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主题课程
——以《戏曲趣谈》为例

2023-01-10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22期
关键词:花旦青衣跨学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 王 雪

一、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原因和目的

(一)基于语文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的原因

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字及汉语工具。在学科教学中,语文学科承载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因此,基于语文学科教学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和基础。

传统的分科教学,因为过分强调知识的细分,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学科知识碎片化、孤岛化、僵硬化,缺乏广阔的知识视野,导致学生难以灵活自由迁移运用所学知识,难以适应日渐复杂化的社会问题。而跨学科主题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到了单一学科课程无法企及的作用,更注重对学生运用综合性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的必然追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堂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提到了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因此,基于语文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不但能发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易建立联系的优势,而且能依托新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基于语文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的目的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将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主题课程,以语文学科为基础,有机地将其他学科知识、概念、方法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让其他学科促进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逐步形成以语文学科为基础的跨学科整合的教学体系。

这里所提倡的跨学科主题课程不是单纯的多学科共同参与,而是以语文学科教学为基础,以解决基于语文学科的问题,以自主学习、合作分享、实践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利用各门学科知识、方法综合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核心素养的课程。

因此,基于语文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的设计流程

(一)教师应具备设计跨学科主题课程的能力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也提倡跨领域学习。不管是新课标还是语文教材都在引导教师开展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打破传统单一语文学科教学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是必然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趋势引导下,教学中建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学科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设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内容,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二)跨学科主题课程的设计流程

教学中设计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主题课程,教师应“依标靠本”,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石,以语文教材为基础,充分寻找可深挖的主题,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和领域。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设计基于语文学科跨学科主题课程。(具体见图1)

图1 基于语文学科跨学科主题课程设计路径

1.确定主题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因此,确定主题时,首先要基于学生实际感兴趣的问题;第二要基于学科知识的习得;第三是教学活动中的真实情境;第四要围绕社会热点话题。

例如,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三篇课文均与艺术有关。“戏曲趣谈”的主题就是根据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24课《京剧趣谈》而来。本课题是基于学生对京剧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同时,《京剧趣谈》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本导读中提到“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看看京剧,和学生交流”,该主题也是在学生兴趣的驱动下,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知识和方法的需求而确定的。因此,我们确定了围绕“戏曲趣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传承戏曲优秀传统文化。

2.学科融合

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主题课程,在学科融合方面,要挖掘学科联系,以及知识联系。实践发现,有两种方式利于学科融合。第一,以某一个主题活动为载体,关联相关学科知识,建构围绕主题的多学科知识网;第二,以某一学科为牵引,带动多学科共同参与,根据学习需求,建立学科间方法网。这种构建方式,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学科,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调动学生利用原有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其他学科服务于语文学科,学科间的知识联系,方法联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解决问题。(具体见图2)

图2 基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整合

三、以《戏曲趣谈——青衣花旦写精神》为例

(一)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单一的学科教学无法满足跨学科主题课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需要,跨学科主题课程,在课堂中整合两门以上学科知识与语文学科融合。本文以《戏曲趣谈——青衣花旦写精神》为例,整合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音乐学科的融合。同时,还整合了戏曲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至简理念的文化融合。

1.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在青衣花旦写精神一课中,学生在美术课中创作的青衣、花旦服饰(见图3),变成了本堂课的研究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绘制的美术作品辨别“哪个是青衣服饰、哪个是花旦服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以致用,学科融合。

图3 学生在美术课上创作的青衣花旦服饰

2.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融合

课上学生观看两段视频材料,调动自己的音乐素养、舞蹈动作,用动作表现青衣和花旦的不同,用歌唱、表演的方式演绎《大唐贵妃》中的梨花颂片段。这便是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科融合,让学生达到知识贯通。

3.戏曲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至简理念的文化融合

在文化层面,教师把戏曲中“虚拟性”的特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道至简”理念进行了文化融合,打开了学生获取知识、扩大视野的窗户。

综上所述,基于语文学科的融合课程不仅能以语文学科为主体,还能与多学科融会贯通,使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同时,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具备研究其他领域的能力。

(二)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

1.跨学科课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学生围绕《戏曲趣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研究性学习,经历了从确定主题—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课堂研究—小组汇报—成果展示的学习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前,教师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生生合作能力,形成自我对戏曲文化认识的起点。

因此,在《戏曲趣谈》一课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教学片段一:观看视频、发现不同、感性认识

师:请学生观看两段视频,看看在《梨花颂》和《卖水》中,两个人物在戏曲演出中各个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1:《梨花颂》中的人物动作幅度特别小,就走了几步;《卖水》中的人物动作幅度特别大,跑来跑去的。

师:这位学生关注了人物的动作有所不同。

生2:第一个人物给人一种沉着稳重的感觉,第二个比较活泼。

师:她关注到人物性格方面不同。

……

这个教学片段,展现的就是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感性认识。两段个性鲜明的视频材料就是学生学习的支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此教学环节第一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第二锻炼其辨别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第三通过找不同把感性认识说出来,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

教学片段二:学习文本、归纳不同、整理思维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看视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接着,学生可以借助手中的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提炼,通过阅读整理,找出青衣和花旦在什么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完成手中的对比图纸。谁来读读阅读提示?

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1)请学生阅读两篇文章。

(2)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个方面,对比找出青衣和花旦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3)把总结的不同特点写在词条上。

小组1:我们小组分工如下:生1负责服饰,生2负责性格,生3负责唱腔,生4负责道具。

生1:服饰方面,青衣穿青衣长衫,花旦穿短褂花袄。

生2:性格方面,青衣沉稳端庄,花旦活泼俏皮。

生3:唱腔方面,青衣唱功为主,花旦说白为主。

生4:道具方面,青衣使用扇子,花旦使用手绢。

师:小组1的同学通过阅读归纳,能总结出青衣花旦在服饰、性格、唱腔、道具都有不同之处,还有哪个小组来补充?

……

这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片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提高其归纳总结能力。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文本作为学习支架,还创设了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的机会,一步步为学生思维的提升做好支撑。

综上所述,跨学科主题课程能解决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思维培养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合作、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跨学科课程凸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任何一门课,无论是单一学科还是多学科教学,都离不开这个准则,单纯学生展示缺乏了课堂中教师主导的作用;单纯的教师讲授,缺乏的是学生发挥主体的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才是一节好课。这也是检验一堂课好与坏的标准。

因此,通过《戏曲趣谈》的学习,学生通过主动探究,了解到戏曲的程式化特点,服务于人物身份、性格,还有一定的规定性,而且戏曲的虚拟化、写意性,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至简的精神息息相关。无论是戏曲,还是音乐、书法、绘画、建筑,它们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学习戏曲,学生得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这一精神又可以在不同艺术形式中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可以在生活中去感受、品味的。这便是《戏曲趣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带给学生的收获。

3.跨学科课程激发教师深挖教学内核的能力

戏曲,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在服装、性格、道具、唱腔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之处,流于表面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可能学上十几节课也学不完。于是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戏曲行当中有代表性的青衣和花旦辨不同,教方法,学生不但可以学会知识,还可以推及其他行当的研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解决从浮于知识表面到深挖文化内核的效果。

本课在教学中深挖教学内容,确定了以下目标:(1)深挖青衣、花旦不同之处,归纳戏曲文化程式化特点。(2)深挖青衣、花旦虚拟性表演,对比国外的歌剧、中国的话剧、中国的戏曲舞台,让学生经历以虚当实,戏曲舞台布景简单的特点,归纳戏曲文化虚拟性特点。(3)从戏曲到文化,戏曲中的虚拟性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至简意义相近,体会写意性。

跨学科主题课程需要教师深度挖掘主题课程的内核,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供更多的教学路径。

四、结语

跨学科主题课程能使学科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与重组,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研究领域,而是不同学科之间相融合发展的状态。跨学科主题课程有利于学科间知识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有利于新理论的建立和新技能的产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向着更深层次和更好水平的发展,体现了单一向综合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将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猜你喜欢

花旦青衣跨学科
青衣覆雪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花旦
花旦
花旦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花旦
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