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学科研究生多学科背景导师团队构建及实践

2023-01-19任雪艳孔庆军赵珂

当代化工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科

*任雪艳 孔庆军 赵珂

(陕西师范大学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陕西 710119)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研究生教育作为当今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目前,中国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模式是单导师制,即一个研究生只有一个导师,一个导师指导多个研究生[1]。

近十几年来,各类高校开始大量扩招研究生人数,然而导师团队建设数量的上升速度远远赶不上扩招人数,高校师生比越来越小,这不仅会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而且也突出了单导师制度的局限性。因此建立由多学科背景组建的多导师培养模式是近几年来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关注的焦点。这种模式是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多位导师组织在一起,实现多位导师和多位同学共同相互交流,这不仅填补了单导师制度存在的空缺,而且也实现了多种学科资源的集成和整合,进而达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高广度复合型、高质量实务型人才的要求。

本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为例,阐述了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导师交互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共同探索了交叉学科融合多导师制度的创新型研究生硕士培养模式[2]。研究成果为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及更加深入地探索高质量、全方位的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见解[3]。

1.目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导师在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不断扩招,导师数目的增加远不及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出现有的职称高的导师一人同时带多名学生的情况,甚至有些热门专业,一个导师常常可以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00年,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为3.8:1,在2004年,比例为7.7:1[5],而到了2008年,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占到15:1[6]。这样的局势就会造成单一导师制度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弊端日益显现,导师在指导学生工作方面出现心有力不足、使研究生处于“放羊”状态,从而制约了研究生的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升。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近几年研究生招生数目明显增大,在导师队伍的建设上有的课题组还在沿用之前的单导师培养模式,有的专业硕士培养则采用了多导师培养模式(多导师培养模式制度,即每位在校研究生同时拥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导师,其中包括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此外学校还要求每位研究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校外实习经历),随着研究生队伍的扩大,目前已有几个课题组采用了多导师制(即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组成学科交叉培养导师组)。

单导师制一直是我国主要实施的导师制度。其中单导师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生在研究方向的持续性和延续性方面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以及研究深度可以更进一步,同时导师对学生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的关注度可以更加密切。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1)研究生招生数量不均衡性。受指标的限制,由于每位导师的职称、学历、经费和知名度的不同,招生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名师”“知名教授”的学生往往招生数量过多,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传授学生。而年轻的导师招生数量较少或招不到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去指导学生却无更多学生指导,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目前单导师制度的不足所在,阻碍了研究生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2)未形成科学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阶梯式队伍。目前,导师队伍慢慢暴露出以下几点问题:占一定比例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年龄偏大、未获得博士学位、没有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已有的知识结构过于固化而形成思维定式。而新晋的年轻指导导师大部分都具有海外经历和博士学位,同时学术思想活跃、知识视野开阔、更容易与学生发生共鸣,但他们的经验往往却不够丰富。由此看来,在组建研究生导师队伍时,我们更应该以学科建设为主,形成老中青相互协调的、均衡的、科学的导师队伍。如食品安全方向年轻导师由于刚毕业,知识结构较新,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能指导学生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如量子点、胶体金等物理和化学性质建立的比色法、建立基于新型分子识别元件的抗体和核酸适配体等生物传感器。而且可以将生物检测技术与仪器检测技术相融合,使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入,从而推进学生更多科研成果的产出。

(3)部分导师学科背景单一,知识面较窄。如食品安全检测方向中,单一导师的研究方向只集中在某个方向,如生物学科背景擅长于用PCR及ELISA等技术检测,而化学背景的选择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仪器进行检测,单导师制度带来的知识体系局限性很难再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同时学科交叉型教育在各个方面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因此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多学科、单导师和导师组相互交叉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越来越被重视。单导师和导师组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导师制度的缺陷,但目前大部分校外导师对研究生实践能力方面的指导参与不足,更多的出现了只是挂名,而培养的积极性较低,这就导致学生并没有接受到除了理论知识之外的实践能力的提升[7]。

(4)双导师制度是对单导师制度进行优化后的另一种模式,即学生根据学校安排自行选择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校外导师,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效培养[8]。但目前,双导师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很多校外导师都是兼职挂名的,只是走个形式而已,并没有实现自己真正的职能,同时还由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没有建立充分的沟通渠道,使两者相互独立,进而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并没有实现1+1>2的效果。因此,“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高层次教育适应科技发展趋势,是落实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9]。

2.多学科背景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鉴于单导师在思想、学术、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局限性,为了培养见多识广,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研究生人才,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部分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导师交互指导的培养特征,探索了建立多学科导师团队、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硕士的模式,具体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导师模式使学术思路更创新

有好的思路是产生创新学术成果的基础条件,而要产生创新性的好思路就需学生们多交流。多导师模式中,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能对学生从多层面多方向多领域进行指导,发散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其在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内进行创新性的发展。比如果蔬贮藏与保鲜团队的研究生,由具有化学、食品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的教师组成导师组,在对果蔬发病机制及控制机制研究中,培养学生能以化学、生物学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对科学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在对病原真菌产毒物质的识别中运用化学标记技术进行检测,在果蔬保鲜方向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学生在Food Chemistry、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等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2)多导师模式使专业知识更丰富

由于导师成员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学术专长的专家组成,所以研究生们可以更便捷的学习到产、学、研等各个方面的最新知识,从而使研究生对本领域的专业知识更加全面。陝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有的研究团队根据科研项目的相关性,团队导师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需求,分别将具有化学、生物学、农学、医学、物理学、材料与工程学等知识背景的指导教师进行组合构建多导师相互融合的导师组模式。导师组在负责人和学科的统一安排下,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和社会需要,包括培养计划的设计、研究方向、论文选题、论文开题等各个环节统一安排课题,从而打破院、系壁垒,搭建交叉学科融合、优势资源共享的多学科科研平台,营造更加开放、创新、互动、共享的学科文化氛围,进而优化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开拓研究生视野,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9]。

(3)多导师模式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学术成果

以前在单导师模式下,由于受到单一导师的领域限制,学生参加国际会议或国际活动的机会很少,基本达不到0.2次/人,这难免会使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对本实验室课题之外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专业知识在企业及市场上应用方面更是知之甚少,这也继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近年来,随着多导师模式的组建,很多高校搭建了多种培养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以及国际学术活动,增加各位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果蔬贮藏与保鲜团队的研究生,在近五年,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次数能达到1次/人,此外,在多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企业参观调研的次数也明显增多,如参与导师组承办的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学生全程参与会议的筹备及整个会议召开期间的后勤工作,不仅开拓了学生科研思路,同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科研学术会议的组织能力,也使学生们近距离的接触到同行专家、老前辈,使他们受益匪浅;参观眉县猕猴桃基地冷库系统,调研当地猕猴桃贮藏期黑头病的发病规律,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帮助农户解决防治病害扩散的方法;与商洛核桃加工企业座谈,解决贮藏及深加工问题;参加葡萄产业体系年会,与葡萄种植研究所、加工所及相关企业、科研人员就葡萄加工及储存中存在的很多科学问题开展密切交流,通过参会交流,研究生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了更高的学术造诣,而且还会在实践方面进行融会贯通,从而符合我国对高校培养跨学科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要求。

(4)多导师模式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增加就业率

近几年来,我国在研究生招生数量急剧增加,而导师团队数量满足不了研究生培养需求的形势下,一位导师带领十几位学生的情况不计其数,因此导师在精力有限的条件下无暇顾及到每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研究工作中出现放任自流、自由散漫、无所事事的现象,从而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然而多导师制度则是一位学生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进行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从而拓宽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提升学生的个人处事能力,进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研究团队的研究生经新模式培养后,学生们在科研上不仅能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如发表高质量论文数量上升、申报专利的积极性增加等,在个人能力培养方面,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们能够与多学科背景下的多位导师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研究生在与导师沟通过程中进行跨学科思维、激发创新灵感,进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2003年以来研究生逐年扩招,使得研究生的人数也不断增加,随之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逐年严峻。由于单导师制度的制约,导致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缺少一定的锻炼机会,因此,很多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上处于时常处于迷茫期。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多导师制度的逐步建立,研究生在多位导师的熏陶下,在产、学、研、管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对自我进行精准定位,进而使他们对就业现状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过去,我国研究生就业在企业的占到50%以上,而公务员占比为0,而在2010年,研究生就业于企业的比例下降了一半,而公务员占到25%,由此可见,多导师制度培养下的研究生在整体实力上升后,学生就业更加灵活,就业前景更加乐观[4]。

3.结语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不仅代表着国家整体教育水平,而且也象征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又因为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10],因此,多学科背景下优秀导师团队的建设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以陕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专业为例,讨论了单导师制度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多导师制度的战略优势,对多导师制度培养模式的实施进行了简单探讨。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科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超学科”来啦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