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医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1-12文朱晓萍

中关村 2022年12期
关键词:劳育医学生劳动

文朱晓萍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对高职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路径提出了指导意见。高职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未来我国基础医疗卫生建设的接班人。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职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是高职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本文以泉州医高专在校学生为对象,通过调查高职医学生的劳动教育现状,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调查方法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对于开展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经验的前提下,采用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方法开展研究。问卷共设置28道问题,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340份,回收338份,回收率为99.4%。利用IMB 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做数据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高职医学生的劳动现状及劳动认知

首先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学生多为非独生子女,仅有16.57%为独生家庭。在338人当中,有29.59%为城镇学生,其余学生均为农村户口。调查样本分布和学校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统计数据为第一手资料,能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调查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情况,发现仅有51.48%的学生在家时经常帮父母做家务。在校期间,只有56.8%的学生能做到“安排轮值,每天打扫宿舍”,而分别有28.11%、14.5%和0.59%的学生选择“两三天或者四五天,没有固定打扫卫生的习惯”、“仅在卫生评比当天打扫”和“很久都不打扫,宿舍卫生和我没关系”等被动选项。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参与劳动的主动性不够,学生的劳动素养参差不齐。在调查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情况时,仅有39.64%的学生认为“劳动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其余45.27%和15.09%的学生分别选择“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劳动仅是干体力活”的选项。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仅停留在表层,劳动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层意义的理解,尚未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网红文化”等观念传播得更加广泛,给学生甚至家长对劳动的认知带来了冲击,会使之更容易产生不依靠劳动也能很快获得物质享受的错误想法。二是家庭对劳动认知有偏差。“00后”学生从小生活环境较好,受到家人呵护,劳动实践机会较少。且我校学生有三分之二来自农村,父母多为务农、打工或个体户等职业,父母对于劳动的认知多数还停留在劳动只是低级的体力活、辛苦活这一层面,不愿让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三是学生自身。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包括学校或者学生自身都是把重心放在学业,而在劳动方面的理论或实践学习较少;虽然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非独生子女,但由于生长在和平年代,学生对于吃苦耐劳等劳动精神的切身体会并不深刻。

(二)我校劳动教育现状

学校高度重视劳育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均有开设劳育相关教学活动。作为医学高职院校,第一课堂主要是以实训实操课、见习、实习为主要载体,比如每门专业课均有安排固定课时的实训实操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当中;学校和众多医疗卫生单位或企业长期合作,在大一暑假安排了2周见习、大三安排学生到各实习单位实习,拓展了校内外的劳育空间,有助于学生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同时,学校开设了《劳动通论》必选课,且还设有《对话大国工匠、致敬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等劳育类选修课程,一定程度能够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认识并树立正确劳动观。第二课堂则寓劳动教育于多元的教学形式。比如,在校园内开展实验室整理活动;每周开展宿舍卫生评比;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包括社区宣教、义诊、助老服务等帮助学生养成;在“五月劳动月”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包括主题班会、绿植种植比赛等;设有辅导员助理等勤工助学岗位;每年开展创新创意比赛,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专业均开展专业技能比赛,通过培训和比赛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劳动积极性。此外,学校也将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意比赛、技能比赛等劳动相关活动纳入惠世医学人文培育考核中,作为学生学年综合测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给与适当的加分与奖励。

(三)学生接受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针对学生参加我校劳动教育活动的意愿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学生都愿意主动配合学校安排去完成劳育活动,仅6.21%同学持有排斥的消极态度。说明我校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态度比较积极,他们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对于我们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有着积极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在学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形成正确劳动观,最终外化为劳动自觉。

调查学生对学校的劳动教育形式的了解程度和参与度后发现,有59.17%的学生对“校内外劳动实践社会志愿活动”这一劳育形式较为了解,50.89%的学生参加过创新创意比赛,但“主题班会”、“劳育宣传栏”等选项均不到半数学生选择。上述结果表明,我校开展的社会志愿活动等实践类劳育活动成效较好,普及面较广,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学生对理论性的劳育教学参与度比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目前学生对劳育课程的认识与了解不全面,认为有的劳动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比较普通,吸引力不够,更倾向于选择有意思的、容易考过的选修课;对于劳育的宣传形式需要有所创新。

三、对策

第一,继续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指导纲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虽然我校已有开设劳育必选课、选修课,但课程较为单一,有关劳动文化、劳动伦理、劳动心理、劳动法律、劳动美学等方面的系统性理论课程较少。因此学校需要充分结合新时代劳动的特点,开展系统的劳动理论教育,继续完善已有的课程劳育,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当中,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等有机结合到教学中,深化学生对于“劳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尽早尽快树立正确劳动观,实现知行合一,进而有助于提升对医学行业的职业认同感。此外,继续健全劳育考核考评机制,增加对教师劳育教学的考核标准。这样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成效,也能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劳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增强师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第二,加强劳育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劳育素养。一是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专职劳育教师,逐步构建一支具有高专业水平、高政治素养、人数充足的专职劳育教师队伍。二要加强对学校现有的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教职工的培训。包括新入职教职工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等均需设置劳育专题;定期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利用寒暑假组织劳动专题研习研修或进行线上网课学习;可组织教师到其他单位院校等进行劳育课程交流学习,使之具备充足的劳动理论知识、劳动实践能力和较高的劳动素养。三是全体教师需尽快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劳育也是三全育人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学生劳育现状,把握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将劳育与所授课程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比如通过讨论式、参与式、情景模拟等方式,或增设相关的章节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劳动、劳动观的系统认识,以及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参加各类劳动相关的比赛、活动和发明创造。

第三,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目前诸如“三下乡活动”、“三支一扶计划”等政策的宣传与解读,主要是依靠辅导员在主题班会、或者班级群内开展,形式比较单一,且没有连贯性;学生对于参加创新比赛,发明专利这方面的认知也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出线上线下宣传阵地的作用,包括教学区、宿舍区的宣传栏,校广播,官微,官网等渠道,设置劳动教育专栏,定期更新板块;同时,在条件允许下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开座谈交流会,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体会奉献、奋斗的劳动精神;在劳动节、植树节等节日、寒暑假、五月劳动月等时间点,还可另外制作横幅、海报、广告板等,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劳育氛围。此外,我们还需要专业老师、班主任积极配合,尤其是在课堂上引导、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劳动,并对参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第四,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机制。学生劳育观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班主任、辅导员可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接受劳动教育的情况,让家长能够及时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劳动习惯或消极态度加以劝导。此外,家长需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劳育氛围,对于学校在寒暑假给学生安排的劳育活动能够积极配合,并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甚至可主动为学生提供劳育资源,促进学生将劳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总之,高职医学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高职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加深对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学校应紧密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为建设健康中国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劳育医学生劳动
We reap what we sow校园农耕育英才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魔法农学院:立德涵育 建构劳育魔力
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
热爱劳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