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立耕:乐高认真玩是一门改变管理心智的手艺

2023-01-17许李彦

中欧商业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乐高工作坊建构

许李彦

“你一定要看一下《古典风格》(弗朗西斯-诺尔·托马斯、马克·特纳著)这本书。”一见面,汪立耕老师就分享了他最近的阅读。“这是一种写作风格。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不是要扮成专家去说服你,而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带你去看一下。引导读者的视线,让自己被看见、被听见,乐高认真玩也是这样。”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乐高认真玩(LEGO SERIOUS PLAY ,简称LSP)国际专业认证的教练,汪立耕不仅在工作中实践LSP引导技术,在生活中也“活成LSP 的方式”。

在对话中,他会随时拿出书籍、摘抄手卡和各种照片。“我特别喜欢用手来准备东西,而且会把电脑里面的东西打印出来,都让你能看见。”

对于此前25年在惠普、甲骨文、微软等公司的研发和产品创新经验,他认为“那都是经历经验尘封在柜子中的面具,需要的时候可以唤醒记忆、刷新当下身份,在现实中行动Act Out——身份决定怎样做事。”

去年是惠普第一個中国代表处成立40周年,他邀请大家“用身体走回历史”,从惠普大厦,到国贸西楼、双安商场、陶然亭公园,一直走到宣武区北纬路,每到一地,请当事人分享在这个地点自己的经历、所见所闻。

最近,他每周一次骑车45分钟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看电影。“上周我看了《汉娜·阿伦特》。我会把电影票贴在卡片上,然后写很多相关阅读、自己的反思。这就是我的学习,多用手,写下连接,用书写卸载知识,少用脑,少设立目标。”

关于乐高认真玩,汪立耕谈到很多关键词。最多的是“看见”,其次是“学习技术”和“好玩”。关于LSP技术,他强调“转向”“建构”,关注“身体”的感知。谈到LSP的应用,他围绕“组织”和“变革”,侧重“身份”“共识”和“心智”。在他眼中,LSP是一门关于“场域”“媒介”和“提问”的“手艺”。

在汪立耕看来,乐高认真玩的理论基础反映了三个大的转向。

第一是认知语言学的转向。

LSP工作坊有四个步骤:提问、构建、分享、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动手创建模型,并通过隐喻来讲故事。

通过用模型并表达抽象的概念,将组织内大量“不知道我们知道”的隐形知识被看见。1980年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去理解并体验另一类事物,隐喻不是语言的装饰,隐喻就是思想。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讲故事也是心智模式和领导力。”汪立耕说,“领导力是变革,是动员团队解决难题。你带领大家去一个地方,为什么大家愿意去呢?需要通过讲故事,共享团队的身份、愿景、未来的可能性等等。”

第二是社会建构的身体转向。

不仅儿童,学习者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皮亚杰)。汪立耕认为:“社会、企业都是建构的,没有正确答案。不需要去追求真理,而是从不同的视框看到不一样的企业和组织的风景,用‘做’事情来逼近真理。我们是谁?要干什么?用感官感知当下日常,用触觉(搭建模型)建构问题。”

LSP通过建构事物来建构知识。拼搭积木帮助并迫使人们收集想法,理清并总结观点,由此获得知识并能够流畅分享。同时,新知识让人们能够搭建更复杂的模型,从而产生更多知识。

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语言不是唯一通道。“语言不仅帮助我们认知,也成为桎梏。我们习惯一切都通过语言,甚至如果不讲出来、写出来,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可以试着关闭语言,摆脱深思熟虑,用身体认知。”

乐高认真玩启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用身体在空间解决难题”。

“眼睛不断看到,就可以构建认知。英国国家美术馆通过肖像让参观者了解一个人和一个国家。哥特式大教堂,用视觉制造感官冲击,让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进到教堂就能兴起敬畏。”

双手触碰积木的触觉也是认知构建的途径。人类学研究发现,手是人的第二大脑,用手操控和构建是构建知识的主要方式。LSP通过唤醒“手知识”——大脑未完全意识到但双手掌握的知识——让潜意识中的思想浮现出来。

“整个身体都可以是认知通道。”汪立耕展示了一张工作坊照片,学员正用身体表达。“公司的目标,用讲稿念出来最简单,也因缺乏情绪、情境最难打动人,能让你感觉安全、滔滔不绝地讲出来不容易,要用身体Act Out就更难。一旦能到这个状态,说明已经建立起连贯的认知表征。”

第三是行动科学和战略过程的实践转向。

管理和组织面临转向。“管理的知识和实践距离太远。管理者进行了大量学习,但现实中做出行动仍面临很大的鸿沟。另外,组织也在从传统层级、目标驱动的组织变成锐意发展型(DDO)和去中心化、自治(DAO)组织,开始考虑我们想干什么和调动更多的自主性。”

管理的理念正随之改变。“管理的最佳实践,我们以前常常看美国,未来可能要更多看其他国家。比如北欧,他们非常强调‘团队’和‘我们’。丹麦的椅子设计全世界第一,在丹麦的设计博物馆可以看到‘工匠精神’。我们甚至要学习考古学、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家靠挖掘古迹去恢复历史原貌,我们也可以用构建去看待事物。”

因此,学习的方式也需要更多实践。“过去用理论模型学管理,门槛高,而且很难掌握。如果跟自己无关,就不会学习、行动。学习应该是社交的、建构的,拿自己的身份、真实的项目‘做出来’。这种学习能看见组织表层下的防御和动力,直接接触‘切身’任务,效果更加透彻和牢固。比如几天的设计思维,可以有一天的动手工作坊,然后让学员自己反思和总结、写出来,最后自己归纳出设计思维的几个理念。”

乐高认真玩是心智的改变。汪立耕指出:“在企业管理里有一个很大的思维 Bug,叫心理距离。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因为目标很远,所以我们就不够仔细,不愿意花很多精力。但当我们聚焦执行时,因为靠得太近,又想得太多了,不能迅速行动。”

“认知目标时,一定要特别细,LSP让你把目标像绘制工笔画一样做出来。”

汪立耕举例:“一家全球肉制品龙头企业需要在年内实现16亿的销售额,怎样实现?我给公司的业务总监和销售经理分别做了两场工作坊进行探索。我们看到群体智慧的涌现——我们发现了什么,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比如营销合作、智能化、部门协作等等。”

用手把目标“搭建起来”的过程也是形成共识的过程。汪立耕拿出一张照片,是一家世界500强医药公司的战略澄清工作坊。“战略为什么要澄清?因为光靠领导讲、大家听,无法达成共识。共识需要共同看见。看见需要技术,比如用黑板把别人的话写出来,然后向其确认。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就很爱用黑板,有人对他说,黑板是你思考的工具,他说,黑板就是我的思考。”汪立耕认为黑板加粉笔,是既古老又现代的学习技术,而投影和电子白板不是。

对于看不清的未来,积木搭建将复杂的商业环境变得具体、直观,让情境规划变得简单。LSP行业里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个北欧的石油钻井平台公司要在未来三年内推进一个10亿美元的项目,为了降低项目风险,通过2天的LSP工作坊,考虑了多方利益相关者,识别出了60个潜在的风险。

此外,通过LSP也可以清楚地看见过去,从而更好地看到未来。汪立耕说:“我马上要做一个石油炼化企业的项目。公司要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进军新能源产业。一天的工作坊要让大家看到:我们的资源在哪里?现在看到了什么?挑战是什么?从过去的成功汲取出的团队优势是什么?做出的各种模型,就是未来的业务,也是‘公司的生命历程’”。

另一方面,“行动时一定要非常简单,不要被想法卡住,直接做出来。”

不能行动,往往是因为有顾虑。LSP让这些顾虑被看见,从而化解抗拒心理。“比如在推进变革时,面对抗拒心理可以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你要让我看见事实和数据。第二,新的事情可能给我带来风险,让我失去过去的擅长,我的担心要被看见。第三,我不愿意变革,是因为不相信某位发动变革的领导者,这背后的原因要被看见。”

“我们还有一个顾虑,总是想找一个东西,找创新,其实创新就在你的身体里,只是需要换一个视角。”在汪立耕看来,LSP让转换视角和看见行动更容易。“头脑里换视角不容易,用真实的模型换视角比较轻松。搭一个模型,从前面看、后面看、上面看、下面看,反思一下。”

特别的是,工作坊中还可以通过打破一致性发现新的行动。汪立耕以一个游戏公司的新产品设计工作坊为例:“当时新产品开发还完全没有开始,但我就问他们,假设这个新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马上开庆功会,你们正在接受采访,请问,你们在开发之前做了几个重大的决定?用这种方式启发他们思考。”

做事情的时候,谈目标过于理性,LSP可以不谈目标谈身份,从“我”出发激励行动。“LSP是基于真实的身份和情境来学习。工作坊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我们是谁——团队身份的确认。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骑士,我认为我是,所以愿意做,从来不觉得很愚蠢。”

汪立耕坦言:“我喜欢LSP是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人性的事,让人被看见、被听见。对于管理者来说,如果需要真正看见员工潜力、看到未来的可能性,可以用LSP这种探索的方法。”

汪立耕经常把做LSP的工作坊比作大厨的烹饪。“学习认证课程,你就知道了菜谱和方法,比如在什么季节买什么菜、呈现什么样的风味,配什么酒,座位怎么设置,怎么摆盘,但当你真正面对客人,还是需要了解他,并选一套针对性的方案,这是一门手艺。技术是可以学的,手艺是要练的。”

这门手艺的一个关键是创造一个心理安全、信任、平等、有张力的场域。

双手触碰积木的触觉也是认知构建的途径。人类学研究发现,手是人的第二大脑,用手操控和构建是构建知识的主要方式。LSP通过唤醒“手知识”——大脑未完全意识到但双手掌握的知识——让潜意识中的思想浮现出来。

“80%的努力是在工作坊之前。问一堆的问题、看现场的状况、给负责培训的人提出建议,一定要确保来参与的人是真的带着身体、情绪、能量和期待。”汪立耕很关注细节,“我最怕工作坊放在10点,如果9点刚进行了会议,心理的冲突能量已经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建议有15分钟让大家离开会议室,或者转移到另一轻松的场所。工作坊前,要让大家‘能睡好觉’。之前不要做很多事情,带着身体和情绪能量来就可以。”

他指着一张战略共识工作坊的照片说:“这个工作坊在长城脚下进行,前一天我参加他们的团建活动,跟他们去爬长城,沟通和交流,就是要跟他们建立起这种Chemistry,信任。临在感的建立是很难的。”

而在工作坊中,除了制造安全感,还要有意识地制造张力。汪立耕解释:“张力就是很聚精会神的建设性地吵架,有观点的对抗。团队协作五大障碍中,第二项就是惧怕冲突。团队应该鼓励建设性的冲突。建立团队动力的过程包括融入、冲突辩论,最后是形成共识,就像电影剧本的设计,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有冲突,否则电影的框架就会很散。”

“手艺人”还需要善用媒介。

乐高是一种冷媒介。媒介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冷媒介是“低清晰度”“有包容性”的媒介,同时参与门槛较高,要求更深层次、长时间的参与。 “就像看书,需要受过一定的教育,也需要时间,但比随意的聊天更能产生思考。”

因此,LSP的工作坊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控制过程。“工作坊的设计有很多的逻辑,比如走心流,在挑战(challenge)和技能(skill)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挑战过大、技能不足,会导致很难参与;挑战太小、技能富余,可能无法获得提升。”

工作坊中,问题的设计也是手艺。

“LSP是一种引导技术,好的问题设计让思考更容易发生。”汪立耕表示,“你给我一个题目,我会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然后设计一个‘9洞的高尔夫’,在每个阶段,每个任务/问题用什么教具,团体动力应该是什么状态,都需要考虑。”

在实际的工作坊进行中,教练会根据现场的状况调整问题的运用。汪立耕发现:“很多时候,教练们会过于认真地准备,设计很多的练习问题,希望能够把时间分配好。但好的工作坊,练习都是简化的、会比计划的少。要靠现场的感觉去控制,决定什么时候去‘收’。”

最后,他强调,作为“手艺人”要不断提升自己,去保持和丰富自己的技艺。

“我自己就是教练的工具(Self as Instrument)。首先,我用我的知识作为工具,比如说我曾是产品经理,我有一个顾问或专家的身份。其次,作为教练,需要用自己、以人为中心的态度去陪伴。第三,在工作坊中,我靠自己的身体做示范,去动手、去写、去画。”

“除了乐高,我还在学习舞动治疗DMT(Dance Movement Therapy),疫情前已经学了60天,但感觉还没入门,在学习上我们要很谦卑。”身体不是认知的外在,而是認知的本身。

猜你喜欢

乐高工作坊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乐高2020年上半年财报:收入同比增长7%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乐高乐园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建构游戏玩不够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乐高Ⓡ城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