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早发性结直肠癌

2023-01-17王东盛

家庭医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发性结肠菌群

王东盛

早发性结直肠癌(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EOCRC)是指年龄<50岁确诊结直肠癌的个体,目前发病原因及相关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晚发性结直肠癌(年龄≥50岁)比较,EOCRC通常在较晚期被诊断,预后较差。EOCRC的临床特征与晚发性不同,最常见于直肠,其次是远端结肠。70%以上在左半结肠。而迟发性结直肠癌(50岁以上的患者)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直肠比例类同。总体而言,结直肠癌发病率男性比女性高30%,其中直肠癌发病人群比结肠癌发病人群在性别上更明显。EOCRC患者含有印戒细胞的低分化癌症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40岁以下的患者中,不过早期研究数据没有展示高频率的引起超突变的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微卫星不稳定(MSI-H)。最近发现EOCRC患者比迟发性结直肠癌更多的是MSI-H,并与预后不良相关。更多的是胚系MMR基因突变。而晚发性结直肠癌MLH1MMR基因的表观遗传失活更常见,TNM分期也更晚期。

EOCRC患者常见的症状是便血(38%),腹痛腹胀或骨盆疼痛(33%),大便习惯改变(20%),这些症状在左半结肠和直肠癌更常见。病程初期常常被误认为是良性疾病。但目前随着EOCRC的增加趋势,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应该警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结直肠癌(CRC)目前居全球發病谱第3位和死因谱第2位,分别占癌症发病和死亡总数的9.7%和9.4%。在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跃居第二位,死亡率居第五位。在世界范围内,EOCR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的EOCRC发病率有所增加。根据来自20个欧洲国家和地区的癌症登记数据:20~29岁人群中的CRC发病率从1990年的0. 8/10万人上升到2016年的2.3/10万人(2004~2016年,年百分比变化为7.9%);在30~39岁人群及40~49岁人群中,发病率分别从2006年的2.8/100000人上升到2016年的6.4/100000人(2005~2016年,年百分比变化为4.9%),以及从2005年的15.5/100000人上升到2016年的19.2/100000人(2004—2016年,年百分比变化为1.6%)。

在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多个国家,EOCRC的发病率也都表现出增长趋势。在中国,EOCRC的发病率为6.4/100000人,年百分比变化为0.4%。

关于EOCRC的死亡率,各地数据趋势并不完全一致。在美国20~49岁人群中恶性结肠肿瘤的死亡率已从1999年的2.6/100000人,上升至2019年的2.8/100000人。当按解剖部位(结肠VS直肠)分层时,在此期间,结肠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保持稳定(1999年为2.1/100000人VS 2019年为2.0/100000人);相比之下,乙状结肠和直肠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从1999年的0.5/100000上升到2019年的0.8/100000人。

在20个欧洲国家中,20~29岁人群的死亡率没有变化。从1990年至2016年,30~39岁年龄组的死亡率每年下降1.1%;从1990年至2009年,40~49岁年龄组的死亡率每年下降2%。

肠道菌群是人体第二大基因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小儿1岁时,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已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健康成年人肠道中有约100万亿个细菌,主要由厚壁菌、拟杆菌、变形菌、放线菌、梭杆菌、疣微菌等多种细菌组成,大致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肠道菌群参与机体生物合成、能量代谢、免疫系统成熟、神经信号传导、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等诸多生理功能。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和宿主互利共生,在肠道内维持动态平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道菌群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既往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不同,其特点主要为菌群多样性降低,某些特定细菌如具核梭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沙门氏菌、粪肠球菌、和产肠毒素的脆弱拟杆菌等相对丰度增高。国内学者使用16SrDNA测序方法检测了903例中国受试者的粪便菌群,认为具核梭杆菌/双歧杆菌的比例上升,可以作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志物。国外学者使用16SrRNA测序方法分别对法国地区的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6例健康受试者粪便进行分析,发现结直肠癌患者拟杆菌/普氏菌的比例上升为结直肠癌的特征性变化。同时国外学者还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中某些噬菌体丰度上升,如丝状病毒和金枪鱼病毒,这两种病毒能够以具核梭杆菌、脆弱拟杆菌为宿主,影响结直肠癌的发展和预后。日本学者对616名受试者的粪便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发现0期(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黏膜内癌)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在结直肠癌的各个阶段(0、I/II和III/IV期)具核梭杆菌、乳杆菌和摩尔梭菌等的丰度皆上升,0期以拟南芥子、牙髓放线菌、长距离脱硫弧菌和琥珀酸柱杆菌的相对丰度上升为特征。既往研究已证实,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和药物等各种因素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EOCRC的发生。

研究发现,有几种肠道细菌已被证明可以通过特定的生物学机制,在促进结直肠癌中起关键作用。例如,具核梭杆菌表达黏附素,包括FadA和Fap2,这些黏附素与肿瘤细胞结合并通过激活致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免疫细胞浸润和抗肿瘤免疫,直接促进癌变。产肠毒素脆弱类杆菌在结肠黏膜中形成生物膜,促进炎症和肿瘤的发展。类似地,表达聚酮合酶的大肠杆菌通过产生基因毒素大肠杆菌素和随后的DNA损伤致癌。此外,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与发病有关。有研究发现,与同龄对照组比较.EOCRC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但显著高于晚发性结直肠癌组,且EOCRC组肠道菌群具有独特的多样性。研究同时发现,具有独特的细菌代谢特征,即以DNA结合和RNA依赖的DNA生物合成过程为主,这表明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因此,特异性微生物群表现为更容易发生恶性进展的代谢状态。

EOCRC是结直肠癌中的一个独特亚型,其临床特征与晚发性结直肠癌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患者中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男性的比例显著高于晚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由于目前对50岁以下的人群没有进行结直肠癌的常规筛查,因此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因为出现了相关症状才被诊断出来的。有文献报道,86%~98%的患者在诊断之前曾出现过便血、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由于患者不重视这些症状的出现,就诊延迟,同时医生警惕性降低,又会进一步导致诊断延迟。资料发现,EOCRC从出现症状到诊断之间的延迟期高达6个月。

为了降低EOCRC的误诊,应做到:(1)对有1个或以上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个体,应当在40岁时开始进行筛查。(2)对平均风险高于普通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从50岁降至45岁。(3)根据有无高危因素,对年轻人进行个性化的结直肠癌筛查。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缺乏运动、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4)加强医师和年轻人的教育,提高结直肠癌筛查的依从性及诊断率。

猜你喜欢

发性结肠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早发性高血压患痴呆风险高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光动力联合中药浸泡治疗泛发性跖疣的疗效观察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泛发性疣状扁平苔藓一例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
咽部菌群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