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新闻如何提升内容影响力

2023-01-10付卫东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8期
关键词:济源制种时代

付卫东

媒体融合时代,地市媒体既要传播好主流声音,又要面对来自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竞争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压力,这无疑给媒体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种形势下,地市媒体如何以政治家的慧眼、全球化的视野,突破区域局限,创新思维,将地方新闻做出特色、挖掘出深度,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尤其值得地市媒体同仁认真探索和研究。

一、内容要有力,澎湃“新闻动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媒体,任何一家媒体因其发布的内容全国都可以看到,又可谓“全国性媒体”。传播渠道的变化,扩大的是媒体的传播力,也体现出内容所带来的媒体影响力。人们不仅关注报道的本身,还会关注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这就倒逼内容的提供者要放大视野、站位更高、探视更深、速度更快,使内容获知者更多、阅读者更多、粉丝量更多,为探索媒体融合铺就广阔的道路。

众所周知的澎湃新闻之所以在探索媒体融合的道路上取得成功,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内容的高质量和传播的加速度。作为一个以原创新闻为主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澎湃新闻全天候为互联网用户生产、聚合优质时政思想财经文化类内容,可以说有大事发生的地方就有澎湃新闻。截至2021年5月,澎湃新闻APP端安装用户已超1.86亿,日活用户达到1065万,每日全网阅读人数超过4.5亿,赢得了业内外一致的口碑。

从澎湃新闻探索之路不难看出,作为地方媒体,一定要打破地市层面这个局限,既立足当地捕捉新闻,更要站位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大局分析研究问题、策划有力的新闻报道,以点及面,从低到高,由浅及深,多轮驱动。在采写中,通过分析研判,找出当地新闻的特色之处在哪里、读者的兴奋点在哪里。即便是同题材的新闻,也要思考差异化的报道,用思想去引领读者,这样才会真正打动读者,引发共鸣,持续产生辐射周边及更大区域的内容,地方媒体的价值也会持续上升。

二、选材要精到,体现“本地特色”

媒体是时代的系统记录者,也是发展的精彩展示者。若干年后,人们仍会从媒体中找寻到我们今天的生活色彩和发展节拍。作为媒体人,要抓到第一手新闻资源,需要多渠道去了解、多角度去探究,新闻选材一定要精到,精心体现“时代特色”,用深度和力度助推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济源是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人口只有73万,当地既有河南省一级新闻媒体的派出机构,又有当下较火的社交平台、博人眼球的直播网红,还有一些自媒体平台,竞争力度可见一斑。在这个拥有县域面积大小的地方,要做出有分量有内涵的新闻,彰显主流媒体的力量,需要用情用功抓取本地最有特色的新闻事件。

3.5 万亩蔬菜制种是济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特色。这里有全球最大的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生产基地、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首批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制种产业成为当地调整产业结构最大的亮点,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含金量颇高。2019年8月30日,《济源日报》以《济源良种繁育叫响世界》为题,在头版头条率先报道了济源良种繁育闻名于世的状况。每年在济源繁育的蔬菜良种达500多个,与其合作的种子公司遍及世界各地,制种产业叫响了世界,既增加济源出口数额,全市90%以上的贫困户也由此脱贫致富,商家、政府、农户三方实现共赢。此消息一出,吸引省内和全国多家媒体关注,报道内容被多家网站及新媒体转载,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新闻热点也给人们带来思考。制种产业为何能扎根济源,叫响世界?个中奥秘何在?读者想知道的,也是《济源日报》所追踪报道的。2020年6月17日,正值制种收获时节,《济源日报》在头版重磅推出深度报道《一粒种子的魅力到底有多大》,从一粒种子的成长剖析一个产业走向世界的历程,以全景的眼光、独到的视角,透视济源蔬菜制种产业数十年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健康发展的“秘诀”所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并获得2020年度河南新闻奖一等奖。在获知济源蔬菜制种产业规模发展的精度后,去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济源蔬菜制种进行了专题报道,将藏在深山中的蔬菜制种产业推向了世界。

正是本着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从业理念,两年来,济源新闻传媒中心有4件作品获得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30多件作品获得河南省新闻奖二、三等奖,许多内容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由此可以看出,地方的新闻将本地特色和优势做精做细,小地方同样可以做出大文章、写出好文章,媒体的影响力也会大大增强。

三、见解要独到,挖掘“时代精神”

互联网时代,一般性的信息内容随处可获取,但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能为读者和用户提供独特价值的优质内容依旧稀缺。地市媒体记者与基层距离更近、联系更多,这就要求记者在“走转改”过程中,做到身入心入神入,寻找“时代的眼睛”,挖掘“时代精神”,彰显精神力量,使主流媒体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就像“定海神针”,释放出不竭的动能。

《人民日报》曾刊发过这样的报道:微博“梦想女孩”、贵州女大学生杨艾菁在短短23天内,以200元戒指,通过微博“以物易物”三次交换,换来一幢山区孩子期盼的教学楼,实现了自己的公益梦想,点亮山区孩子们心中的明灯,引发了公众的瞩目和点赞。报道给人们带来的思考是,微博时代的公益行动不仅要有爱心,还需要有创意。在爱心的汇聚下,梦想有多大,行动的能量就会有多大。无论哪个年代,一个人物,一种精神,要想打动人、感召人,都会蕴含着时代的内涵,彰显出时代的特点,体现出时代的风尚,弘扬出时代的色彩。

愚公移山的故事千古流传,愚公移山的精神历久弥新。济源是愚公移山精神原发地,2019年在“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到来之际,《济源日报》策划推出了“‘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特别报道”,从济源发展全局出发,剖析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感召下,当地发生的蝶变。报道组通过深入的调查采访,以独特视角,采写出《愚公移山有新篇》《愚公故里的工业传奇》《脱贫攻坚的济源之路》《愚公“易”山起绿城》4篇深度报道,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愚公故里工业转型、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等重要发展里程,生动再现济源人民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对愚公移山故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这组报道刊发后,获得了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的肯定,并向全省推广,取得超乎想象的宣传效果,并获得2020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二等奖,受到专家组的一致赞扬。

所以说,在信息漫天飞时代,要发掘事件的时代精神更需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更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否则就容易偏离正确舆论方向。济源新闻传媒中心作为主流媒体,始终把接地气置于正确导向之下,不受支流支配,不受表象迷惑。无论是在抗击疫情当中,还是在防汛救灾报道当中,记者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牢牢把镜头与笔触对准一线,用基层群众的声音展示真实的现场,立体式报道发生的事情,使用户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四、语言如春风,走进“寻常百姓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市党媒除指导功能外,服务色彩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自媒体的兴起,倒逼主流媒体更要提升服务质量,不能动不动就“以工作的形式”教育人、教训人,居高临下地以“宣传者”自居,打官腔,讲官话,那样只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要想使本地新闻贴近人心,以往严肃的报道有必要探索着变得灵活起来、生动起来,新闻语言要如春风拂面,让读者喜闻乐见,娓娓道来,让故事来源于百姓身边,鲜活地讲给千家万户听。

目前济源新闻传媒中心旗下拥有报纸、电视、广播及新媒体等十余个媒体平台,从2019年组建以来,致力于打破地域界限,着眼大局,融合发展,从新闻语言和新闻结构做起,增强报道的思考性,减少宣传味,增强信息量,提升公信力和影响力。

2021年夏天,多年未遇的汛情汹涌而至河南济源,考验着全市人民,也考验着当地的新闻工作者。在众志成城的防汛抗洪工作中,济源新闻传媒中心派出多组记者,深入到多个抗洪据点,与一线群众一起,用全局性的扫描、速写式报道与慢镜头式追溯,把一项项急难险重的工作讲述成一个个励志的抗洪故事,以点带面,展示出群众身边的抗洪精神。《“无情吼”与“防汛锣”》讲述的是济源两个村的村干部以大声吼叫、敲击镗锣的独特方式,唤起村民注意,以确保生命财产安全。《跨越千里的防汛对话》则是报道全国防总召开的防汛会商会上,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与思礼水利站站长卢东方现场视频通话,面对面询问病险水库加固和汛情防御的故事。这些报道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同期声给人强烈的现场感,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感官与心灵,就如发生在每个人身边一样,与用户零距离交流,刊播后,受到广大群众和读者的点赞,牢牢占据了舆论的主阵地。

猜你喜欢

济源制种时代
领航示范 振兴乡村——河南济源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考察报告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1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建设
河南济源:产业扶贫大格局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蔬菜制种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