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民间音乐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以承德地区为例

2023-01-21王欢冀辰

参花(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承德地区丰宁清音

◎王欢 冀辰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民间音乐文化的助力。承德民间音乐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在政府的积极努力与保护下,承德民间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获生机。经过调查与分析,本文发现承德民间音乐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对满足乡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乡村文化育人、重塑乡村文化业态三个方面体现出较高的价值,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总目标高度吻合。

一、承德民间音乐产生的文化背景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处于华北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会地带,其地形情况比较复杂,山脉与河流纵横交错,北部为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中部为浅山区,南部为燕山山脉。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和造就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

经过考古发现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承德地区就有人类生活的遗迹。进入殷商、西周时期后,这里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活动的主要区域,此后历代政权都在此设立过行政管理机构,汉、匈奴、契丹、蒙古、回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在此交融。至清代,承德的政治地位得到凸显,康熙皇帝在本是牧马场的承德建造的避暑山庄与木兰围场使其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内地人口大量移居至此,使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大批少数民族王公贵族不断来此朝拜,将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在内的文化带至承德。由此,各民族人民汇聚在同一空间下进行了深度的文化交流,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此交会,为承德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稳定的文化基础。至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承德也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因此民间音乐在此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与发展。

二、承德民间音乐的种类

(一)民间歌曲

清朝之前,虽然承德地区也有少数民族驻扎,但是多为草原民族,为了生存,他们常常奔波迁徙于各个牧场之间,流动性比较大,人口逐水草而居,因此并未形成相对稳定的音乐文化。清王朝建造避暑山庄后,随着人口的移居,承德的民间音乐文化才逐渐繁荣起来,满族民间歌曲也随之在此扎根发展。目前,满族、蒙古族民间歌曲留存比较丰富,经过田野调查,以承德宽城、丰宁、围场三个满族自治县的满族民间歌曲数量最多。在表现形式上,以劳动号子、喜歌、小调、山歌、酒歌为主,内容涉及满族的风土人情、渔猎放牧生活、爱情、思念等题材,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体现了满族劳动人民的纯真与质朴,如《要兜兜》《绣针扎》等歌曲就将相爱之人细腻的内心活动展现出来。由于表现内容比较朴实,因此民歌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短小,五声音阶的结构十分多见,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多为平稳进行,歌曲音域比较有限,基本上都在八度之内。

(二)民间器乐

民间歌曲主要在满族自治县内流传,民间器乐的流传区域相对来讲更广泛一些,除了丰宁、宽城两地外,还涉及承德市区、滦平县等地。经过统计,现存的民间器乐艺术主要有以下三种:承德清音会、丰宁满族吵子会、滦平十番乐。从使用乐器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丝竹乐和吹打乐,清音会属于前者,它是以笛子为主奏乐器的丝竹乐组合,吵子会、十番乐属于后者,它们是以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相结合的形式。除上述器乐形式外,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承德地区,还有一些民间器乐尽管已被纳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自身发展动力与传承力量不足,缺乏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现实情况已是濒临灭绝,因此,本文不将此类音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史料发现,承德在清朝时期所处的政治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繁荣也为器乐艺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清音会是在清朝政权瓦解后,清音十番音乐从避暑山庄流传至民间社会,由承德清音会习得并传承下来,[1]经历了近百年间几代传承人的更迭之后,目前,承德地区民族高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清音会传承基地,对清音会展开了更加系统与规范的传承工作。从乐器组合形式来看,清音会所使用的乐器包含吹奏(笛子、笙、箫等)、丝弦(六弦琴、火不思、匙琴等)、打击乐器(云锣、鼓等),在上述乐器中,有一部分属于当时清朝宫中的御用之物,还有一部分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器,如蒙古族的火不思。清音会的音乐风格庄重典雅,速度缓慢,而且所有乐器均演奏同一旋律,旋律以平稳进行为主,体现出鲜明的宫廷风格。

丰宁满族吵子会则是随着清代人口的迁徙而“落户”丰宁的。据了解,丰宁吵子会的历代传承人都是从山东迁徙而来的,他们将汉族的传统文化也传播到这里,并且与满族的音乐文化进行交融,最终形成了丰宁满族吵子会,因此,吵子会的音乐包含丰富的汉族音乐元素,同时也不乏满族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吵子会的吹奏乐器主要是唢呐,打击乐包括锣、铙、钹。演奏曲目既有唢呐曲牌,也有打击乐曲牌。音乐的音阶多以五、七声音阶为主,调式多为商调式、羽调式;旋律节拍多为四二或四三的变换拍子构成。[2]2008年,吵子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不仅吸引了媒体和学者的关注,同时也使吵子会重新焕发了生机。在丰宁的灯会、花会等传统民俗仪式中,吵子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滦平十番乐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当时滦平紧邻滦河区域,康熙在滦河建造了喀喇河屯行宫和穹览寺,并命宫廷乐师为穹览寺创作了大量的音乐,随着喀喇河屯行宫周边人口的逐渐聚集,这种寺庙音乐很快流传到滦平一带,并与当地音乐相结合,用于婚丧礼俗、节庆花会之中,最终形成了滦平十番乐。十番乐使用的乐器分为吹奏和打击乐器两种,前者为笙、管、笛、箫,后者有云锣、鼓、铙、钹,而且曲目内容与题材都比较丰富,有民间小调、佛教乐曲、传统古曲等。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十番乐在曲目的安排上也有不同的选择。喜庆节日通常选择欢快、活泼的乐曲,祭祀与悼念亲人则会选择速度缓慢、节奏变化较少的乐曲。

(三)民间戏曲

热河二人转是目前仍在宽城地区流传的地方戏曲,它是在热河五音大鼓、莲花落、地平跷和满族道瓦喇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汉、满、蒙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自清道光年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一带极为盛行,后被承德市宽城县申报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河二人转曲目丰富,多达上百首,音乐采用曲牌体,不同的曲牌连在一起,构成二人转的完整音乐。演出过程中,演员一人分饰多个角色,表演灵活多变、出神入化。在二人转发展的初期阶段一直采用满语演唱,后来随着汉族文化的引入,使用满语的人越来越少,加之不断与当地文化融合,热河二人转遂改为用当地方言演唱。

三、承德民间音乐在乡村中的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都发生了许多改变,文化逐渐趋于多元,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同其他地方传统音乐所面临的问题相同,承德民间音乐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民间音乐文化日渐没落、濒临消失。以往由群众自发组织、带有自娱自乐性质的承德民间音乐,随着年长传承人的逐渐逝去以及生存空间的压缩,在当下也需要依靠政府、学术界的关注和扶持才使生命力得以延续。

政府为保护承德民间音乐,做了大量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承德市组建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小组,对承德的民间音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整理,将乐谱整理成册,相关的乐器资料登记拍照,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的记录,并对老艺人的演奏进行了抢救性的录音、录像。至90年代时,《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委员会进行了河北卷的编写工作,其中根据音乐的风格对承德地区的民间音乐展开了系统的分类和梳理。2010年,承德市政府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指导与协调全市民间音乐文化展演以及各级非遗文艺活动,组织开展承德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年,政府再一次开展了民间音乐的整理工作,与上次不同的是,此次普查的范围更广、调查更彻底,足迹遍布承德的八县三区。除了采录民间音乐外,政府还通过以老带新、定期组织、集中学习的方式加强后继人才的培养工作。在政府的努力下,前面所提到的民间音乐除民间歌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其余均已被市政府推荐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得到了系统性的保护。这些工作为承德民间音乐的存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民间音乐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四、承德民间音乐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下现实语境中的重要话题。承德民间音乐是群众集体智慧的体现,承载着群众的信仰与价值观,其本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对乡村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满足乡民精神娱乐需求的重要手段

长久以来,承德民间音乐在农村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娱乐功能,尤其是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它更是满足群众娱乐需求的重要源泉。承德地区保留有历史悠久的花会、灯会、庙会习俗,在节庆期间,这种习俗仪式一般举办五至十天,丰宁吵子会、滦平十番乐、热河二人转等民间音乐是这种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比如热河二人转语言的诙谐幽默、表演的轻松随意、与观众的互动频繁等表现特征在无形之中给群众带来极大的快乐和幸福。在民间音乐所营造的热闹、喜庆的氛围下,亲戚朋友、乡里乡亲汇聚至此,一边聆听着民间音乐,一边敞开心扉、拉拉家常,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通过政府、群众的努力,承德民间音乐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它的存在得以让人们走出家门,面对面地彼此畅谈,这也恰恰说明它所体现的情感娱乐价值是至关重要的。

(二)实现乡村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

乡村文化振兴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不同的文化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民间音乐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有着其他文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民族民间音乐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艺术实践成果,由人民群众自发创作表演,其不仅是对人民劳动实践与社会实践的艺术反映,同时也体现了各民族、地区间人民的情感与理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承德民间音乐是承德当地群众基于当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历史发展、经济形态而自发形成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域、地形、文化、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它既有草原音乐文化的缩影,又不乏农耕音乐文化的基因,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承德民间音乐是群众日常生活、节日喜庆、礼俗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表现出的亲民性、直观性,传递出来的尊老爱幼、仁爱孝悌、精忠报国等中华传统美德使其成为宣传优秀、先进文化的有力载体,对群众思想意识的引导、审美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清音会所传承的音乐以及对少数民族乐器的采用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丰宁满族吵子会、滦平十番乐内部在乐队编制、演奏形式等方面承袭了前辈留下的传统,并保留约定俗成的行规贯制,会社中的每个成员在演奏时相互配合,自觉地去遵守行规约定,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是涵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热河二人转的演员把当地的一些感人事迹(最美媳妇、最美公婆、最美少年等)作为创作内容,利用戏曲的形式向外界进行宣传,生动地诠释与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承德民间音乐不仅向人们传递着美,而且能使人们对音乐蕴含的民族精神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积极、正确的引导。

(三)重塑乡村文化业态的重要抓手

承德地区民间音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很多乡村将二者进行融合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民间音乐已经成为向游客展示的一个文化项目,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休闲养生、研学旅游、文化体验等乡村新业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普通群众加入主动发掘、整理、参与民间音乐的工作中来,不仅提高了文化认同感,并且高度认可由民间音乐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为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为了与旅游产业更好地融合,承德市政府还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民间音乐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围场县结合村容村貌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将符合乡村文化气质的民间歌曲进行重新编曲和创新,并作为日常背景音乐投放到群众的生活和旅游环境之中。由此可见,在承德地区新的乡村文化业态中,民间音乐的价值得到合理利用,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当地群众和旅游者形成积极的文化导向,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高度吻合。

猜你喜欢

承德地区丰宁清音
《山水清音》
《园林清音》
承德地方特色文化在各县区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应用
丰宁民俗节庆仪式中的“吵子会”音乐的文化隐喻
承德地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承德地区宝玉石找矿方向探讨
特大断面硬岩隧道爆破开挖技术研究——以丰宁隧道Ⅱ级围岩段为例
浅论丰宁—隆化一带深断裂对成矿的作用
基于计算听觉场景分析的改进清音分离方法
《山水清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