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原则视域下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民性意蕴

2023-01-11双艳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民性党性原则

双艳珍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期刊部,天津 30019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正本清源入手,不断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形成了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立足人民价值立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进而建立散发着价值光芒的共产主义美好社会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质,其深含的人民性意蕴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指引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人民性价值取向作为根本遵循,并将人民至上作为一条基本经验写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之中。人民性是一种价值取向,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和结论,也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价值原则的基本规律。根据价值的主体性、目的性和斗争性三个原则,我国宣传思想工作实现了主体性和客体性、目的性和规律性、人民性和党性三个“有机统一”,担负起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一、基于价值的主体性原则,宣传思想工作实现了人民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有机统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价值必然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表征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变化等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和功能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是客体同主体相适合或接近的关系形式。在价值活动中,客体只要体现了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价值就会生成。因此,价值的首要原则就是主体性原则。人是价值的主体,价值原则的主体性要求一切工作都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是万物的尺度”标准尽可能地使外在客体为内在主体服务。我国宣传思想工作遵循人民性价值取向,实现了人民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人民定性为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决定性力量,认为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与发展走向的根本动力,是历史与现实的活动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1〕322从主体性角度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充分认识人民的主体性价值,坚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工作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不仅是实践要求,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健康发展的内在逻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103,要把人民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角”,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重大关切,努力实现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呼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1〕15-16。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要把人民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激发人民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宣传思想工作积极参与者和忠实实践者的重要作用,为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提供源头活水;要充分发挥人民作为评价“主体”和价值判断者的作用,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做得好不好,能否真正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人民需要、反映人民意愿的唯一评价标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2〕195-196。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是辩证的和对立统一的。从客体性视角看,在宣传思想工作中,人民既可以是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和目的,同时也可以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即客体的角色,主要体现在宣传思想工作“教育人民、引导人民”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既要“服务群众”也要“教育引导群众”,既要“满足需求”也要“提高素养”,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行动目标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最终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民合力。当前,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引导群众,使伟大思想切实转化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伟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因此,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发挥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作用,成为促进人民群众文化和智育发展的最有力杠杆。正是由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宣传思想工作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教育人民,引导人民”的相互作用中逐渐趋向统一,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人民深深地被打上了主体的烙印,越来越同主体的本性和需要及其发展相一致,逐渐实现了客体的主体化。主客体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和契合的结果最终表现为一种价值事实,即形成宣传思想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局面。

二、基于价值的目的性原则,宣传思想工作实现了人民的目的性和规律性有机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对象性活动中有“两个尺度”存在并发生作用,一种是主体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即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另一种是客体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即外在的客观条件。世间万物,唯有人能有意识地将这两个尺度结合起来,统一于自身活动之中,并在人的活动中产生价值关系。关于价值的目的性,一方面,它体现为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价值目标是人们对价值关系的一种理想性、观念性的把握,表征的是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动力的原则。另一方面,人的目的性又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外在客观条件限制的合规律性的行为。人的活动的目的必须以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为前提,人的实践活动的行为目的和愿望如果符合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就能够实现;反之,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人的行为目的和愿望就不能够实现。只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二者相统一才能实现合价值性,即人的活动既是一种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同时这种活动又与人的需要相联系。实践中,我国宣传思想工作遵循人民性价值取向,从而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统一于人的价值关系必然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体现为一种以“人”为根本价值追求的目的性价值。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决定了人民就是一切历史实践活动的目的本身,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为了实现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观点打破了资本主义的物化逻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结论。宣传思想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我国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原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思想情感共振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鲜明昭示了宣传思想工作以人为目的的价值导向,体现了宣传思想工作人民性价值取向的目的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价值具有时效性,超越过去和不断创新是人类价值生活的基本逻辑。对于以人民为目的的宣传思想工作来说,价值的时效性体现为,任何宣传报道只有放在人类发展的背景下、放在特定的发展情境中来选择报道角度,才会更具有感染力、更具有价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确立了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将人民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目的的价值指向鲜明地提了出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在解决物质需求以后对更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向往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宣传思想工作应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趋势,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提高人民群众精神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切历史活动都是人民群众不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坚持为了人民的价值立场和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这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实原则和价值原则相统一的基本原理。坚持人民性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人民性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本质上合乎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本质与规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用“九个坚持”概括了我们党在长期的宣传思想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必须遵循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性认识,其中就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3〕。尊重宣传思想工作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利用正确舆论导向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使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实现改革发展,有利于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心圆”,有利于创造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这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尊重历史规律和实现新闻自由价值的必然选择。

三、基于价值的斗争性原则,宣传思想工作实现了人民性和党性有机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斗争性原则是价值原则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体现。价值原则的作用是同主体的个性、党性、阶级性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坚持价值原则就意味着斗争,即人们在根本利益、社会关系、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从个人主体来看,不同主体的多元价值观之间会产生斗争;从国家主体来看,不同意识形态之间会产生斗争。可以说,斗争性是价值原则的固有属性。党性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价值的斗争性原则要求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人民群众的多元价值观的矛盾斗争中实现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党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坚持人民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1〕183

党性原则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和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正确政治方向,体现了宣传思想工作鲜明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4〕人民性原则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其体现了宣传思想工作鲜明的人民立场。我国宣传思想领域的党性和人民性历来都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的一贯主张。以报刊为例,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和逻辑归宿,并在坚守报刊这一革命阵地的革命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民报刊”的思想,认为报刊应该成为“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的喉舌〔2〕295。列宁更是明确地在宣传思想领域使用了“党性”一词。1947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刊发的《检讨和勉励》一文中写道:《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明确提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1〕182

在多元化社会体系中,多元价值观的斗争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合理的多元性,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往往会通过个体的多维价值要求、价值选择和价值观念展现出来,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本质要求。另一种是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多元性,即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不断将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绝对“新闻自由”等错误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输入中国,“以压倒一切持反对态度的人们”〔5〕。对待前者,宣传思想工作应在尊重多元性的前提下,用党性的正确政治方向引领人民的多元价值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用正确舆论导向和话语体系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共识,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一过程也是实现价值观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的过程,是用正确党性政治方向统一多元化人民性的过程。对待后者,由于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因此意识形态斗争不能有任何妥协与退让,宣传思想工作要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战斗的风格,高举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意识形态旗帜,反对西方虚伪的“超党性”意识形态,以坚决斗争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图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确保人民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同时,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宣传,把我国坚持的人民性价值原则和人民至上理念宣传到全世界,与世界人民同频共振。

猜你喜欢

人民性党性原则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与原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