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要正确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2023-01-10陈苗雨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8期
关键词:观念对象

陈苗雨

正确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取得对方的配合和支持,关系到新闻记者采访的成功与否、稿件能否顺利写就,也关系到记者的形象和新闻单位的形象。记者要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需要树立正确的采访观念、平等观念和廉洁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宣传思想战线广大干部增强本领能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记者要转作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记者要做好新闻采访工作,以增强“四力”为抓手,注重提升思想品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多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紧扣时代脉搏。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正确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记者搞采访,免不了要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记者的采访对象可谓众多,各级各类领导、工人、农民、市民、学生、演员、运动员、医生……皆可成为采访对象。可以说,记者的采访对象包罗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正确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十分重要。

树立采访观念

记者是干什么的?是寻找新闻素材、采访别人以获取有用信息、撰写新闻稿件的,这似乎是大家都知道、再清楚不过的事。然而,面对采访对象,极少数的记者将私心杂念掺和进来,例如盘算着怎样乘机拉笔广告、订些报纸、搞“有偿新闻”或请对方帮自己办私事。如此一来,代表新闻单位出来采访的意识已被私欲冲淡,在采访对象面前原来应有的自信、自尊无意之中被抛在了一边。

记者是社会上各种各样职业中的一种,记者进行采访活动是职业性质决定的。记者或是受领导指派,或是接受采访对象的邀请,或是主动登门前去采访,其目的都应该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工作关系。记者的采访观念强不强,是留给采访对象的第一印象,也是能否感染采访对象、使采访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因素。

树立正确的采访观念,要求记者在与采访对象接触时,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职责和使命,集中全部精力,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新闻写作素材。要有深入采访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精神,纵然吃尽千辛万苦,也要想方设法完成采访任务,也要核实清楚采访对象所提供的有关素材的每个细枝末节处的事实,而不能凭想象“编”稿,不能引用道听途说的东西。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他把你从门里赶出来,你就要想办法从窗户里爬进去。”我理解这句话指的就是,记者在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时一定要有采访观念,不采访到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不甘心、不完成采访任务不罢休。

树立正确的采访观念,要求记者在采访前就投入工作状态,要尽量地熟悉和了解采访对象,为采访成功做好资料、心理、关系协调等方面必要的准备。准备工作做好了,采访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适时调整采访方法,把握并适时地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从感情上接近采访对象,为采访成功打下基础。准备工作做得不好,对采访对象谈论的东西一无所知,采访时问不到点子上,则可能导致采访对象的失望乃至反感,不能取得对方的配合和支持。

在我们国家,记者是党的宣传工作者,是个崇高的职业。树立正确的采访观念,还要求我们的记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要通过自己的采访和写作,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传播于社会有益的信息,使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党的工作全局服务。因此,作为记者,在选择采访对象时,除了看对方那里是否有新闻可挖,还必须看这样的新闻是否能正确地引导舆论。凡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的,就应毫不犹豫地去采访,记者要做社会的建设者。

树立平等观念

记者的采访对象中有各级各类领导,也有街井市民等等,但不管是什么样的采访对象,记者和他们的关系都是平等的。对上级领导、名人,记者不应“仰视”;对普通的工人、农民,记者不应“俯视”。用新闻界前辈邵飘萍的话来说,面对采访对象,记者应做到谦恭而不流于谄媚、庄严而不流于傲慢。

树立平等观念,要求记者必须放下“架子”,尊重采访对象。从现状来看,记者队伍中放不下“架子”的现象仍较普遍,例如动不动就要采访对象派专人专车接送;采访时不愿接触普通的工人、农民,不愿深入到车间、田头,而养成了“密切联系领导”的作风,每到一个单位,坐进办公室里与领导人谈谈,拿些现成的材料就算完成了采访任务;采访时,采访对象没有安排吃个“便饭”便心里不舒服;采访会议时坐上了主席台指手画脚、发表“高见”,俨然一副干部气派。这些现象的客观存在,也是造成采访不深入、稿件平淡乃至片面、失实的深层次原因。

应该说,一篇成功的报道,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相互合作、共同劳动的产品,要想写出成功的报道,记者采访时就必须把自己摆在“小学生”的位置,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根据采访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采访方法;要不去打探、不去报道采访对象的隐私。尊重是相互的,记者尊重采访对象,采访对象也才能尊重记者,积极主动地配合记者的工作,向记者说心里话。

树立平等观念,要求记者必须理解采访对象。采访对象无论是高官、名人,还是平民百姓,他首先和记者一样,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对此,记者必须充分理解,不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采访对象头上。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我市一家老厂历尽艰难,终于扭亏为盈,我从侧面了解到这一情况,且得知该厂有些做法很有新闻价值,便找厂长欲详细采访。厂长推心置腹,坦言相告:现在不宜宣传,厂里刚缓过气来,一旦宣传出去,资金等各方面压力将使厂里难以承受,不利于工厂长远发展。对厂长的苦衷,我表示理解,遂放弃了此次采访念头,并与厂长约定过些时候再来采访。

树立平等观念,要求记者把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采访对象服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只图“索取”,不求“给予”。为采访对象提供各种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也有利于增进与采访对象的感情,密切双方的联系。1996年1月27日,手摇轮椅行全国的徐州肢残青年尹小星抵达我市,事前他与我市残联取得了联系,但由于特殊情况,他迟到半天,导致他傍晚抵达我市时无人接待(当时手机尚未像今天这样普及,尹小星无手机)。那时我刚从事新闻工作不久,偶然间遇到尹小星并了解情况后,便主动代市残联接待,安排他住宿,帮助他搬运行李、洗漱停顿,最后又设法找来市残联的同志。事后,市残联的领导一再感谢我帮了他们的大忙,把我当作他们单位中的一员,有啥说啥,并多年和我保持密切的联系,为我的采访工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和便利。

树立廉洁观念

记者要正确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还必须树立廉洁观念。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受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记者队伍中也存在一些不廉洁的现象。有的记者不是为获取新闻而辛勤奔波,而是为捞取个人利益而费尽心机,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对方不主动给,极个别记者便不顾廉耻地伸手索要。对采访对象的选择,不是看对方那里是否有新闻可挖、是否有新闻价值,而是看有无“好处”,能否达到个人利益、目的。若有“好处”,便不惜削尖脑袋往里钻,被“好处”牵着鼻子走。

记者奔走在社会各行业、各单位、各阶层,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引人注目。采访时不廉洁,有悖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直接损害了新闻记者的形象,必然失去采访对象的信任。曾有某单位的同志与我谈到,他们现在不敢也不愿请某新闻单位的一位记者了,因为这位记者的手太“长”。我想,作为记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采访对象不仅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对象,同时也是对记者的言行进行监督的对象。记者的廉洁情况如何、品行是否端正,采访对象最有数、最有发言权。

记者的采访活动不只是个人行为,他一旦外出采访就代表了所在的新闻单位。因此,记者不廉洁,不仅损害了记者自身的形象,也有损于新闻单位在采访对象心目中的形象。也还有另一种情况,个别记者不廉洁,爱占“便宜”,结果被某些别有用心的采访对象所利用,使稿件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写稿时言过其实,有意或无意间拽长拔高,掩饰、回避负面东西,甚至把有不廉洁行为的干部写成廉洁的典型。这些现象的出现,应了那句俗话: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必须是纯洁无瑕的,来不得半点庸俗,掺不得半点沙子。只有这样,新闻的真实性才有可能得到保证,这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在廉洁问题上,记者必须防微杜渐。我熟悉的一位记者经常下乡采访,从不收受采访对象赠送的土特产等“心意”,也不接受采访对象安排的钓鱼等与采访无关的事项,展现了党报新闻工作者的高风亮节。对此,我深感敬佩,并以其为榜样。

猜你喜欢

观念对象
维生素的新观念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培养幼儿环保观念“三路径”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