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促共富的对策研究

2023-01-19陈凌云陈国胜吴欣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对策建议温州

陈凌云 陈国胜 吴欣

摘要:农业科技的创新,是乡村振兴动力源,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发展农业科技是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現代化的关键,是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就浙江省温州市科技强农情况开展调研,文章分析该市农业科技创新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促共富的相关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共同富裕;对策建议;温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首要驱动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早在2021年8月17日,农业农村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共同富裕列为重点任务之一。8月23日,浙江省准确把握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现实逻辑,召开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为此,课题组就温州市科技强农情况开展调研,分析该市农业科技创新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供领导参阅。

一、农业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温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以科技创新驱动温州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在研发水平上取得良好成效。一是高标准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在市领导支持下,协调各方,市县两级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园区议事协调机构,高质量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截至2021年,市本级设立开放性项目专项,招引入园企业26家,选育新品种73个,推广新品种(种质)60个,生产瓜菜草莓、铁皮石斛等种苗3500万苗(株、盆),加强虾、贝、藻三大国家产业技术试验站建设,合作挂牌12个示范点,提升园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高地、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继续推动浙江温州海洋农业高科技园区、浙江省浙南特色种子种苗科技园区、泰顺县生态牧业农业科技园区3家省级园区建设。强化创新型县(市)建设,乐清市成功列入科技部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创建单位。二是加快创新平台培育。依托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建设的浙江省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在省厅组织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2018年度绩效评价结果为优秀。开展省农业科技企业、省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认定备案,全市累计认定省级农业科技企业235家、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89家。推动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涉农省级企业研究院等提质升级,选择若干家绩效评价结果处于前列的企业研发中心等,推动其发展成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一鸣液体乳加工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熊猫乳品营养及生物技术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等5家获批省厅创建。三是科技研发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全市科研院所、企业先后主持承担各级科技项目达545项,科研经费投入1.35亿元,获授权的农业知识产权数量新增462件(专利456件、农产品地理标志6件)。全市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奖20项。

(二)科研平台建设推进有力

近年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多项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获批建设,温州市农科院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十三五”期间,累计认定省级农业科技企业235家、农业类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农业科技研发中心89家,有5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累计创成文成县山哥哥星创天地等6家国家级“星创天地”、温州市田园星创天地等13家省级“星创天地”以及3家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三)科技赋能产业提质发展

近年来,温州农业科研方向从传统种养业向绿色生态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食品加工等领域拓展,解决了蔬菜、水果、水产等10大主导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温州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育成国内第一个滩涂贝类新品种文蛤“科浙1号”和国内唯一的泥蚶新品种“乐清湾1号”,助推全省贝类养殖产量20年来增长近10倍,奠定了该市滩涂贝类苗种产业在全国的龙头地位;“泰两优217”等5个优良水稻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金玉甜2号”等3个新品种被浙江省农业厅列为省内种植业主导品种;“乐清湾1号”泥蚶等多个渔业品种在全省推广。

(四)农业人才引育力度加大

“十三五”期间,温州市引进“国千”人才1名,该市2名专家成为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全市共有省“151”农业科技人才23名。设立温州农民学院和温州乡村振兴学院,长效推进基层农业从业人员科技培训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农民5.5万人次,科创项目直接参与农户1.95万户。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和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成为中德合作农民培训全国唯一高校。

(五)农业科技促共同富裕得到新支撑

近年来,温州市致力于粮油、蔬果、水产等农业主导产业从量的规模优势向质的转变,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为支撑,农业产出和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8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全市已形成以瓯海丽岙为核心的花卉苗木产业聚集区、瑞安市为核心的花椰菜产业集聚区和以乐清市为核心的铁皮石斛产业集聚区、苍南马站为核心的番茄产业集聚区、龙湾永兴为核心水产产业集聚区,其中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已突破三十亿元,被评为省级农业示范性全产业链,先后获得“中国铁皮石斛之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铁皮石斛生物产业基地”等国字号金名片。

二、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不强,存在“重引进、轻原创”现象

近年来,温州市在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缺乏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育种优勢的原创性、突破性育种技术,生物技术产业创新步伐缓慢。同时,与金华选育出的水生蔬菜品种、宁波培育出的甬优杂交水稻相比,近年来温州市在全国具有引领性和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多,自主培育的优质农业品种也不多。

(二)科研力量分散,存在“重管理、轻协同”现象

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主要为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及相关高校,目前各单位十分重视对内科研管理,但在对外的创新协同上尚未形成合力。各创新主体存在各自为战和同质化发展、低水平重复等现象,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研究力量和科技资源融合度低,全产业链科研工作尚未形成,全过程科研模式还处在起步阶段。此外,全市农业科技人才、科技、资本、金融等要素资源较为分散,市场机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成果供需失调,存在“重研发、轻转化”现象

虽然温州市农业技术发明专利日益增多,但与宁波、嘉兴等地的农业科研成果产出量相比,全市标志性农业科技转化成果不多,科研成果实际转化利用率偏低。主要原因在于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脱钩、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够、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四)资金投入不足,存在“重财政,轻融资”现象

一方面,温州市农业科技发展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投融资渠道不畅,资本市场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筛选能力和融资功能也偏弱。另一方面,对比工业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该市在农业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基础研究和应用科技创新等方面经费支持比例偏低,2020年浙江温州国家科技园区12个开放性项目市级拨款经费仅148万元。

(五)高端人才缺乏,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

近几年来,温州市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实现较大幅度增长,但结构化科研人才梯队尚未形成,农业高层次人才、领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不足,基层农技人员缺乏,如基因编辑育种、全基因组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技术门槛高,需要顶尖专家主持科研攻关,温州市缺乏一定数量的这方面人才,导致先进育种技术难以落地。同时,该市存在农业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人才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通道不畅,在职科研人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温州市目前正在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农业农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要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联动推进生命健康高地与农业科创高地建设,形成一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

(一)提升农业科技研发能力,瞄准市场需求下功夫

一是攻克关键性技术难题。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命健康三大主攻方向,设立面向市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浙江温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放性项目”,研发一批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成果。2021 年,温州市提出“打造高水平现代种业强市”目标,实现从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转变。温州要打造“现代种业强市”,必须打通“育种、引种、供种、保种”各个环节,补齐规模不大、企业不强、科研不足、品牌不优等短板,完善种业全产业链。在发展定位上要避免与北京、长沙等具有国内国际领先基础的主要城市同质化竞争,应聚焦地方特色良种、当家品种以及外地优质品种的温州化,走特色发展路线,形成围绕粮油、蔬菜、水产、畜禽、林特五大种业领域,涵盖水稻、玉米、西兰花、花椰菜、番茄、贝类、牛、铁皮石斛、对虾、大黄鱼等10 个优势物种齐头并进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同时,深入研究绿色生态种养在产业融合、高产优质、肥药两制、加工保鲜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瓯柑、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在保鲜保质、冷链物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加强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探索农业绿色低碳技术,提高农田固碳增汇能力,增加海洋渔业碳汇功能。

二是实施科技助力“机械强农”行动。开展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立足我市山地农耕条件,研发推广适应丘陵山地地形、适应设施大棚、适应家庭农场的多功能农机装备。编制全市设施种植业、主要农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及整机装备需求目录清单,探索实施每半年发布1次的目录发布机制。

三是强化数字农业科技创新。开展数字化农业技术研究,搭建商渔船防碰撞等数字化应用场景,研究推广智能施肥、喷洒农药、精准节水灌溉、自动化温室控制等先进技术。探索建立农业物联网,研究土壤数字化、肥料数字化、灌溉数字化等技术,实现作物培植实时监测、远程控制、全程溯源。构建基于需求导向的农业信息资源平台,系统集成各领域各环节资源,借助平台指导农事生产、辅助农业决策。发展智慧农业的两个关键核心问题需要重点突破,包括农业模型及技术和动植物感知技术。

(二)加强科研高能级平台建设,聚焦产业转型下功夫

一是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培育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相关高校院所进一步整合资源开展省级实验室创建。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来温州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引导省级重点农业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创建一批农业创新示范基地。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科研院校,加强本土核心种源技术的攻关,如支持建设如泰顺奶牛种业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形成辐射全国的奶牛基因组选择大数据育种平台以及高效繁育基地。农业科研院所要聚焦打造“国内一流”现代化院所,加快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发展规划布局、现代化院所管理体系三个领域谋划建设,加快实施院所综合能力提升行动,共同打造一批引领型、突破型、平台型一体的科研院所。深化科研激励、工作考核和数字化管理“三项改革”,完成清晰目标体系、高效工作体系、有效考核体系、有力政策体系等四大核心体系建设,建成一套有规划、有指标、有动力、有效能的适合研究院所中长期发展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平台协同力度。加快构建市、县(市、区)、乡镇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平台,推动企业、科研院校等成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鼓励已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组建联合实验室和实验室联盟,鼓励各单位与国家级、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共建一批农业重点实验室和产学研联盟,并以工作站、双聘等形式吸引涉农院士、专家参与温州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参考中国水稻所与省农发集团合作组建浙江省种业集团的科企合作新模式,引导涉农头部企业加强与在温相关农业企业合作,多主体、多元素相互补充、配合协作、共同协作,把农业科技创新融入“三农”全过程全要素,高质量推进南繁基地建设,探索建立科技型“三位一体”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支持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及相关科研院所,联合农业企业打造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联合体。

三是畅通成果转化通道。推进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激活创新要素,加强与科研院所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加快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从科研创新体系向农技推广体系和生产应用领域转移的快速通道,建立贯穿一二三产全产业链的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以股份合作构建如“研究院+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等多种模式共富共同体为载体的乡村共富产业发展新路径,培育一批“三链同构”、“三产融合”科技引领型示范样板,重点培育一批省级及以上数字农业等科技型企业,助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瞄准机制完善下功夫

一是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创新决策、科研组织、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探索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实施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后补助”机制。分配一定比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资金,用于激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相关人员。通过制度与创新制度供给来支撑技术与创新技术研发,让各级各类科研人员从成果转化中获利,

二是搭建成果交易平台。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让农业科技成为投资热土。加快建设地方农业技术市场,鼓励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市场化方式对持有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整合科技成果中介、交易、创投机构等主体,建立科技成果从科研创新体系向农技推广体系和生产应用领域转移的快速通道。加快实施保种行动,打造“温州种业”品牌,将中国南方种博会(温州)和浙江番茄新品种大会整合提升为国家级种业展示展销平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格局。

三是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模式。聚焦打造一支 “成果转得出、技术靠得住、服务跟得上”的“一懂两爱”服务队,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支持农技人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通过提供農技推广等增值服务获取报酬。构建“农技专家团队+产业农合联+合作社”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揭榜”选派机制。推广文成县二源镇文成农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经验,探索“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团队)+项目+主体”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基地、科研创新团队、科技特派员优势,加快种子种苗、绿色种养殖、生态环境修复与农产品检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领域应用服务

(四)拓展科创资金来源渠道,瞄准经费保障下功夫

一是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资体系。加快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支持农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包括企业梯队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高新产业投资等。建议在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发展比例中,划拨一部分比例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探索设立农业科技专项基金,采用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运作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科研发展。

二是强化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要支持科技金融融合,支持科创子基金落地,支持科创基金投资,支持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支持科技企业降低贷款成本,支持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科技金融综合改革。搭建农业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打造集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农业科技金融产品等为一体的融资信息库。引导金融资金支持公共创新载体创建,包括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健全知识产权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支持农企运用、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农企利用知识产权、技术产权进行质押融资1。探索以风险投资机制解决科创资金需求,鼓励以上市融资方式支持高科技农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三是创新融资模式。农业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的科研特征不同,金融需求特点也不同。要创新农业企业融资方式,积极探索风险投资机制在农业科技创新解决资金问题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搭建农业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农业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研发、生产经营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信息库,并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需求金融产品为一体的线上线下工作体系。

(五)加强科创人才队伍建设,瞄准活力激发下功夫

一是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机制。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障碍,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农业科技人才相应倾斜。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作为科技人员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科研成果产出与科研人员业绩挂钩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为合理自主的科研经费使用权限,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间接经费比例,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离岗创新创业等制度。

二是多渠道引育农业科技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人才统筹部署,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推动市级农业科技人才进入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加大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力度,深化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合作,柔性引进省内外农业领域著名专家。发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作用,创新农科教一体化机制,带动本地农技人才培养。鼓励大学生参加涉农领域的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大学生“学农、爱农、专农”,积极投身数字乡村和农业强国建设的兴趣和动力,为培养适合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农业科技人才提供源头活水。

三是全方位培养高素质农民。加强乡村教育是科技强农的首要任务。当前,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训,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引导高职类院校开展面向农民的学历教育,让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深入实施乡村“农创客”为乡村振兴赋能计划,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下乡创业,进一步实现农业新品种推广、新材料应用、新技术探索。

参考文献:

[1]毛世平.农业科技创新如何补短板强弱项[J].开放导报,2021(04):92-99.

[2]李鹏,杨帆.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三农”工作[N].重庆日报,2015-01-14.

*基金项目:温州市决咨委课题“温州市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相关路径研究”。

(作者单位:陈凌云,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陈国胜、吴欣,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对策建议温州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温州,诗意的黄昏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难忘九二温州行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