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鸿韦 和合共生的艺术

2023-01-09李之由

睿士 2022年12期
关键词:瓷片瓷器陶瓷

李之由

一颗高三米多的蛋型装置,由上下两部分不锈钢材料和中间一圈瓷片组成。走近细看,人们才分辨出这些碎片是由螺丝一层层固定住的零散瓷片。这是李鸿韦的最新系列创作《混沌》,英文起名为TheOrigin。蛋型的外观也蕴含着巧妙的东方文化内涵,既是“旦”,也是“诞”。让人联想到升起的太阳,和混沌万物的初生。

李鸿韦,当代雕塑艺术家。

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7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纽约州立陶瓷学院陶艺系。作品被包括大英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等在内的二十多家全球知名博物馆收藏。李鸿韦曾在大学任教,多次受邀到高校讲座,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今年11月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出的“和合共生——李鸿韦的艺术”是他在国内的首次美术馆个展。

混沌与起源

作品中间的一圈碎瓷片,有青绿色的,也有黄色为底开着蓝色花形的结晶釉瓷片,都是从现有的陶瓷器皿上敲碎下来的。为了创作《混沌#1》这件作品,李鸿韦砸碎了200多件烧制好的结晶釉陶瓷器皿,用金刚钻为其打孔,为了保证瓷片打孔的极高品质,一个钻头只能打10-20个瓷片,金刚钻头打坏了近千个。

《混沌#1》作品总重近一吨,体量很大。单是作品中间瓷片的分体安装,李鸿韦和四位助手就花了八天的时间,拆分,搬运,重新拧上螺丝,再一片片按照顺序重新组装了这件作品。

展览中其他作品还包括《破碎中重生》《玄》《屴》等系列。《平衡的寓言》中,陶瓷和不锈钢两种材料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被做成圆形或方形的块体,依次独立地垒起。

像《混沌》系列一样,中国汉字同音不同字的特点,总是能让人联想到超出汉字本身的意义。《玄》,既是“悬”挂,是“旋”转,也是“玄”而又“玄”。作品“悬”挂的形态作為一把钥匙,打开了作品思想上“玄”妙之门的锁。而《屴》,既是“力”量,是美“丽”,是竖“立”的形态。手工锻造的不锈钢材料被拉成锥状,与陶瓷器皿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水滴状或倒锥形。

不仅是在形状上的相容,材料的选择也体现了本次展览的主题。

李鸿韦认为,陶瓷发展史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牵扯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方方面面,陶瓷有很深厚的历史感,根源起于中国。但不锈钢是现代才出现的材料,是西方工业化的产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互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了对对立、依存、转化和往复关系的哲理性思考。

“完美的碎片”

对于陶瓷,80后艺术家李鸿韦并不陌生。

他出生于被誉为北方瓷都的唐山,从小对陶瓷的工艺耳濡目染。大学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后,李鸿韦发现了陶瓷材料的魅力,于是在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纽约州立陶瓷学院陶艺系深造时,他开始慢慢将陶瓷材料运用到了创作当中。

在美国,李鸿韦的创作也逐渐经历了由束缚到放开的过程。在西方视角下回看中国文化,他也有了不同的认知和感受。这些外界环境和生命阅历的变化,都可以深度地和他的创作相结合,而只有当发现自我的过程和创作过程相结合,创作才能走得远,才能走得深刻。

因此,亲力亲为,成了李鸿韦一直以来奉行的艺术创作理念。到今天,从做胎、到瓷、到釉、到烧制、到做包装,所有的工作全在他的工作室完成,从来都不会把作品拿到外边去加工。工作室就是他的个人工厂。

艺术家与材料之间要建立亲密关系,也要有能够驾驭材料的能力。即使今天,他对陶瓷材料的使用已经炉火纯青,李鸿韦依然会选择自己去体会,去练习,感受泥的质感。

在他看来,功夫到了,材料放在台子上,好像就能够顺应创作者内心的意愿一般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这种驾驭感,是要从血液中反复才能体会到的细腻感受。而这种感受,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也会燃起新的创作火花。

就像他今年的新作《混沌》,灵感就来源于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当疾病、战争、混乱、破碎、对立成为世界的基调,李鸿韦力求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反差、不协调、矛盾,乃至冲突中寻找到新的平衡点。

起初,烧得不满意的瓷器,李鸿韦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处理,但这些作品都是“自家的孩子”。倾注心血烧制的瓷器,总是有感情的,他选择全部保留下来,摆在工作室,至少在短期内也是一个供他研究、反思的案例。

但渐渐地,李鸿韦意识到,既然易碎是陶瓷的本性,这是它的弱点,也有可能会成为它的优点,能不能用易碎的方式去创作?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于是偶然变成了必然。李鸿韦开始用碎片进行创作,丢掉烧得不好的部分,好的碎片砸下来保留,并成为了新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前陶瓷作品的成品率只有10%,但现在从创作的角度来看,瓷器的成品率高达70%-80%。对他来说,这些碎片有一种很强大的爆发力,并不是指被砸碎时的响声,而是作为坚硬、不规则的个体时,仍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们只是不能作为一个完美的瓷器而存在,但依然可以作为“完美的碎片”成为新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

任何东西都是刚柔相济、相互贯通的。破碎是陶瓷体现出来的一个面貌,它可以作为一个起点。但李鸿韦希望以“合”来作为它们的终点,“和合共生”。

二元对立中的平衡

形状的圆与方,材料的锈与不锈,完整与破碎,历史感与现代感,东方与西方,共生共存,又对立又依赖。和合共生的理念,不仅是贯穿此次展览的主题,更是李鸿韦本人的创作哲学。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当烧出好的瓷器,和他心灵相通的观赏者也必然会有与他相似的心境,欣赏他的作品时也会萌生一种兴奋感。这种想法引领他不停地去创造,并相信这种感受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就会燃起新的灵感。

就像李鸿韦在采访中说的,起初,烧瓷器和自己做雕塑一点关系都没有,甚至和所谓的“创作”毫不相干,是完全分离的两条路径,但他还是投入大量精力去做。做的时候完全没有功利心,只是他“运气很好”,烧制成功的陶瓷作品带给他很多光环,被世界顶尖的博物馆收藏。

正是依照这样的创作理念,对艺术的探索最终让李鸿韦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由于时常往返中美两地,李鸿韦的艺术视角也常常反复切换,这让他能够比较客观地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修正了很多认知上的偏差。

他的创作也是一样,尽管随着时间变化,阅历的成长,创作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但是真正地去回看自己的创作,他发现自己的作品之间都有很深入的内在联系,有些一脉相承的东西。李鸿韦的新作品几乎都来源于他旧的创作,都是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灵感和新的触动,并将这种想法延续下去。例如此次展出的作品《未来主义》,也是从《玄》的灵感放大,细节经过慢慢推敲而来。

除去和合共生的创作理念,李鸿韦也非常看重自己作品的完成度和思想深度,他觉得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思想性和视觉魅力的结合。

但光有华丽的外表还远远不够。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只是能够让观者驻足,但独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只有艺术家表达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才能创作出引发观者深入思考的优秀作品。

从左至右:

Q&A

Q:最早接觸到雕塑艺术的契机是什么?

A:我从六岁开始画国画、写书法,小学四五年级学习了素描,我从小也很喜欢动手的活动,初中毕业的时候开始认真学习雕塑。那会学雕塑的人还很少,我觉得雕塑很酷,对它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

Q:在美国教书的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事?

A:一方面,教书是我建立自信的过程。英语不是我的母语,起初上大课的时候,有些词说得不清晰,学生听不懂,当时有点挫败感。但我知道自己对艺术的认知和把控是我的优势,后来我非常认真地备课,记一些平时少见的专业词汇,受到了认可后,也逐渐地建立了自信心。

另一方面,从学生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一次上课,我帮学生改了画,再回头看的时候,发现学生把我改的部分全擦掉了。我问他为什么,学生说,“我已经学习到了”。我感触很深。作为一个艺术家,这种独立自主的创作,是一种尊严,你要很虔诚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思路去创作,不要去抄袭别人。

Q:做创作会连续在工作室待大概多久时间?

A:通常来说,每天在工作室的时间,一般是12到14个小时。今年因为疫情,过去七八个月里一直待在工作室,其实强度蛮大的,有点辛苦,但是收获也很大。

Q:可以描述一下每一天的工作状态吗?

A:如果前一天我烧了窑,第二天早晨我到工作室会先把瓷器拿出来,把每一件瓷器认真拍照、并做好记录。忙完这些会读读书,午饭后简单休息一会,下午继续工作,晚上与助手沟通作品的进度。直到吃完饭后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放个音乐,翻翻书,翻翻画册,回顾一下这一天的工作。

Q:你说之前作品的成品率只有不到10%,你是如何判断作品好坏的?

A:烧制的技术层面上,我能控制80%,但烧瓷这种工艺是一只无形的手,20%要靠这只“上帝之手”。但是这个作品究竟好不好,是靠审美来把控的。就像画速写一样,你看着人家画得很简单,但是这个线条它能这么画,是长年积淀的修养,不是在当时零点几秒内缜密的计算。我觉得这样解释我做的瓷器是不是一件好作品是非常贴切的,这是我对艺术,对造型,对颜色,对构成这种审美的一个长期积淀的修养而做出的判断。

Q:《混沌》系列作品为什么选择了青色和黄色作为基底?

A:青色,让人联想到玉的颜色,它在中国并不简单只是一个名贵的材料,更寓意中国人的修养和品德,仁义礼智信,有文人的气质在其中,很内敛。但黄色在中国古代是民间禁用的,皇家专用的颜色,用黄色做底,配上蓝色的花,对比强烈。做艺术就是又要有内涵,也要有外放的气质,相辅相成。

Q:你在创作《屴》《玄》这两个系列的时候,不断有新的作品补充进来,创作前后有没有什么心态上的变化?

A:我并不刻意地去做或者不做,创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想法,进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我想这也有可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我只是很认真地遵循内心的创作逻辑,用这个创作逻辑一步一步去创作新的作品。这两年,碎片系列的创作比较多。世界变化很大,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会给人很深的体验,作为一种感受留在我的心中,影响我创作时的思考。

猜你喜欢

瓷片瓷器陶瓷
亿年瓷片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稀缺古瓷片才有升值空间
陶瓷艺术作品
冰点以下的缝合
老钱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