质量。而对大多数地方而言,政府的支出大都集中在市政府行政经费、设施配套建设、教育科研经费和相关环境科学研究等方面,在推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设备建设等方面支出较少。生态环境文明工程与社会组织、政府的建设截然不同,要想顺利地进行,就必须保证各种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然而,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比较重视市政府的行政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设施以及环境科学研究方面的投入,但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导致生态保护的相关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

2.3 环保信息封闭

当前,我国已全面迈入信息化时代,但由于各种生态文明信息尚未向社会公布,生态环境共享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城市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是公众参与、投资的重要平台,封闭的信息将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产生直接的影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管理工作等内容应当要对公众进行披露,实现全民利益共享和风险共享。在过去的环保工作中,政府机关、环保局等部门的工作流程和信息都是向政府等部门公布的,并不对外公布,这就造成了一种封闭的信息传递,公众很难对当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也是直接影响城市生态文明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是市场主体的主体,而封闭的信息传播使得人们无法参与到市场中去,无法有效地管理自身的环境。因此,在信息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与时俱进,真正做到透明化、大众化,让广大市民都能清楚地看到绿色工作的开展,并给公众一个参与的机会[3]。

2.4 流域监测网络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没有对流域内的水、林、林、湖、湖的系统进行综合协调,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设计。流域、地方、工业等领域没有进行良好的协调工作,缺乏共享力度,导致出现了大量的数据问题,数据信息不准确并且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无法发挥各自的作用,无法对相关的监测数据进行良好的整合、系统地对生态环境的情况进行评估。

3 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的思考

3.1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为了提高监测工作的效能,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科学,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科学的监测和管理。这就要求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作用,建立和健全环保监管体系,并严格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环境监测的管理方式。同时,必须持续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内部控制,保证各部门的专业人员能够全面掌握监测技术,增强对自己工作的重视,提高自己的技术服务意识,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批专门的实验室和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以此来增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整体素质,为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一方面,要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监督。

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和风险评价体系,杜绝一切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的非法行为,对任何有虚假信息的问题,都要严惩。

3.2 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按照现行的法规,各地环保部门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制订环保监督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所辖区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相关工作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在经济社会不断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不断深化,政策以及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环境监测工作也日益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

因此,各地应加大对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保证其专业性,全面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构建完善、科学的区域环境监测服务系统。

3.3 建设信息化网络预警机制

各级政府机构要在充分认识自己辖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可靠的、有效的生态信息技术手段,按照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适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系统,进而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度。各主要环境监测站要密切注意各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加强对各地区的污染状况的预警,对不同地区的突发事件进行快速的处置。而环境污染的早期预警技术,应该是基于现有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对不同地区的信息进行收集与汇总,为之后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基础。

因此,有关技术人员应充分关注网络防范系统,加大网络预警力度,使其与生态环境网真正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在流域内应统筹考虑水、林、林、湖、湖的体系结构,重视流域管理的重要性,发挥流域机构的主要作用,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打破来自部门等方面的限制。将当地环境监测机构、中科院等相关部门的技术优势综合地结合到仪器,统一地完成规划的工作,确保各部门可以高效协调地完成相关工作,形成更加全面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网络。

3.4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在重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侵害,当前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断严重,各种生态问题受到了来自国家以及社会的深刻重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行业中人才队伍的建设并不理想,专业人才数量极度短缺。而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应大力培养和吸收环保技术人才。

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专业技术人员不但要精通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和维修各类检测设备,同时还要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增强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培养一支具有综合专业素养与认真负责态度的生态环境监测专业人才队伍[4]。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没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发展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而生态环境监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各地的政府和企业都要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出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做好监督和管理的工作。同时,各有关单位要做好环保工作,为今后的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搞清楚资源、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政府要抓住这一机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要创新思路,加强流域监测规划的顶层设计,弥补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的薄弱环节。运用“真、准、全”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为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不懈的努力。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文明监测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监测第33卷(2017)总目次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