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科技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教改研究

2023-01-13许东海米彦香孙士岭

上海商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金融科技人才

许东海 米彦香 孙士岭

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为了给金融业信息技术提供发展方向,中央银行印发了《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四五”发展规划》,其中详细对金融业未来的发展建设方向做出了解释,其中包括了基础信息建设、提升监管科技能力等方面。现如今,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发展已经逐渐趋于数字化,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业发展不断结合,金融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弥补这一人才缺口,高校应该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教育体系,但是由于目前行业所需的人才与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培养出足够满足金融行业所需的人才,当代高校应该根据实际的金融市场环境,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改,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能够对金融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二、金融科技时代对金融应用型人才新要求

一是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对人才新需求。金融岗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挖掘、分析与模型测算、数据采集、清洗、调研、财务分析等,以工作内容的角度,对财务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毕业后从事金融管理工作时,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流程。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扎实掌握金融专业知识,涉猎计算机、经济学、会计学等领域的知识的重要性。

二是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对人才新需求。为了进一步满足公共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让科技的智慧改变人们的生活。如何将数据更高效地运用到金融服务中,已成为金融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金融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壮大人才团队,只有掌握充分的金融科技专业知识为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作理论支撑,在打好基础之上实现突破,金融信息服务才能为社会、为人民、为经济建设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是建立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对人才新需求。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之处,这对金融体系的协调和防范会造成一定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现状,监管部门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方式,这也就需要依靠更加专业的监管人员。

三、金融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与原则

一是创新思维。金融行业科技手段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为跟上时代的风火轮,学生更应主动加强创新精神,具备多元化思维,参加创新型大赛,运用已有知识推陈出新,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自身价值。

二是基础知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系统地掌握数据挖掘、数据清洗的操作流程,针对区块链技术、互联网金融、机器操作相关业务,接受互联网金融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及发展前沿动态,通过多样化地教学形式,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新技术的现状、趋势和应用及业务流程,严格要求自身知识储备量,不仅仅把知识停留在浅显的了解上,要领悟核心要点,扎实掌握各方面知识,树立随时更新头脑中知识库的意识,才能具备一定金融行业科技素养,以更加适应金融大环境的更新换代。

三是金融科技技能。模型构建,金融产品设计开发等计算机操作需要金融科技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校课程学习中增强该方面的学习。金融科技技能主要包含数据应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方面。掌握了一些技能以后可在金融工具的协助下更快捷地完成金融业务流程。

四、金融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偏离

在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明确教学目标。除此之外,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目前,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相关课程仍是以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为基础,在主修课程外设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发展课程。

课程的不合理与教学目的的偏离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性的财务综合类人才。尚未形成规模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针对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培养目标也较为模糊,应结合每学期课程考核,进一步设置不同类型的金融实践课程,一是与学生学习能力相匹配,提高掌握技能的效率。二是在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再进一步深造,逐渐引导学生靠自身的领悟发觉金融行业的乐趣。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针对金融科技产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是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步骤。

2.师资力量薄弱

在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缺少在一线从事大数据应用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教师。虽然高校教师在学术深造上有大量的积累,但是由于大部分老师没有实际金融工作经验,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对金融科技领域工作的数据分析和操作技能提高指导,这就导致学生们也缺乏实操性课程的学习。

3.校内实践教学欠缺

一是课程设置表面化。在学校教授金融知识的过程中,通常会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但是这些教学内容主要从认识金融实习、了解职业培训、实习模拟、应用教学软件等方面进行的,这些课程的内容都比较简单,大部分都是浅显易懂,并不受到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影响,也不能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金融工作的真实氛围。单纯靠口头授课,很难让学生对理论层面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更不要说让他们在接受资讯的同时发展逻辑思考,甚至要完整地了解财务技术的基础训练课程。比如,要学会如何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就必须要有实践才行,光凭知识的解释和观察,是无法掌握相关技术的。而且,这类课程的时间也比较短,通常都是在专业课程以外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也就导致了对金融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够的局面。

二是实践教学硬件软件设施欠缺。学校对学生校内实践投入资源不够。一方面,不能提供与现实业务相吻合的实训软件,即使建立了金融业务实训室也只是停留在基本业务模拟上比如银行服务业务、小型贷款业务、证券买卖业务等,对于新金融时代相关的实操软件安置不足包括区块链技术、Python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这就导致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的金融业的发展不相符的情况。另一方面,经济类院校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不能及时更新,建立符合需求的金融科技资源平台难度大,导致学生进入金融岗位无法适应要求。

4.校外实践机会不足

学生缺乏校外实习经历。一方面,学生在校内学习的金融知识大多是基于课本上的概念性内容,掌握的知识较为浅显,在实际工作中更倾向于招聘实用型实习人员,对于缺乏经验的学生企业需要投入时间、人力的机会成本来从零开始培养短期实习生的话,在竞争激烈的大市场环境下,考虑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最优的选择,所以学生获得金融专业类型的实践机会较少。另一方面,由于二三线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学生可供选择的空间较小。大部分职位都是提供简单的服务,而不是与金融技术有关的工作。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没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五、金融科技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是跨专业联合培养路径。金融学本来就是多学科相交叉的学科,知识涵盖面广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高等数学。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金融领域的知识涵盖更广泛,除了经济学、金融、统计学之外,对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技术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分层次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对标金融科技企业不同岗位对金融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金融业工作岗位按照工作任务的不同划分几个层次,包括初级岗位、中级岗位、高级岗位。以大数据分析为例,由于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涉及数据收集、数据清洗等方面,需要学生掌握数据采集、核对、检验等技术,并运用数据清洗工具进行数据清理。中级岗位包括建立数据库、建立量化模型等基础工作内容。而在高级岗位,就需要运用金融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这也就导致了工作内容更加复杂。因此,有必要制定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是师资结构调整。对大学金融教师队伍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让信息技术渗入金融行业,不但对未来的金融从业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对金融教师的要求也会更严格。在教学方式与内容上,有意地将金融知识、金融专业相关技能以更具体化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结合书本又要脱离书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老师深入到金融行业的一线工作中掌握大数据应用等金融领域最前沿的信息。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达成一致合作意愿。高校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在企业协助下于校内构建金融科技研发中心,高校教师可为合作金融机构提供数据分析报告、模型设计等服务,最终实现校企互利共赢,良性互动。

四是教学优化路径。一方面,构建校内全真金融技术操作平台,在教学中引入实训课,适当缩短财务基础课的时间,搭建虚拟财务业务操作平台。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在学校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财务技术工作。在教室里进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线上课堂设置。通过线上讲解的形式向学员传达最新的金融信息,让学员了解企业的经营及经营过程。线下课堂实操训练,线上讲授夯实基础,实现校内实践与新金融时代快速发展的紧密相连。

五是实习实践路径。高校要积极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商讨培训方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地方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与企业互助,不断拓宽合作形式,采取多元化实践路径,达到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的联动效应。

六、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对新时期金融需求的认识,开辟金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道路,人才培养体系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旨在科学有效地安排金融科技类课程,提高学生对金融科技知识、金融专业实践的学习兴趣,修习金融专业素养,激发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最终满足数字智能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为金融行业输送更优质的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金融科技人才
人才云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