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词中的中秋节俗文化分析
——以苏轼《水调歌头》为例

2023-01-11马彩霞

中学语文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中秋佳节赏月团圆

■ 马彩霞

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历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古典诗词,这些多姿多彩的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节俗文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宋朝是我国古代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鼎盛的一个时期,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宋代词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观,对传统节日文化兴趣盎然,因此,谱写了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优秀词作。其中,宋词中的一阕《水调歌头》就蕴藏着深厚的中秋节俗文化。

一、苏轼《水调歌头》中蕴藏的中秋节俗文化

1.中秋节的赏月习俗

中秋节这一节日经过了许多个朝代的发展才最终定型,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日。与中秋节的发展历程相似,中秋赏月这一习俗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同样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从祭祀发展到拜月,并最终形成了赏月这一习俗。中秋佳节赏月与古人崇拜自然以及各种祭祀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初,中秋节又被称作“祭月节”,并且也并不固定在每年的八月十五,随着一代代的发展,最终才将中秋节固定在这一天。这一内容从我国更早的诗词中可以找到依据,例如,《诗经》中的一篇《七月》,就描写了当时人们喜气洋洋、饮酒作乐、载歌载舞以庆祝丰收的场面,这种风俗形式难免遗留到后世阶段,成为中秋风俗的一块基石。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赏月多为庆祝丰收,发展到唐朝时期,人们生活中赏月这一习俗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从唐诗中可观一二,唐人欧阳詹曾在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写道:“太空悠悠,婵娟徘徊”,即是其赏月所观。由此可知,唐朝时期古人已经开始热衷于赏月,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节俗文化。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宋朝时期,中秋佳节赏月已经成为民间一种十分普遍的习俗,北宋时期的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曾云:“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可见当时赏月这种习俗已经成为中秋节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再观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了赏月这一习俗,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描绘的就是诗人“与月对饮”;再比如“千里共婵娟”,说的是尽管没有身处同一处,但我们都可以欣赏这同一轮明月,这些都是对“月”这一意象的描绘,也体现了中秋佳节赏月的节俗文化。《水调歌头》小序中,苏轼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他独自一人面对中秋明月,心中思绪万千,写出了这一佳作。

2.中秋节的团圆习俗

我国古代社会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安土重迁的理念,更看重家人的团圆,我国许多节日都将“团圆”作为最重要的一项习俗,例如我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元宵节等,中秋节也不例外。不仅如此,中秋月圆与人们向往团圆这一风俗习惯更加吻合,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游子在中秋佳节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更加浓厚。因此,古人的诗词中常用“月”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情感,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由此可见,“月”这一意向中蕴含着古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当这种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可之后,“月”就逐渐成为古人表达思乡之情的最佳选择。

从古至今,咏月以表达思念家人和故乡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诗经》中的《陈风·月出》中就曾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对于中秋节团圆这一习俗同样也有许多诗词进行了描绘,例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如许浑所书:“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以及唐朝末期诗人殷文圭也在其所作的《八月十五夜》中说道:“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这些诗词中都描绘了中秋佳节团圆这一重要习俗。发展到宋朝时期,在度过中秋佳节时,人们更加注重家人的团圆,将家庭作为娱乐活动的重心,中秋节的主题已经成为了团圆。吴自牧在其所著的“梦梁录”中曾说:“至于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另外,《武林旧事》中也记载有:“中秋摘星楼上月家宴”。由此可见,团圆已经成为中秋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苏轼《水调歌头》中同样包含着中秋团圆这一节俗文化,在小序中,苏轼写道“兼怀子由”,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却无法与家人团圆。词中也随处可见这种思念家人的情感,诸如“人有悲欢离合”“何事长向别时圆”等,表面上是在责问明月“何时圆”,实则是以此表达自己对团圆的渴望。在词的最后,苏轼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对远隔千里的亲人的祝愿,更将自身乐观的精神和旷达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出来,苏轼将人生常有的“悲欢离合”凝练成一种世间大众共同拥有的一种情感,将中秋佳节团圆这一节俗文化更加充分地表达出来。无论是古人还是如今的我们,团圆始终是我们所追求的节俗文化,中秋节与家人团聚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亲情的重视,以及对家庭和睦与和谐人伦关系的追求。

3.中秋节的饮食习俗

与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相似的是,中秋节同样也有其代表性的美食——月饼,同时,中秋节饮酒以及食用各种果品也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习俗。相传在宋朝时期,就已经诞生了与月饼相似的食品了,民间称之为“月团”。在苏轼的另一首名为《留别廉守》的诗中就曾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种描写就可以将其视为月饼的前身,可见当时社会已经有了食用月饼类似美食的习俗。月饼这一食品的形状与圆月相近,与团圆息息相关,因此广受民众欢迎。另外,饮酒赏月也是中秋佳节一种比较普遍的饮食习俗,苏轼在《水调歌头》小序中写道:“欢饮达旦,大醉”,在词的上阕也说道“把酒问青天”,可见中秋佳节的节俗文化中还包含饮酒。此外,其他诗人也曾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提到中秋饮酒这一习俗,例如邵雍在《中秋吟》中写道:“天晴仍客好,酒美更身安。”可见饮酒为中秋佳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在人们饮酒时,必然会辅以一些点心和果品,月饼这种类型食品的出现同样象征着人们对于团圆的期待和重视。从中秋佳节饮食这一节俗中可以得知古代人们对生活的品味和享受,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二、以词观史

苏轼《水调歌头》中一方面蕴藏着多方面的中秋节俗文化,另一方面,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即透过月亮表达出自身对自身和宇宙的思考,进而将对人生、对生命以及对社会的理性思考表达出来。

纵观中国五千年发展史,许多文人都借助自身的文学作品表达了对宇宙的思考,例如屈原所著的《天问》就是一篇典型的对自然和宇宙进行思考的作品,《天问》中涉及170 多问,屈原将自己对自然、人生、宇宙以及历史等多个方面的思考表达了出来。再将视线拉回《水调歌头》,这篇词作既是苏轼在中秋望月、欢饮大醉之后畅抒胸臆的作品,也同样蕴含着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不仅体现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知,也借由此句表达了自己豁达的心境。整首词最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将自身的祝福表达了出来,与中国“哀而不伤”的文学理念相契合。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宋朝时期是我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因此,《水调歌头》中所包含的多种节俗文化同样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种生动体现。

综上所述,中秋节历经了多年发展才最终成型,在其发展进程中对一代代诗人和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苏轼《水调歌头》中蕴藏的节俗文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对古代人们度过中秋节的习俗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他们的赏月文化、团圆的习俗和饮食习俗形成更加系统的认知。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中探寻到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从而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总体而言,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其广泛传唱的特点为中华民族中秋文化的传扬打造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中秋佳节赏月团圆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中秋赏月邀请会
中秋赏月
团圆中秋
中秋佳节让我们跟月亮合张影!
中秋佳节话月饼
中秋一起来赏月
别样的中秋赏月
《小团圆》是否有出版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