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争:逐梦振兴中国制造业

2023-01-18宁丽红金石开张津玮

军工文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铣头编程车间

文/宁丽红 金石开 张津玮

他是清华大学全国排名第一——机械专业的天之骄子,却拒绝了多家企业的高薪邀请,毅然投身航天事业。少年壮志,海阔天空。他扎根一线,钻研数控加工技术,优化加工工艺,开发国内领先的角铣头五轴联动加工技术,让千万元的进口五轴设备真正物尽其用。建成集团公司标杆数字化壳体生产线,改造十余台机床,优化数十项典型零件,加工效率最高提升30倍以上。

清华骄子变身航天数控骄子。他用青春、实干点亮“振兴中国制造业”的梦想。在实现“航天智能制造”的征程中,闪耀青春最夺目的光彩!他就是,刘争。

从组队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斩获佳绩,到收获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基金奖”、中国国防企业协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德国纽伦堡发明展金奖等奖项,从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到集团公司工艺技术带头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再到成为最年轻的副主任工艺师、最年轻的主任工艺师……对于自己获得的这么多荣誉和认可,刘争鲜少提及。可只要一聊到数控加工工艺,他顿时就会滔滔不绝。

工作10余年,振兴中国制造业,始终是刘争怀揣的最初也是最大的梦想。

把“振兴中国制造业”定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

2001年,18岁的北京市大兴区高考状元刘争,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4年后,毕业季到来时,他也像其他学子一样面临着重大抉择。

清华大学机械专业全国闻名。和同学一样,刘争可以选择出国、读研或是入职高薪企业。但刘争铁了心要到国企工作。之所以要入职国企,这和他的偶像柳百成院士有关。

一次,柳百成院士给清华学生作讲座。最后环节,白发苍苍的柳百成院士站起来,对台下的学生说:“中国目前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作为清华机械系的学生,振兴中国制造业就是你们的责任。”

从这一刻起,坐在台下聆听的刘争就暗暗下定决心,把“振兴中国制造业”定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为什么一定要去国企?刘争觉得,“国家利益至上,只有去国企我才更能为‘振兴中国制造业’作出贡献”。

或许真的是缘分,就在刘争毕业前夕,公司当时的总工程师回母校清华大学进行讲座交流。这是刘争第一次接触和认识航天。他从学长的口中了解到公司强大的机械加工能力。随后,他和同学一起去公司参观。当刘争走入1车间,一眼看到如此先进、如此巨大的数控机床时,心头既是震撼又是狂喜,瞬间就在心里认定,这就是他将来要实现抱负的地方。

回到学校,刘争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时间向公司递交了简历,并如愿进入了公司1车间工艺组。

梦想不是空想必须要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完成

刚到车间,当刘争初次接触到各种大型数控加工设备,许多工艺不了解、许多软件不会用、许多系统很陌生……不过,陌生感并没有打消他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那时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不够用了,得赶紧‘充电’。”刘争觉得,“‘振兴中国制造业’不是空想,必须要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

他珍惜每一次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生产现场跟产,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工艺员和操作工人请教,如饥似渴地学习编程的有关理论和软件,并在实践中验证学习成果。

当时,刘争正好接到第一个型号主管工艺任务,他就利用这个契机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完成了100多项零件的数字建模任务。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经常是最后一个下班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整个任务完成后,刘争不但能熟练地应用软件,编程技术也迅速提高。同时他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建模思路,方便设计更改后数控程序的修改。自此,刘争在数控加工领域初窥门径。

2007年,才24岁的刘争成为了“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课题的交钥匙负责人。在认真消化吸收增效工程选用的软硬件基础上,他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大量前瞻性试验,用试验数据证明了传统切削参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他结合型号研制任务,将先进的切削理念引入实际工艺设计之中,优化传统工艺流程。两年后,“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一期任务结束,多台数控机床增效20%到50%。二期任务启动时,刘争当仁不让地再次成为主要负责人。

开发国内领先的角铣头五轴联动加工技术,实现了某型号异型整体铸件内腔100%机加工;解决高档五轴机床抖动问题,攻克了重点设备使用难题;开发某五轴机床RTCP加工方式,解决了五轴加工时数控程序必须随时调整的难题,提高了复杂零件加工质量稳定性……有人夸刘争是天才,能够干出这么多的成果,但背后,是刘争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付出。

“你知道刘争有多拼!”一位同事说起,有一次刘争不慎扭伤了脚,脚踝肿得鞋都穿不进去。车间领导让他在家休息,可他却担心工作进度受影响,硬是拄着双拐上班,没有耽误一天工作。

2012年,29岁的刘争成为了当时公司最年轻的副主任工艺师,大家由衷地称赞他为“数控骄子”。

身处新时代正是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我们这代航天人身处这个新时代,这正是我们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刘争始终保持着乐于挑战技术难题的不服输心态。

在航天领域,有大批的零件只有角铣头才能加工。在传统工艺方法中,五轴机床附加角铣头后,无法使用五轴联动功能,只能当作四轴半使用。

刘争知道后,决定攻克这一难题。他与同事讨论、找机床商咨询、找系统商请教,在充分学习数控编程、虚拟仿真、机床结构、数控系统、后置处理后,自主开发了五轴机床附加直角铣头后的五轴联动功能,拓宽了该设备的加工范围,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加工精度。原来加工12小时的产品,现在3个小时内就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一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随着世界制造业迎来变革,航天制造也无法“置身事外”。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业大数据、射频识别等新兴技术逐渐走进了航天制造。

在1车间工艺组,工艺员只要轻点鼠标,选择合适的工艺模块进行组合,不一会儿就能完成一项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写及仿真工作。但在几年前,由于没有可以通用的工艺模块,每个零件都需要工艺员从零建模、编写工艺规程,效率低、时间冗长。细心的刘争发现,每次设计人员改图时,负责编辑工艺规程的工艺员都要承受巨大的节点压力,往往只能加班加点地工作。这样一来,进度和质量难以兼顾,容易增加犯错的概率。

一开始,为了优化工艺,刘争尝试把原本只有几个程序的工艺方案,细化到十几个程序甚至更多程序的方案。不过,这样虽然减少了工人的人为操作,但增加了工艺员编程的工作量,不利于优化方案在生产中推广。刘争琢磨着,还得再进一步改进。

在一次参观考察外企的时,刘争发现软件二次开发对工艺编程自动化的重要性,尤其对生产任务多品种、小批量的研制型企业特别适用,恰好航天领域正符合这些特点。

刘争豁然开朗,回来后立即向车间建议进行软件二次开发。在车间的支持下,刘争和车间的工艺骨干统一标准,制作快速编程模块,使工艺编程工作得到优化,降低了工艺员编程的强度和难度,从而提升了效率、确保了质量。

“车间依靠刀具管理系统、MES系统等大数据和快速编程模块,极大地提升工艺编程、仿真的效率和质量。这一改变,刘争功不可没。” 1车间主任贾师强竖大拇指称赞。

氢氧发动机沟槽内壁加工,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大家的老大难问题。2019年,刘争将这一难题列为课题项目进行优化。有同事劝刘争:“十几年无人能优化的问题,你有几成把握?别最后无法结题,白忙一场。”

刘争喜欢挑战难题的劲头又上来了,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解决。在一次试验中,试剂飞溅到刘争眼里。同事赶紧拉着刘争用纯净水洗眼睛。“要是晚一点,试剂非把眼睛烧瞎不可。”可第二天,刘争继续进行这项试验。

“‘振兴中国制造业’仅靠一个人不够,但他不拼、你不拼,那就永远办不到了。”执着攻关,刘争和同事最终成功攻克了氢氧发动机沟槽内壁加工这一难题,赢得了大家的赞叹。

旁人看到的,是刘争每一天都在拼命工作,获奖无数。但他自己说,人最幸福的事,就是将兴趣和工作结合到一起。

这就是刘争,一个不忘初心的航天赤子。

猜你喜欢

铣头编程车间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编程,是一种态度
元征X-431实测:奔驰发动机编程
编程小能手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基于窄而深内档铣削的扁长型焊接带式角铣头设计
招工啦
基于Siemens NX和Sinumerik的铣头部件再制造
“扶贫车间”拔穷根
45 ° 型万能铣头精度特性及其调整计算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