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方面的探索

2023-01-13许为强方媛

上海商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投贷商业银行贷款

许为强 方媛

一、引言

科技创新企业是国内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近期,我国面临经济增长停滞、许多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进入了以经济高速增长替代持续适度增长、持续优化升级的新常态时期。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和投资向技术创新转变。在此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国内融资市场的主要资金提供者,以资金充沛、网点分布、客户和信息资源丰富、管理和治理相对成熟、规范等优势,使商业银行成为最合适的选择,为科技创新企业服务的一方;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企业的高风险特征与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经营理念相冲突,使得科技创新企业难以从商业银行筹集资金。幸运的是,多年来,许多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制度建设、产品设计和业务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有的已经组建了科技银行。虽然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但他们已经取得了进展。目前,允许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政策的实施,为银行向企业提供商业贷款增加了回报和改革动力。但是,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方的合作和推动。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商业银行以往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包括在经营理念、制度建设、产品设计、业务模式等方面的改革。随后的第二部分介绍和讨论了政府在4月正式提出的投贷联动业务,尤其是银行实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商业银行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重视

2009年1月,银监会批准设立全国首批两家科技银行成都银行高新分行和建设银行成都分行,开启了商业银行的探索之路,专为科技创新企业服务。科技银行是专门为服务中小企业而设立的银行,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以促进高新技术研发,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由于科技创新企业在业务增长、风险、抵押、授信等方面与传统企业存在差异,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流程、业务模式、产品设计等都无法满足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要求,必须建立适应科技创新企业特点的新制度。多年来,杭州银行、硅谷浦发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科技分行在业务流程、产品设计、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他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服务了更多的中小企业,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

1.体制机制与业务流程改革

在体制机制和业务流程上,银行在总行层面实行单线二级制,并制定了一套专门适用于科创企业信贷业务的流程。这些改革使科技分行区别于其他传统支行,设立独立的授信审批标准、审批程序和授信管理方式,具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通常是风险承受能力的2%)和激励评估机制。在贷款审核中,科技分行不仅像其他传统分行一样关注企业的现金流,还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前景、管理团队和行业专家的建议等。努力放宽企业信用记录、抵押品和担保要求,建立独立的客户评级机制,在一定的授信额度内简化贷款审批流程,让科技创新企业更容易进入银行。同时,为降低科技贷款风险,科技分支机构建立了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专门的贷后监测、检查和评估办法;此外,他们还与政府、风险投资机构、担保和保险公司等合作伙伴达成合作,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获得更全面、更及时的企业信息。在绩效评估方面,科技分支机构具有高于总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建立了不同的员工考核机制,包括尽职调查规则和多贷绩效考核规则。但是,由于现有的风险控制机制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要求,在实践中很难界定和确定什么是尽职调查,以及打破贷款期限机制。

2.创新贷款产品

从产品方面,科技分支机构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调整了科技贷款的期限、金额、定价、质押和还款方式。例如,鉴于科技创新企业普遍缺乏信用记录和抵押资产,科技分支机构扩大了抵押范围和保险形式。政策性预担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贷款、仓储库存贷款、合同能源履约贷款等创新贷款,用于合同能源企业未来节能收益用于偿还融资。为科技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提供了更多便利。然而,中小科技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阻力。前面提到的创新产品是理想的,目前还不成熟。比如,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知识产权质押并不顺畅。此外,技术贷款通常以优惠利率定价,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贷款补贴,以弥补其承担的较高风险。由于目前银行几乎没有办法弥补向这些科技企业放贷的较高风险,因此他们没有动力向中小企业放贷。

3.商业模式

在商业模式上,相比传统的公司贷款,科技企业贷款更依赖于与政府、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机构的合作。具体而言,主要有五种合作模式:与其他合作伙伴签订保险或担保协议,分担风险;向符合条件的风险投资公司提供贷款,为科技企业间接提供融资支持;对已获得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公司资金的科技创新企业直接贷款;向获得风险投资、保险公司等符合条件的机构股权投资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贷款;同时与该第三机构达成协议,获得一定的选择权或权利,分享企业成长的收益;向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提供贷款,同时通过境外关联公司对企业进行直接股权投资。所有这些合作模式都力求获得额外的回报,以弥补技术贷款的较高风险或与其他机构分担风险,以降低自身的风险敞口。尤其是通过股权投资合作伙伴获得的贷款企业信息,减少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技术贷款的风险,同时合作伙伴股权投资的回报也为银行提供了激励。但是,由于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不得从事股权投资,科技分支机构在将合伙人股权投资收益合法化的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三、商业银行的机会与挑战

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股权投资与经营性贷款挂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自身贷款与通过其持有股权投资许可的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相结合,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持续性金融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匹配。《指导意见》将5个国家创新示范区和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划定为首批贷投联动试点,要求试点机构切实增加对科技创新企业的金融供给总量,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具体而言,建议试点银行机构通过新设科技金融特许经营单位或专门支行发放科技创新贷款,通过设立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这一新的探索给试点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业务,不得投资非自用房地产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企业,国家规定的除外。《指导意见》突破了这一限制,允许试点银行通过其投资子公司直接对企业进行投资。内外部风险分担机制为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商业银行看到了做出改变的机会:通过本次股权投资,银行可以分享科技企业的成长收益,部分抵消该集团的经营性贷款风险,为银行开展科技贷款提供内部信贷。此外,试验区政府和科技部门还通过设立政府补偿基金、发放科技贷款、搭建多方合作平台等方式,努力支持试点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政府搭建的合作平台架起了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有利于银行的融合发展。最后,开展投贷联动业务,有利于银行转变客户产业结构,为培育和发展长期客户打下良好基础。

2.挑战

发展投贷联动业务,可以合法有效地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对冲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流程体系、产品设计和商业模式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此外,投资子公司的设立以及商业银行与投资子公司的协调也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来说: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连接着社会各参与主体,对整个金融经济体系和整个社会体系的稳定尤为重要。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至于投资子公司,本质上是风险投资机构,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是其性质,其激进的文化与商业银行的审慎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如何在商业银行下设立投资子公司,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试点商业银行与其投资子公司之间、科技信贷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之间必须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防范不当利益转化成风险。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可采取先贷后投、先贷后贷、投贷同步、只贷或只投等多种融资方式。那么,如何建立各自独立的项目筛选机制和有效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以及银行部门与投资子公司之间的业务联动机制,是试点银行面临的又一挑战。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中探索确定有效的内外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有效的业务联动机制、有效的经营收益等需要时间。这是一个长期的试验和修正过程,这需要商业银行根据实际业务发展进行调整。试点银行需要具备全面的员工队伍,既具备专业知识和科技行业背景,又熟悉金融业务,才能有效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然而,目前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和长期的人才培养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结语

为提高商业银行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服务质量,本文针对商业银行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方面的相关进展开展研究和讨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回顾了商业银行以往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并列举了政府在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方面的一些政策。

(2)探讨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机遇和挑战,希望本文能为商业银行开展投资联动业务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投贷商业银行贷款
不断滚动贷款,同时减记债务:政府如何才能从破产中更快恢复? 精读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天津市设立投贷联动风险缓释资金池鼓励银行开展外部投贷联动业务
投贷联动模式分析
投贷联动模式分析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旧信封
投贷联动:银行新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