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音代词,妙不可言
——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音乐特征与演奏

2023-01-21闫思雨

参花(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春之歌古典主义

◎闫思雨

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首创的钢琴体裁无词歌,是不可多得的璀璨艺术瑰宝,这部旷世佳作融合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严肃干练与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由畅意,形成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本文旨在通过对门德尔松所处时代的艺术思潮与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剖析门德尔松的创作风格以及对无词歌的产生有何影响,从而阐释无词歌的艺术特征与创作手法有何妙处,能使其“无词也妙”。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无词歌》在音乐创作手法上的绝妙之处,特以其中佳作《春之歌》为例,分析其旋律、曲式结构、和声织体、音乐形象等要素,继而深层理解门德尔松别有韵味的创作风格、自然表露的音乐形象以及音乐审美价值,更全面地感受《无词歌》的“妙不可言”。

一、门德尔松生平及作品风格概述

(一)门德尔松简介

在音乐流派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浪漫主义一定是不得不提的重要部分。作为浪漫主义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德国音乐家、作曲家雅科布·路德维希·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令人瞩目的成就。

门德尔松出生于1809年,从小就家境优渥,身边的长辈都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卓越成就,可谓是“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摩西·门德尔松被后人称为“德国的苏格拉底”,是德国18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门德尔松自幼有足够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四岁便师从钢琴家胡梅尔等一系列名师。小门德尔松并没有辜负父母的殷切期盼,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天赋。尚未成年的小门德尔松就凭借《弦乐八重奏》《仲夏夜之梦》序曲等杰作轰动全城,成为德国钢琴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在法国巴黎之时,又结识了著名作曲家李斯特和肖邦。1833年归国后,少年得志的门德尔松无意中发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具有强烈责任感的门德尔松亲自指挥使《马太受难曲》重新走向舞台,使得欧洲音乐界重新审视巴赫的历史地位。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立了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这也是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门德尔松除了上述列举的以外,还有很多卓越成就,这些都在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乃至欧洲音乐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殷实的家境使得门德尔松没有生活上的困扰,可以专心地投入音乐世界,被称为“最幸福的音乐家”。受其家庭氛围的影响,首先走入他音乐世界的是传统严谨的古典音乐,故而门德尔松的古典音乐底蕴十分扎实,这也是《无词歌》在创作风格上具有方整特征的原因所在。他的音乐作品形式简单朴素,没有过多的矛盾冲突,有些学者认为其作品结构上不严谨,但有些认为其思想内涵丰富,情感表达细腻,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由门德尔松创作的《无词歌》,摆脱了文字的束缚,更是给门德尔松提供了可以直抒胸臆,用音乐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机会。他将自己的所见之景、所闻之人、所感之情都融入了八卷四十八首钢琴曲之中,都是极富诗情画意的小品。

(二)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

门德尔松将日常生活中的情景用音乐来表现,音乐形象鲜明,思想情感温婉动人,犹如诗人写意的画笔。如第12首《威尼斯船歌》(Op.30,No.6)描写了船只在水面上摇晃漂浮、静谧惬意的景象,仿佛置身于威尼斯微泛涟漪的水面上;再如表现自然景象的《春之歌》(Op.62,No.6),通过音符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绚丽图画。

门德尔松的音乐遵循古典主义形式,却饱含浪漫主义精神。在体裁方面,没有像古典主义作品一样有复杂多变的织体,也没有不协和不稳定的和声运用。他没有采用当时极为流行的只为炫技而无深度的写作手法,而是用简单朴素且不失意境的方式来传递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无限真挚的情感。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所蕴含的高度艺术性是其他人心向往之却又无法企及的。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潜移默化地受到当时浪漫主义时期所盛行的器乐声乐化风格影响,用钢琴这一多声部独奏乐器“唱”出了声乐的歌曲,运用“以音代词”来抒发情感,器乐与声乐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二、《无词歌》

(一)《无词歌》创作背景

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体裁,其创作始于1828年,出版于1832年。此时正值古典主义的规整严谨与浪漫主义的肆意自由两个对立面相峙的时代,门德尔松的创作无疑也受到了这种艺术思潮的熏染,他虽是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但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总可以找到古典主义之美的特征。无词歌既继承了古典主义,又对浪漫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被许多学者评论为“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性钢琴小品”,以钢琴小品出现的形式最为常见。

歌曲被门德尔松发展为歌唱性与抒情性并存的钢琴独奏。这种具有艺术深度、优美动听的钢琴小品深受人们追捧,成为当时家庭音乐晚会上的“常客”。《无词歌》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浪漫主义抒情器乐曲体裁的发展,更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无词歌在钢琴小品中的地位

钢琴小品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由于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制造业获得大幅度发展,钢琴的制造方法也得到改进,使钢琴的性能趋于完善,同时也满足了复杂技巧和情感的体现。尤其是踏板的运用使得弹奏出的音乐更加细腻,富有律动感,与浪漫主义的音乐理想高度契合,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受追捧的乐器。独奏音乐会随之兴盛,钢琴音乐到达鼎盛时期。

门德尔松用大约15年时间,创造出一种没有唱词、旋律优美的体裁,将表达含义的功能赋予了旋律,虽然每首的篇幅都比较短小,以二段体、三段体的形式最为常见,但其音乐形象已跃然纸上,胜过歌词的表达,犹如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钢琴的伴奏地位也尤为重要,简单的织体突出了歌唱的优美旋律,令人耳目一新,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三)《无词歌》的古典主义形式和浪漫主义色彩

古典主义作品若要被称为“美”,则一定要遵循固定的形式和标准。故古典派作品是主观的、理智的。而浪漫主义的艺术价值则在于自由,体现的是“文无定法”。《无词歌》作为门德尔松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古典主义与浪漫风格并存,两者结合得既融洽又不互相矛盾。

从旋律风格来看,古典主义时期由于乐器制造业发达,乐器种类多且可以通过触键时手指的力度来控制强弱、表达情感,使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作曲上崇尚主调音乐创作手法。但在钢琴音乐风格上,人们对巴洛克复调音乐深觉晦涩,从而改变多声部的复调对位形式,转入以旋律为主的主调和声形式。

浪漫主义成功突破了古典主义在调性、和声、段落等方面拘泥于对称的弊端,特别在乎作曲家自身的所思所感,曲式也变得更加自由开放;远关系调性被大规模使用:器乐成为表达语言所无法表现的情感的重要方式。

门德尔松通过仔细观察生活、认真感受世界,描绘了一幅19世纪中叶人文风俗、自然生活的美丽画卷,成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烘托出无比丰富的音乐情感,形成独树一帜的鲜明风格。但从大的层面上来看,《无词歌》在创作上所使用的手法更多的是浪漫主义的抒情性,浪漫主义特征更为明显。

总的来说,门德尔松并不只是从单方面表现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而是将二者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不仅有严谨的曲式结构,更体现了门德尔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力求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灵魂合二为一,协调为本,他的《无词歌》即为最好的代表作。

三、《春之歌》的艺术特征

(一)主题贯穿性

《无词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主题贯穿性。《春之歌》是最经典的标题性作品,与同类作品有相似性但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曲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但不仅限于此。

呈示部即主题材料,乐段形式为8+7,且两个乐句为合头关系,强调了主题的特征。旋律线条清晰流畅,犹如春风拂过,瞬间能够引起听众对春天的畅想;“旋律的开头以一个长音后用弱起的十六分音半音式的经过音推向高音,而后又轻巧地下降至开始合头的第二句。这种音乐主题音高起伏灵活,辅以巧妙灵动的节奏,更能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神韵。因此演奏者在处理A段时,对其旋律线条和音乐形象的把握与描述应是游刃有余的,仿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之感,既要烘托出春天的氛围,但篇幅不可过长,要为后续对春的描述打好基础且留有余地”。

在中部(B段)为引申型再现,即保留A段主体材料,采用非严格的倒影式模进手法,将原来上行的十六分经过音变为下行,与A段相对而言,节奏方面没有突出的变化,在力度上的变化更加强烈,开头直接是“sf”和“mf”,演奏这段时要表现出由于力度上的变化,浓墨重彩地突出了比A段更具有戏剧性变化的色彩。在B段后为7+7的连接部,为从属部分,并非只担任传统意义上的承上启下作用,而是具有自身特殊意义的独特段落。对A段主题材料进行模进发展,演奏者应从力度入手,渐弱再至渐强地有层次地推进音乐,在十六分音符的华彩段落展开之后,再减弱音量从而引出再现段主题。

再现段A’为动力性再现,为8+14小节的乐段,在力度上由“pp”到“f”,第二句的扩充部分——八分音符下行,让音乐得到了升华。演奏者对这段的处理应表现出春天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虽大体上与A段如出一辙,但在对音乐的处理方式上不能毫无变化,仿若被风雨浇灌了一夜的世间万物,在朝阳升起的那一刻更加欣欣向荣。因此相比A段在音乐感情上更要加大表现力度,由弱再缓慢推向极强,达到高潮,释放出所有对春天的美好展望。

精巧干练的尾声更可谓画龙点睛,音乐细腻入微地渐慢渐弱,仿佛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走远。

1.复调性

《春之歌》的织体分为高、中、低三个部分,层次分明,每个部分交相辉应,此起彼伏,不仅有强烈的复调特征,而且具有交响性特点。

织体分布在不同音区的三个部分各司其职。第一个层次即旋律部分,类似于交响乐团中的指挥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段旋律在小字一组和小字二组的音区之中,这一音区音色轻柔优美,仿佛春风拂面;第二个层次是织体的中音层,由具有流动性的琶音式装饰音为主要音型,如同泉水汩汩,加之和弦有规律的律动,更是增添了几分活力;再由装饰音引出跳音,不仅使旋律更加多彩,而且也将整个织体连接为一个整体;第三个层次为低音部分,贯穿全曲,稍加渲染却坚实有力,音区在大字一组到小字组之间,仿佛春天轻盈的脚步,轻巧而不拖沓。这三个声部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的复调性特征。更值得一提的是,门德尔松创作的这48首《无词歌》的伴奏织体各不相同,也是其最大的音乐特色。

2.奏鸣性

谈到《春之歌》,很多人认为它只体现出带再现单三部的曲式结构,殊不知,奏鸣曲式也被运用其中。不仅增加了其结构特点,而且音乐美学意义更为浓厚。旋律开始在主调A大调的属方向的E大调上,在主部再现后又再次出现在A大调上再现,这与奏鸣曲的特征相符合,且尾声再次出现时与主部主题形成调性附和,显示出奏鸣曲的特性。

(二)《春之歌》演奏风格

《春之歌》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音符间透出一种万物复苏的意境感,要想把这种意境演绎出来,就要求在演奏上要反复推敲。

曲子刚开始的力度为“p”,轻柔地弹奏出,声音干净而不拖泥带水,仿佛潺潺流动的小溪,同时要注意左手的低音要轻巧短小,仿佛蜻蜓点水一般掠过。从作品分析来看,曲子中部与首部材料相同,所以力度上变化要更明显,这样的设计仿佛描绘了春天刚刚萌芽的种子,飞来飞去的蝴蝶等一切生动活泼的景象。此处的力度要求是“sf”和“mf”,可见在这里演奏者须作出强烈的对比,以展现出这种蓬勃向上的生机感。连接部的华彩也可谓是锦上添花,音乐逐渐减弱,再次展开春天的画卷;再现部仿佛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雨降临,洗礼后的春天更加蓬勃,充满了生命力。弹奏时不能和A段一样收敛,而是要更大胆地向外“扩”,展现出这种春意盎然的明媚感;在最后的尾声,音乐渐慢渐弱,仿佛“春姑娘”已完成这幅画卷,羞涩地走远,让人遐想翩翩。

四、结语

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是一首短小精悍的钢琴小品,朴素却不失意境,细腻而又精巧。整首作品由众多装饰音写成,色彩缤纷,春意盎然。门德尔松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将古典主义的典雅质朴和浪漫主义洒脱不羁合二为一,借古典曲式的形式美和浪漫主义的旋律美,达到了美美与共的境界。门德尔松不仅是一位技巧高超、才华横溢的钢琴家,更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的艺术大师。此时无言,更甚有言,以音代词,耐人寻味。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春之歌古典主义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春之歌
春之歌
绘画之本:欧洲古典主义大师素描
春之歌
架起古典主义到现代的桥梁——法国风景园林大师阿兰·普罗沃的景观设计
门德尔松的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