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通发力 体系保障 机制赋能以创新驱动建设一流高科技企业

2023-01-18文/凯

军工文化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传感器科技人才

文/凯 宣

↑航空工业凯天传感器实验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航空工业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天”),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员单位,是以感知、测量与控制系统为专业定位,以传感器、大气数据系统、位置检测与控制系统等为核心

产品的机载设备企业。作为首批入选的“科改示范企业”,凯天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航空工业建设“领先创新力”的重要决定,奋力抢抓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窗口期”,以打造国内智能感知与控制领域的一流高科技企业为目标,通过积极探索融通创新模式,完善创新保障体系和深化人才赋能机制,多措并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动能效能显著增强,在国务院国资委2021年度“科改示范企业”改革创新专项考核中获评“标杆”。

探索融通创新模式整合内外部创新要素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凯天坚持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落实航空工业集团“创新决定30条”,立足强军首责和航空主业,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基础平台,建立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航空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取智能传感及大气探测技术四川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传感器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传感器产业协会等系列资质平台。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动能。近年来,凯天聚焦“兴装强军”使命持续打造专业领先优势,依托创新平台助力,25项专有技术通过认证,主专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装备研制覆盖95%以上主力机型,有力支撑了20系列飞机列装部队,AG600首飞、C919取证交付、神舟飞船系列工程等任务。

开展融通创新合作。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凯天通过“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产业协会”多形态合作模式,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整合“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聚焦“卡脖子”问题与技术发展需要,与国内多所高校在MEMS传感器、光纤结冰传感器、新原理新构型大气数据系统等方向开展了合作,推进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加大技术攻关,实现30余项核心技术自主保障。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以地方大力发展传感器产业为契机,牵头筹建传感器创新中心和传感器发展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互补研发、方案系统解决、产品集成交付。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凯天以航空技术为本,进行适应性和集成化创新,以“三同”为原则,立足传感器专业优势,向上集成产品和系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实现配套层级和配套份额的提升,释放公司优势技术溢出效益。以“三高”为方向,基于装备平台需求和民品应用场景,精准挖掘客户需求,找准市场增量路径,推进航天、船舶、兵器、核动力等高端装备、高技术、高附加值市场开拓。2021年凯天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科技转化成果38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同比增长20%。2022年,公司获评四川省“赛手企业”称号。

优化创新体系 提升科技创新保障能力

变革创新组织架构。基于科技创新全周期管理的理念,凯天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工程创新中心着力解决从1到10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制造工程化问题,通过打造“快速试制”和“工艺稳定”两个资源平台,支撑新品研发快速迭代和批量生产准时稳定,2022年新研产品试制周期压缩30%以上,合格率达到100%。产业创新中心着力解决从10到100的产业化应用发展问题加速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以链式发展激活创新价值递增、产业规模放大的聚变效益。近年来,凯天累计新开发系统和产品90余型近500项,新专业形成“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次年实现规模化交付、第三年销售收入超3亿”的显著成效。

完善研发管理体系。以客户需求为牵引,推进IPD管理变革及增量绩效管理变革,建立产品线+项目管理的运行模式和清晰的责权利机制,从单一创新走向团队协同创新,持续推进高质量均衡科研。落实低成本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CBB货架建设,加强数字化协同设计、分析及仿真验证能力建设,促进技术快速形成货架产品,推动科技成果熟化应用,支撑航空装备“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可持续”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提升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2021年专利年申请量增长55%,标准累计发布数量增长超30%。

营造良好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定期召开公司科技大会,总结科技成果,奖励和表彰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人员和团队,同时部署新阶段科技创新工作,为支撑科技创新定原则、出政策、做协调。近两届科技大会表彰科技工作者共59人,其中科研功臣单项奖高达10万/人。为营造“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氛围,开展“感知-测量-控制”技术论坛,定期开展“揭榜挂帅”创新活动,为科技创新方向提供正确指引,2021年发布15项揭榜挂帅项目,发榜金额近百万,部分项目引入四川大学等高校成立联合团队揭榜,让科技人员在“赛马”中创新。连续举办八届“青年创新大赛”,累计申报项目近200项,对创新大赛作品进行研判分析和商业孵化,获奖项目光纤结冰探测器通过孵化为公司创造收益超过1000万元。

深化人才机制改革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强化人才选拔机制。公司根据创新发展规划和专业技术架构,建立科技人才地图,形成靶向引才模式。在外部人才引进上,实施“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通过退休专家特聘、博士后进站、项目合作、顾问指导等方式,加强高素质高潜力人才引进和使用,快速补充能力短板。在内部人才选拔上,打破职级晋升“天花板”,设置专业/工艺总师、副总师,进一步拓宽科技人才成长通道。对进入干部序列的技术专家保留专家资格,让其在型号研制中履行领导和专家双层职责,促进个人能力发挥最大化。凯天建成了科技创新人才“雁阵”,2022年集团“首特一”专家达16名,专业(工艺)总师/副总师70余名,科技人才占比达到48%。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凯天针对三类科技人才开展分类培养模式,提升科研人才创新能力。针对技术专家,深入推进“三进两拓”,将进高校、进主机、进行业作为专家履职的规定动作,持续拓视野、拓格局,提升专家技术牵引力。针对青年技术骨干,选拔有创新潜能的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型号中勇担重任,营造“谁能干,就让谁干”的竞争氛围。针对技能领军人才,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传承技能、协同攻关,培育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领军人才队伍。近两年新增省部级技术专家10余人,送培博士、硕士开展专业能力提升20余人,30余名新进青年科技人员已承担起公司重点型号项目。

↑凯天“创新之星”颁奖仪式

深化人才激励机制。凯天根据创新创造效率及增量价值贡献,分层分类实施差异化的精准激励。对领军人才以促进“技术创深”为目的,实施年薪制,开展月度预发、季度通报、年度清算,让领军人才免受短期绩效考核带来的“焦虑感”困扰。对技术专家以促进“型号创精”为目的,强调商业和技术双成功,拿出产品稳定量产后三年内一定比例利润对其进行激励,让技术专家通盘考虑成本、进度、质量,助推低成本可持续落地。对青年骨干以促进“业绩创优”为目的,实施“一人一策”协议工资制,通过“员工承诺业绩+公司承诺薪酬”,薪酬严格对标市场、任务严格对标要求、考核严格对标结果,推动青年骨干成为航空事业的奋斗者。对核心骨干实施岗位分红和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促进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近三年岗位分红激励对象超200人次,2022年拟开展员工持股,持股人员中技术人才占比近80%。通过精准激励,凯天人才效能持续提升,2021年度,人均利润同比增长26%,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20%。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展望未来,凯天将继续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集团党组和机载系统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持续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谱写建设一流高科技企业的新篇章,在迈向航空强国的征程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凯天贡献!

猜你喜欢

传感器科技人才
人才云
康奈尔大学制造出可拉伸传感器
简述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传感器新闻”会带来什么
跟踪导练(三)2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