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部六病”理论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2023-01-17吕雯涛董雪珊张小花张平芳梁西平

甘肃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绝经期气血症状

吕雯涛,董雪珊,张小花,张平芳,梁西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围绝经期综合征(MPS)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卵巢功能减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症状群,临床常见阵发性烘热汗出、眩晕耳鸣、疲劳、焦虑、抑郁等,以45~55 岁女性多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1]。虽本症候群是一种常见正常生理现象,但约90%的女性常出现轻重不等的症状,病程迁延者,常影响女性正常的工作及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以激素替代疗法为主[2],辅以心理治疗、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疗法等,虽可缓解临床症状,但存在停药后复发弊端,且不良反应较多,例如肥胖、肿瘤及血栓等风险增加。因受传统观念影响,患者较难接受激素治疗。基于对中医药治疗MPS 的数据挖掘及分析,中医药在治疗MPS 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将MPS 称为绝经前后诸症,根据症状又归为“盗汗”“百合病”“不寐”“脏躁”等范畴,多认为其乃绝经前后肾阴阳平衡失调,天癸渐竭所致,诸多医家从肾论治,但医圣张仲景以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从枢部论治[3],经查阅文献发现二者皆能取得良好疗效。本研究就枢部—心血管—气血与MPS 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为MPS 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1 “三部六病”学说与枢部—气血的理论渊源

1.1 “三部六病”学说

“三部六病”学说是我国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基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以现代医学为基础,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创立[4]。他将人体划分为三个解剖结构功能系统,在三部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而划分的六类证候,“三部六病”因而得名[5]。其包括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和局部证治观三部分[6]。其中人体中与外界相接触的部分和支撑机体的躯壳框架称为表部;人体中和饮食物相接触的部分为里部;人体中通过大血管与心脏相连的部分为枢部。三部为表部、里部、枢部(亦称半表半里部)。六病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在人体中,表为外与外界相同;里部在内,与饮食接触;半表半里居中,沟通表里上下气血,起中间的作用”[7]。因此,凡是和气血接触并发生关系的部分都属于枢部的范畴[8]。人体结构归属于三维空间,疾病的定位不出三部,病因多为某部气血失衡。枢部沟通表里气血,枢部气血失衡则百病皆生[9]。

1.2 枢部—气血理论

不论何种疾病,都是以六病为基础,且病位都离不开三部,病性也都不离阴阳二性[10]。《三步六病翼》中论及人体是立体结构,故从内到外分为里、半表半里、表;从上到下分为 上焦、中焦、下焦。凡受病必有病位,无非表里,上下。三焦理论虽由清代医家吴鞠通所提出,但早在仲景时期已在《伤寒论》平脉法中提及荣卫与三焦的关系,三焦依赖荣卫。“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吴鞠通认为六经由表及里,由浅及深,须横看;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素问》调经论中:“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病之本质不外乎阴阳寒热虚实。气血布散于三焦,表里内外。疾病本质于各部或各器官、脏腑的阴阳气血失和。“三部六病”理论中认为气血是三部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均匀、按需供应三部,则三部能维持自身健康。各器官按其所需,适量适速地得到气血的供应,气血流动于各部。气血在人体内的正常循行,是保证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循行正常,则人体生理功能正常,否则,百病由生。气血长期反复的、较规律的慢性偏逆导致了一系列慢性的整体性疾病[10]。

2 枢部—气血理论与MPS 的相关性

2.1 枢部—气血与MPS 的相关性

“三部六病”理论认为枢部是以心脏为中心的心血管循环系统,具体为心脏、血管、淋巴液。因血管、淋巴液穿插于表部、里部,介于二者之间,故又称为半表半里,沟通表里,起枢机作用。MPS 未见实质脏器受累,多表现为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及自主神经、精神功能失调。因此,认为MPS 的病位为枢部,病机为枢部气血的运行紊乱,供需失衡。黎明至上午气血运行加速且偏外部,下午最快且偏于外,下午过多气血行于表部出现汗出。这一特性与MPS 患者潮热、汗出多见于下午相一致。枢部、里部气血不足则疲乏困倦,枢部气血不足,心脏失于濡养,出现心悸、怔忡,但检查无心脏器质损伤。也阐述MPS 患者出现心悸等症状而心电图等检查正常的异常现象。怒则气上,长时间情绪不宁,气血偏于上部,而下部相对缺血,形成上盛下虚,出现头痛、眩晕。枢部为表里部之枢纽,枢部异常,表里气血不能正常运转,好发昼夜颠倒,夜间失眠,白日嗜睡等症。枢部正常则血液、淋巴液促进组织代谢产物排出。枢部不利致使代谢产物堆积,成为致热物质,又因胸中为枢部血液循环量最大,故MPS 患者易出现胸中烦热。致热物质耗伤津液,出现泌尿生殖症状,阴道干涩、尿痛等症。代谢产物对味觉刺激出现口苦。枢部气血紊乱不能沟通表部、里部气血,表部气血失衡出现自汗。女性月经来源于里部气血充足及运行正常,里部气血紊乱不能规律行经。故MPS 患者出现月经量减少,甚则闭经,气血运行紊乱出现经期延长,周期紊乱等。

2.2 基于现代医学论述枢部—气血理论与MPS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围绝经期妇女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54.24%),这是唯一的一种症状,占所有症状的50%以上。症状依其比例依次为头晕(44.63%),失眠(40.68%),头痛(38.98%),潮热和盗汗(32.02%),心悸(31.45%)[11]。MPS 疾病与妇科常见疾病的区别主要为MPS 患者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临床表现为症状较多,且复杂,涉及多系统,甚至出现难以解释的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的皮肤蚁行感)且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因此,改善患者的症状是MPS 治疗的终极目标。MPS 的病因多为神经内分泌、氧化应激损伤、细胞因子及社会心理等[12]。其中神经内分泌因素被广泛认可,发病机制是卵巢功能的减退,继发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导致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紊乱,最终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13]。雌激素水平的过度下降,致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或肾上腺等功能紊乱,从而导致人体内的激素水平、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失衡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最根本原因[14]。研究认为与下丘脑神经递质的活性和含量改变有关。主要包括: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5-HT)[15]。5-羟色胺可刺激微丝收缩,改变细胞间隙的宽度和细胞连接的紧密程度,影响血管的通透性[16]。枢部气血调控血管的收缩,气血失衡则血管收缩失衡,进而出现潮热、盗汗等诸多症状。

3 “三部六病”之枢部—气血理论指导下MPS 的临床治疗

《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可知少阴、少阳均为主枢,是阴阳转换,出入内外,燮理开合之机,即是人体之太极。《伤寒论》也总结为开、阖、枢,人体气机的转运,而三者关系的关键则在于“枢机”功能的正常。“三部六病”理论在此基础发挥,提出恢复枢机气血运行是治疗MPS 的关键。《伤寒论》第四卷中提及“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主治枢机不利。方中柴胡清胆热,调气机,配黄芩一升一降,和解枢部。天花粉配合二药清解枢部郁热,促进枢部代谢产物所致的致热物质排泄。桂枝、干姜味辛属木,桂枝为木中木,姜为土中木,二者可恢复枢机之气机。《神农本草经》言牡蛎味咸,平主惊恚怒气,故降枢部上逆之气血。诸药共奏疏解枢部气血,枢部气血平和,则表部、里部气血运行正常,进而MPS 症状缓解。

4 典型医案

张某某,女,49 岁,2019 年9 月12 日初诊。主诉:月经周期紊乱伴失眠1 年。患者诉既往月经规律,近1 年出现月经周期推后,约2 到3 月一行,经期2~3天,量少,色黯,末次月经为2019 年7 月23 日,伴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夜间汗多,以头颈部多见。刻证见:烦躁易怒,烘热汗出,口苦、口干,腰酸痛,头晕,乏力,纳食欠佳,大便干,小便可。舌黯,苔薄黄,脉弦数。诊断:绝经前后诸证,中医治疗以疏肝理气,养血安神为主,佐以滋阴清热之品,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18 g,桂枝6 g,龙骨15 g,牡蛎15 g,茯神10 g,合欢花10 g,党参12 g,黄芩6 g,当归12 g,熟地12 g,知母9 g,甘草6 g。共10 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早晚饭半小时后服用,并嘱患者畅情志,适量运动,饮食清淡,禁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2019 年9 月22 日二诊:患者诉睡眠、情绪、口苦、纳食改善,二便正常,仍感入睡困难、乏力,舌黯、苔薄白,脉细。在原方基础上,去黄芩、知母,党参增至15 g,加制远志10 g,醋五味子10 g,山药12 g。共10 剂,患者诸症均不明显,后续可服用坤泰胶囊以巩固治疗。

患者围绝经期女性,烦躁易怒,烘热汗出,腰部酸痛,头晕乏力,纳差均为典型绝经前后诸证表现。治疗以疏肝理气,养血安神为主,佐以滋阴清热,方中柴胡疏解少阳,黄芩清热燥湿,二者配伍,一升一降,调和枢部气机,清解枢部郁热;龙骨、牡蛎重镇安神,敛汗,桂枝通心阳,助血脉,茯神、合欢花解郁养心安神,共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佐以知母、黄柏清热养阴,全方恢复枢部阴阳平衡与气血流通,使诸症自消。

5 结语

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全球老龄化加重,MPS是女性由育龄期步入老年期的重要生理阶段,对女性而言,承受诸多压力,各项因素促进MPS 的发病,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故有效防治MPS,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MPS 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差异性大,单一治疗手段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总体效果仍不够理想,防治MPS,西药起效迅速,中医药亦具独特优势,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提出的“三部六病”—枢部气血理论对于该疾病具有指导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绝经期气血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芬吗通联合坤泰胶囊治疗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健康教育在围绝经期阴道炎预防中的效果研究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气血不足我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