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摄影中无人机航拍的应用研究

2023-01-10王雷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8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航拍直升机

王雷

新闻摄影的航拍由来已久,通过高空摄影的特殊拍摄位置和全景涵盖,能够极大地提升摄影作品的质量,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作品。但受到技术的影响,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航拍,需要借助直升机,让航拍的成本和难度大幅提升。近十年来,无人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新闻航拍创造了有利条件,航拍成本明显降低,填补了我国新闻摄影在技术和设备方面的不足。

一、新闻摄影无人机航拍的发展

新闻摄影的航拍方式,是指在高空区域俯拍地面场景,以独特的角度来涵盖更大范围的区域,在视觉效果上更加震撼、全面,摄影构图可变性更强,适合重大题材、战略性报道及自然风光等摄影领域。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十分依赖专业的摄影记者和相机设备,航拍则需要直升机的配合,这就导致航拍必须受到直升机设备、航空管制、天气因素等的明显影响,拍摄活动的时间、地点和题材不灵活。

无人机航拍进入民用领域时间较短,20世纪90年代主要用于农林、电力领域,用于绘图、播撒农药等工作,由于无人机成本高、操作难、缺少集约化的摄影设备和远程操控技术,无人机航拍的应用范围并不广,拍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无人机航拍技术进入新闻摄影领域,得益于无人机设备的成本降低,以及新媒体技术在相机设备中的深入应用,自2010年以来,国内外各类型知名厂家推出的小型无人机设备、摄像头、远程操控系统及智能手机,让“航拍”成为一项十分“平民”的活动,新闻摄影无人机航拍迅速流行起来,在遵守禁飞区域规定和拍摄伦理的前提下,无人机航拍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无人机航拍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

(一)大幅度降低新闻航拍的成本

1.无人机航拍降低了经济成本。传统的航拍需要借助直升机,面对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时,新闻机构需要租用直升机,或通过相关单位申请直升机,从本质上来说,在空中进行拍摄对摄影器材和拍摄技术并没有过于特殊的要求,核心在于如何升空,直升机的特殊性让航拍成为难事,拍摄成本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有的区域受到管制,很难顺利实现航拍,还需要进行繁琐的审批程序。无人机航拍则恰恰相反,航空管制虽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升空高度更加可控,受限制明显降低,且无人机设备售价在几千元到十万元之间,并且可反复使用,与直升机租赁的成本相比,每次拍摄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无人机拍摄降低了时间成本。这与直升机航拍需要复杂的审批流程有关,面对突发新闻时,传统航拍来不及成行,而小型无人机航拍则可以随时升空拍摄。此外,直升机航拍在审批完成后,升空拍摄时间和路线都受到严格限制,摄影记者无法做出更改,而拍摄时如果遇到活动时间变更、天气变化等因素影响,也无法实时做出调整。无人机航拍具有时间灵活、操作简单、随时待命的优势,降低了时间成本。

3.无人机拍摄降低了人力成本。相比于直升机航拍,无人机航拍培训简单,绝大多数摄影记者或非专业摄影记者均可胜任,既可以操纵无人机飞行,也可以完成拍摄任务,不需要经过飞行员方面的高端专业训练。

(二)不受拍摄场地的限制

新闻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除了一些策划专题活动外,大多数新闻的发生难以预料,尤其是特殊环境下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甚至存在一定的危险,即便摄影记者身处其中,也很难窥得全貌。而利用无人机航拍的方式,摄影记者可以最大范围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和多种因素,并通过航拍作品展现新闻发展的全过程,了解细节之处。相比于传统的新闻摄影,无人机航拍实现了远程遥控和高清拍摄,通过机载摄像头或相机,摄影记者通过手柄操作控制位置和高度,以飞行或悬停的方式拍摄图片,必要时还可以拍摄视频资料,用于新媒体平台的短视频新闻创作。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可以获得第一手图片、视频资料。

(三)更符合短视频新闻创作需求

拍摄视频是航拍的重要创新点之一,传统的视频新闻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主,体积较大的摄像机实现航拍,也离不开直升机的配合。但无人机、高清摄像头和远程控制技术的持续升级,让高清视频拍摄成为现实。无人机在高空拍摄视频,能够实现比图片更加震撼的效果,连续的镜头能够让受众获得更全面的视角,了解新闻事件发展的全貌。当前,传统媒体转型融媒体传播,必须满足受众对短视频新闻的诉求,通过航拍新闻视频打造更加优质的短视频新闻节目。

三、新闻摄影无人机航拍存在的不足

(一)航拍作品的细节不足

无人机航拍处于高空拍摄,即便有高清摄像头的支持,依然很难做到对新闻细节的把握。在保证航拍图片全面的前提下,很难照顾到拍摄细节,广角所体现的是整体的震撼效果,而不是具体的细节。此外,航拍作品更适合拍摄广袤场景的自然类题材,对人物、事件缺乏捕捉能力。

(二)航拍受限于管理政策

无人机升空需要占用空中航线,并涉及地面设施的保密安全,因此要严格遵守禁飞规定,避免因违规操作造成严重后果。无人机航拍并非是“万金油”的创作手段,需要充分结合实际和实地需求,提前确定管理规定和禁飞区域、高度等因素,这限制了无人机航拍的工作效率。

(三)存在明显安全隐患

无人机作为精密的飞行设备,造价高低不同,但在飞行中速度较快,一旦发生坠落或故障,容易对地面设施、财物和人员造成严重伤害,尤其在复杂的地面环境中,电线、树木、建筑物等都会对无人机带来安全隐患。

(四)容易产生本末倒置的创作思维

受益于技术升级,无人机航拍被电视、报纸、新媒体机构的摄影摄像记者以及自媒体人广泛应用,网络航拍作品比比皆是,但新闻摄影和短视频的传播目的是展现新闻事实,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并非只为感官享受和大而全的景象。无人机航拍让一些媒体从业人员产生本末倒置的现象,追求航拍效果和炫技,而忽略了事实的深刻表达,是对新闻创作和读者的不负责表现。

四、媒体转型运用无人机航拍的建议

(一)加强复合型摄影人才培养

新闻摄影中运用无人机航拍,关键在于提高摄影人才的综合素养,合理利用无人机设备,与新闻传播需求相融合。首先,传统媒体机构应注重摄影记者的培训,提高摄影记者队伍整体的无人机设备应用能力,将航拍与传统摄影思维相结合,重新搭建构图、录像、题材选取和新闻叙事的新媒体思维。其次,摄影记者还要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职业操守,在无人机航拍中避免违反相关法规,注重保护他人隐私,重要事项不泄密。最后,摄影记者要充分掌握航拍的创作理念,在技术上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巧,在新闻理念上要恪守新闻创作原则,在传播上则应深入研究受众需求,用航拍作品满足媒体信息的传播需求。

(二)无人机航拍须选取精准应用场景

无人机航拍并不是万能的,而是需要合适的应用场景,做到与场景、传播环境、传播内容相契合。以2014年青岛世园会为例,花海组成的园区在航拍之下尽收眼底,科学的规划和色彩缤纷的花卉、植物、展园在全景航拍图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地面拍摄的新闻图片只能看到小场景,而无人机处在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高空,俯瞰角度能够选择更好的拍摄位置和素材,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甚至发现全新的拍摄内容。因此,媒体在采用无人机航拍时,要做好新闻事件的定位,避免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三)做好无人机安全管理工作

航拍是特殊的拍摄行为,既是新闻传播工作的必要手段之一,更涉及社会公共安全、涉密区域保护、公众人身安全等问题,无人机一旦失控或使用不当,容易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和人身、财产损失。因此,无人机航拍应受到全面的监管,新闻主管单位应会同公安、民航、无线电等单位制定无人机使用管理规定,规范无人机使用规则和审批流程,明确禁飞区域和涉密单位保护策略。

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利用好无人机航拍技术,已经成为当前传统媒体转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无人机航拍是对航拍活动的根本性变革,也为各类媒体机构广泛使用航拍作品提供了巨大机遇和资源库,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新闻事实,提高受众的体验感,获得更高质量的阅读效果。无人机航拍要积极发挥在新闻创作和传播中的优势,也要避免诸多不足带来的影响,以高质量的人才团队、航拍作品,助力媒体融合转型。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航拍直升机
直升机?
土耳其T-129攻击直升机
航拍巴彦呼硕
融媒体时代地方纸媒摄影记者的动静思考
航拍,苍穹下的醉美视角
难忘的航拍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
陕西画报航拍
爆破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