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驱动制造院高质量发展

2023-01-18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军工文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人才

文/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建党百年之际,飞机飞过制造院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制造院”)于2016年组建成立,管理成员单位、直管单位4家,其中沪市A股上市公司1家。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10个省部级实验室、6个行业技术中心,是专门从事航空与国防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与专用装备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制造院牢牢锚定“对航空武器装备体系跨越式发展所需制造、材料和高端装备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改革目标,以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科技创新为工作主线,加强系统谋划设计,推进各项措施落地,突出重点任务发力,确保改革行动抓到位、见实效。三年来,制造院及所属单位改革任务均已全面完成,全院经济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人才队伍面貌一新。

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制度建设 系统提升公司治理能力

制造院党委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把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专题研究部署,对正上级要求,找准改革方向,督促措施落地,引领改革工作向深向实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基本建成,依法治企能力全面提升。

全面推进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完成党委前置清单和党支部集体研究把关清单,夯实公司治理制度执行基础。制造院推动党的建设与中心任务深度融合,引导党员干部带头领任务、挑重担,破解改革重难点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发挥央企“压舱石”的责任担当,及时组建“1号工程”临时党支部,16天完成高端型全自动口罩机研制,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院党委精准研判,提前做出主动封闭管理重大决定,为重大科研项目和型号交付提供坚强保障。

构建以章程为核心,各治理主体议事规则为基础,配套制度为保障的“1+4+N”公司治理制度体系。制造院全级次各单位全面完成章程修订,为公司治理提供根本遵循。事业单位、国有全资公司、上市公司、混改企业差异化制定权责清单,分类完善“4类议事规则”,保障各治理主体行权履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健全“N+配套制度体系”,制定20余项配套制度,构筑起现代企业治理体系架构。

全面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造院全级次企事业单位制订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全面完成经理层成员契约签订;推广契约化的岗位管理,以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组织个人双向选择的方式,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更加健全。

打造“特区”模式 加大创新激励保障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制造院面向航空材料、制造技术前沿,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加大激励力度,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打造“沉浸式”创新模式,充分信任、大胆放权,在前沿领域已设立院创新实验室7个、创新团队5个,3年内不做经济效益考核、不设论文专利指标,赋予带头人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使用权、团队成员选择权和薪酬分配权。去行政化的“沉浸式”创新环境,减少了日常事务影响,释放了人员创新活力,目前已在边缘计算、智能车间管控、高能束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全面实施中长期激励,分类制定激励办法,激发核心经营、科技人才干事创新活力。院本部及所属精密所、特种所等事业单位持续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分红权激励,中航复材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泰克、航为高科、优材百慕等混改企业推行骨干员工股权激励。

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和可转化成果征集机制,打通各个环节、理顺利益关系,反哺和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热情;通过技术许可形式打通了科研院所向上市公司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通路并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上市公司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平台作用和激励效果更加显著。

建强创新平台 强化技术服务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制造院瞄准集团公司和国防科技工业战略需求,完善创新平台布局,开展标准和检测服务,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

构建“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三级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持续深入推进国防科技、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专业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成立技术发展中心,加快能力水平提升,更好履行集团赋予行业技术中心管理职能;与合作企业联合建设技术中心,解决具体工程技术问题,放大技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挥专业发展牵头作用和行业发展支撑作用,组织编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制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V1.0)》,摸清能力现状和短板弱项;加速推进航空工业试验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满足大批量采购生产模式下的产品质量保障和提升要求;构建型号材料选用目录和合格产品目录、工艺和专用装备推荐目录等,加速集团标准提升工程成果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原材料复验优化认证,补强行业单位相关专业力量不足的短板;协助集团公司编写航空复合材料、智能制造、专业装备发展白皮书,提高相关专业领域的影响力。

抓好用才引才畅通成长渠道 加快构建创新人才高地

制造院深刻领会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的要义,党委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发展阶段人才工作的决定》,强化高层次人才保障,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丰富引才引智手段,加快打造支撑一流研发机构建设的一流人才队伍。

围绕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常态化开展年度人才盘点,构建了“国家级-集团级-院级-青年梯队”四级人才地图,实时掌握人才底数和高层次人才动向。

注重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建立高层次人才牵头的项目团队,在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保障政策,引进材料、光电、智能制造等领域成熟人才;通过项目联合攻关、“张榜求帅”、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参与学术交流等形式,与多家高校院所、十余名院士、百余名国内外专家建立合作关系。

制订《制造院青年托举计划实施方案》,分三个阶段建立了青年人才由入职到行业级拔尖人才的成长路径,分别明确了重点培养举措和组织支持保障政策,密切衔接“育鹰计划”“雏鹰计划”“飞鹰计划”。

完善人才的评价,建立了《青年技术人才成长档案》机制,为青年人才定制化培养奠定了基础;在职称评审、专家遴选中探索应用科研成果代表作制度,增强了人才评价的科学性。

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制造院取得丰厚科技成果,申请专利1096项、科技奖励53项,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加大,2021年研发投入总经费15.05亿元,占比18.01%、自主研发投入约3.83亿元,占比4.59%,自立科研项目128项,立项总经费4.5亿元。

专家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院获批新增首席技术专家2人、特一级技术专家15人,1名技能人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2021年度,制造院利润总额达5.81亿元,剔除地产业务剥离影响,近三年年均增长达67.53%;实现营业收入83.53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达21.53%;劳动生产率49.79万元/人,年均增长18.44%;营业收入利润率由建院之初的不足2%跃升至6.91%;所属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市值由不足百亿增长到350亿以上。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毛遂自荐
“三高人才”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