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化视角下义乌小商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2023-01-10牛四花牛燕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商品义乌标准化

牛四花,牛燕

(1.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义乌 322000;2.深圳能源燃气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往来逐渐频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标准化已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迅速。2018年,我国着手“中国标准2035”项目,这一项目被称作“国之大事”。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国家标准36 877 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583 项。建国以来,我国标准化事业经历了“起步探索”“开放发展”和“全面提升”等阶段,标准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标准,象征着秩序和规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公共语言”。企业间有这样的流传:“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窗口,如果仅仅停留在做产品,追随、模仿,是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也很难将产品输送至更广的范围。要打破发展瓶颈,义乌小商品制造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从做产品转型为“做标准”。

2 文献综述

在对标准如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文献研究时发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这个主题的研究并不多,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二是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且研究多局限于具体地区或企业,并没有专门针对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标准化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探讨上。标准化是一种约束多样性制造秩序的行为,阻止生产秩序的失控及关键因素的偏离,将技术发展纳入有效率的轨道[1]。Dale 和Oakland 明确指出标准化能提高产品质量。Blind 通过德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的双边贸易实证研究,得出标准可以促进贸易发展的结论。

韩硕祥认为通过标准化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过程,应该重视培养标准化人才队伍[2]。张宝友等理论分析了物流行业标准对物流产业层级提升的作用机理,认为物流行业标准的增加可以促进产业层次的提升[3]。于章英认为产业内部层级的提升必须有标准化工作的参与[4]。诸远、张东生以上海制造业为例,指出,标准若能与技术创新协调配合,则可以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驱动力[5]。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科研团队,立足江苏省制造业,进行相关研究并发表了3 篇论文。通过采用索洛余值法、多层次灰色评价法等方法,得出标准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未对其作用机理开展进一步研究[6-8]。

3 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义乌地处浙中地区,从普通的内陆县城发展成为享负盛名的国际化城市,义乌国际商贸城功不可没。义乌国际商贸城是实现义乌小商品“卖全球”的集散基地,义乌小商品制造业是国际商贸城货品来源的重要渠道,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与国际商贸城相辅相承、互为支撑、共同发展。从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目前的发展来看,其享有一定地理优势,物流发达,物品运输成本较低,便于原材料采购及货品输送,但是,“义乌制造”曾被贴上的品质差、低廉、地摊货标签依旧对大众的认知及行为产生深远影响。近些年,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这给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威胁。本文采取SWOT 分析法,对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3.1 优势

将优质小商品输送全球,义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义乌是全球知名的国际商贸城市,紧贴世界市场脉搏,与219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0 万人次。依托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义乌的小商品制造业优势明显,产业规模庞大,产生一定产业集聚效应,劳动力成本较低。

义乌虽地处浙中,但经过多年的运营,物流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物流业从最初的联托运市场到“一带一路”枢纽城市,走出了一条“因市而生、相辅相成”的发展模式,形成公、铁、空、海、邮齐头并进的立体物流格局。国内物流可以直达全国321 个城市,1 502 个县级以上网点,国际物流可通达219 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2019年义乌商贸货运量达到8 216 万吨。金华(义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2019年全国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近年来,义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依托小商品市场优势,打造“义新欧”中欧班列等平台,截至2020年9月,“义新欧”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28 列,发送51 928 个标箱,辐射40 个国家;沿线设立波兰马拉舍维奇和华沙、德国杜伊斯堡和汉堡、西班牙马德里5 个物流分拨点,建成海外仓8 个,成为全国开行线路最多、运行距离最长、满载率最高的班列。

3.2 劣势

劣势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

第一,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义乌小商品制造业虽有部分龙头企业,但中小企业仍占多数,缺少科研团队及研发资金投入是中小企业的常见现象,它们更擅长于模仿创新。模仿的成本低、见效快,但弊端也很明显,最直接的就是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卖方市场情况严重,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少长远发展规划,疏于品牌建设。

第二,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缺乏能够提质树品的专业人才。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义乌小商品制造企业要改变现状,提升产品品质,更离不开人才。首先,需要有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家;其次,需要有更多的掌握质量管理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加入。然而,综观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很大一部分企业仍处于第一代创始人掌权的阶段,而创始人多是由农民起家,没有经历过专业化、系统化的企业管理培训,主要靠勤奋及摸索来管理企业,在改革面前更加慎重,同时也未深刻认识到提升产品品质的重要性。另外,义乌是地处浙中的小城市,与沿海地区、大城市相比,吸引质量管理专业化人才的难度要大很多。提质树品,依旧任重而道远。

第三,企业对标准化工作缺乏清晰的规划。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企业在标准化工作方面缺乏主动性,主要是被牵着鼻子走,更多的是追随国内国际标准。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有:开展标准化工作前未能做好策划,没有考虑清楚究竟是先梳理已有标准文件还是先转变思想;所要建立的标准体系究竟是仅满足当前的业务所需还是同时要求具有前瞻性;企业标准体系究竟应以效益为先还是以规范管理为先[9]。

3.3 机会

综观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标准化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中确实起到促进作用[10]。2018年起,国家开始实施“中国标准2035”计划,重点发展我国的标准化事业。浙江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企事业单位标准化建设,组织标准化公益讲座等宣传活动,打造浙江制造“品字标”标识,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奖励投身于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在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存在更新迭代快、制造标准不一的普遍现象,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企业恰逢其时,顺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品字标”构建,不仅可以提升产品品质,而且可以增强自身的行业话语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在国际经济格局发展变化迅速的时期,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2011年,国务院批准义乌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强化义乌市国际贸易的洼地效应,这为义乌小商品的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政策驱动力。此外,近年来全球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爆发,部分国家由于应对不力导致生产几近停滞,这也刺激了国外对义乌小商品的需求有所增加。

3.4 威胁

近几年,国内外商品流通不断出现新的模式,原料及人力各种成本不断增加,外加新冠肺炎病毒爆发引发的国际贸易潜在风险,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品牌国际化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也受到重大影响。

4 标准驱动义乌小商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分析

义乌小商品制造业发展至今,主要由第一代创业者掌管企业,第一代创业者主要靠勤劳与智慧创建企业,凭借经验管理企业,往往对辛苦赢来的既有资本比较慎重,对变革比较警惕,这也给企业的转型升级造成阻碍。目前有知识、懂管理的接班人逐渐开始接手企业的管理,守业者有更强烈的创新意愿,更愿意去改变,这是企业转型的开始。恰逢各级政府的标准化战略,基于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综合分析关于标准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后,本文认为义乌小商品制造业必须通过走标准化之路进行转型升级,通过“得标准”进而“得市场”。

4.1 参与标准制定,打造浙江制造“品字标”

义乌的小商品制造业,目前正经历着由第一代创业者退居二线、拥有新思想新理念的接班人逐步担当主力的关键时期,新一代接班人不满足于第一代创业者资本积累的粗放方式,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机会与路径。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国际贸易往来频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标准化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在这样的时代及行业背景下,注重产品出口贸易的义乌小商品制造业意识到“得标准者得市场”,要想走出国门,站稳国际市场,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开展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工作。义乌小商品制造业应树立标准意识,参与标准制定,打造“好企业”标准、“好产品”标准和“好服务”标准,创浙江制造“品字标”,提升行业话语权。

4.2 构建小商品制造业标准化创新发展系统,提升品牌价值

义乌小商品制造业要提升自身标准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构建标准化创新发展系统。要构建义乌小商品制造企业标准化创新模式,企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深入市场。市场需求是企业发展的外在动力,把握买方需求才能适销对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才能占领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

第二,直面竞争。为提升核心竞争力,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企业应该融合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的要求,形成全新的标准体系,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第三,提升标准意识,主动承担创新标准、提高要求的责任。

第四,形成标准化效果评估体系。标准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可定期评估标准化的效果,进行验证、更新。

4.3 创新小商品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标准化人才梯队

义乌小商品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需专业的标准化人才来助力,而现实中却面临标准化人才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需求不相符等突出问题,没有劳动力的升级,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仅是“镜中花,水中月”。为此,我们探索一种新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协同+多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从源头抓起,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标准化人才。集结学校、企业的优势力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围绕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开展以高校教学体系为背景的“高校-教师-学生”互动,围绕行业能力塑造开展以行业技能为背景的“行业-专家-学生”互动。多元互动中,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战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其综合素质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5 结语

义乌小商品制造业由创业向守业转变,守业者的新思想恰逢“中国标准2035”规划,是机遇,是导向。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企业应响应政府号召,树立标准化意识,将标准化融入产品生产与品牌树立。这是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企业提高产品品质的正确选择,是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是义乌小商品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经由“标准”的指引,提升质量,做强品牌,再搭乘政策的东风和地域的优势,义乌小商品制造业定能快速走出国门,稳步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小商品义乌标准化
《大众标准化》2022年征稿启事
标准化简述
义乌展
中国最大小商品市场的另一面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没了义乌,圣诞老人可能‘失业’”——浙江义乌圣诞产品叩开世界
金华风物志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