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峥嵘岁月:航天发祥地“第一楼”

2023-01-18徐文彬

军工文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办公楼分院研制

文/徐文彬

它不仅见证了那段火热的峥嵘岁月,更积淀了一院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底蕴,既连接着辉煌的过去,也通向无限美好的未来。

20世纪5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作出发展我国导弹事业的战略决策,航天事业应运而生 。

航天一院成立后不久,立即投入到了中国第一枚导弹——代号“1059”导弹仿制的各项准备工作之中。随着导弹研制工作的全面铺开,一批急需的工程项目相继上马,作为一院标志性建筑的院办公楼第一个破土动工。它不仅见证了那段火热的峥嵘岁月,更积淀了一院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底蕴,既连接着辉煌的过去,也通向无限美好的未来。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各地区和中央各部门都为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的工程“开绿灯”,国防工办、北京市委、全国各省市都给予了极大支持和帮助。“8102”工程在当时被誉为“天之骄子”工程。此项工程共有101个工业项目,院办公楼是其中之一,并第一个开工。

当时的南苑,荒芜不堪。在这样一片荒凉之地,一分院投入到了紧张的建院工作当中。而在新中国一穷二白、工业基础薄弱的背景下,白手起家建设一个能够满足导弹设计、试制、生产和职工工作生活所需的研制基地,可谓是困难重重。中国航天人不仅要自力更生,也要力争外援,以缩短起步阶段的摸索过程。

引以为傲的“天之骄子”工程

1958年3月10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批准了“8102”工程设计任务书,目的是要在北京南苑地区建成我国第一个具有研究、设计、试制、生产能力的弹道式导弹基地。任务书中确定了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一院前身)及其试制工厂建在北京市南郊,占地51公顷。

争取外援

早在1957年9月,中国代表团就赴莫斯科与苏方进行谈判,双方于10月15日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将向中国提供援助,除了要提供导弹样品和技术资料,还要提供导弹研制与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资料。

为落实《国防新技术协定》,1958年初,苏联专家在我国进行了导弹研制基地和发射场的选址考察,并共同商定了四项援建工程,“8102”工程就是其中一项。工程的初步设计由苏方负责。

院办大楼是建院施工的第一个大型建筑,原本要求在1959年内搬进办公。可是,苏联的初步设计文件在1958年12月 至1959年1月 才陆续到达。

1959年3月,国防部五院召开“8102”等三个工程项目的预备会议,决定由钱学森等人组成代表团同苏联专家商谈。

接下来,从4月3日至23日,中苏双方针对“8102”工程的初步设计进行了5次审核谈判。中方就总图布置、建设项目、设计分工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见,其中包括院办公楼的朝向问题。经过双方协商,最终确定院办公楼朝南。

今年90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吴仁,当年曾是院务部军务科参谋。对那段艰苦的初创岁月,他至今记忆犹新:“为了积极筹建科研区的大楼,我们常常利用出早操时间,由后勤部部长带领,到现今院办公楼区域的一大片树林里扫枯枝烂叶,拾砖头瓦块,清理垃圾,为施工做一些前期准备。想到事业快速发展,大家心里热乎乎的,干得很带劲儿,只盼着一栋栋大楼早日盖起来。”

一年内竣工

1959年4月,院办公楼终于破土动工。

院办公楼是一栋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面积大、周期长、用料多。这项工程从定点、明确图样到施工建成使用,都在一年内完成,在钢筋规格品种不全、以大代小的情况下,打响了建院施工的第一炮。

1959年11月,院办公楼竣工,建筑面积为8370平方米。整座楼坐北朝南,东西走向,远远望去,呈“凸”字形,凸出部分上下五层,东西两端为四层。

从开工到竣工,不到10个月。院史上册曾评价这项工程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在20世纪50年代同类建筑中是少见的。

院办公楼的快速落成,是“8102”工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速推进的一个缩影。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党中央对这项工程的重视程度。

1959年12月,中央批准成立国防部五院基本建设工程修建委员会,罗瑞卿任主任委员。1960年3月,“8102”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中央要求必须完成,不能动摇,只能提前,不能推后。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中央明确,在材料供应、设备加工、施工力量、施工机械等方面同其他工程有矛盾时,应优先供应这一重点工程,同时要求各部门开“绿灯”、各省市大力支援。

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都在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但“8102”工程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展开了一场有6000多人参加的大会战。一批批厂房、试验室、科研楼、宿舍楼等,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从1960年到1965 年,竣工面积达48万平方米,初步建成了一个比较完整配套的导弹研制基地。

正式入驻

1960 年春,一院办公大楼开始入驻,投入使用。

在刚投入使用时,此楼既是机关部门的办公室,又是科研人员的设计室,就连走廊里也摆上了办公桌。虽然拥挤,但比起此前的机库、平房,条件好了太多。

可以说,从入驻院办公楼起,一院的各项工作逐渐走向正轨,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办公室的值班制度。

《一院院办历史纪实(1957—2001)》一书中介绍:“分院从长辛店迁来南苑211厂时,院办在厂区两间简陋的平房里办公,人员少,事务性工作多,谁听到电话谁接,谁遇到来院办事的人员谁接待,工作忙乱无序。1960年搬到新建的院办公大楼后,院办建立了秘书轮流值班制度,部、所、厂、站根据分院通知,亦先后建立了值班室。各单位办公室值班制度的建立,对上下联系、内外协作、信息交流起到了枢纽作用。”

这一年,也是一院各项事业大建设、大发展的一年。一院人员大增,数千名大中专毕业生先后被选调过来。因基建速度赶不上进人的速度,住宿和办公便都成了问题,很多人甚至在帐篷里办公和住宿。夏天蚊虫叮,冬天吹冷风。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帐篷地基低洼,积水往里灌,连洗脸盆也能浮起来……

当时,为了给新来的科技人员腾出部分房间,部分机关部门搬出了院办公楼。一些老同志依然记得昔日的情景:“后勤部部长向我们动员,要求我们全部搬到帐篷内办公和住宿。大家积极响应,立即行动,觉得只要能为科研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苦一点,也是心甘情愿的。”与此同时,在科研战线,经过科研人员的艰苦奋斗,以“1059”仿制成功和“东风二号”自行设计为主要标志,一分院导弹研制从仿制为主迈入了自行研制的新阶段,为航天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挂的十六字方针

院内员工只要在院办公大楼附近,就能见到大楼门口上方红底白字、十分醒目的十六个大字: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十六字方针”是50余年前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至今还是航天人科研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航天系统乃至整个国防科技系统影响都十分深远。

1964年,正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最后阶段,周总理在其主持的第八次会议上要求试爆要“保响、保测、保安全、一次成功”,同时在讲话中以“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为主旨,首次提出了“十六字方针”。

在建院40周年之际,为了时刻警醒全院干部员工牢记使命,确保成功,便把这十六个字高挂在了院办公大楼的正前方。

斗转星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从导弹到火箭,从卫星发射到载人航天,进而到深空探测,航天一院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核运载火箭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而周总理的“十六字方针”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每一名航天人的心上,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无限未来,未来无限。航天一院将倍加珍惜、充分运用老一辈航天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肩负起建设航天强国的神圣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造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业绩,不断谱写航天事业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办公楼分院研制
深圳移卡C4办公楼室内设计
商业办公楼的绿色建筑设计
商业办公楼的绿色建筑设计
仿生眼的研制有新突破
SYNEGIC公司办公楼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来听,分院帽之歌
XV-24A垂直起降验证机的研制与发展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
中国移动设计院重庆分院全国率先搭载两化融合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