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U13组和U15组男子足球运动员下肢功能力量和运动表现的差异性研究

2023-01-09钟文戈林少悦

当代体育 2022年45期
关键词:对称性力量下肢

钟文戈 林少悦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处于生长高峰期前后U13与U15的男子足球运动员下肢功能特征和运动表现的差异,了解青春期不同阶段下肢力量特征的变化,并通过下肢功能力量成绩分析足球运动员专项能力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准方向,做到事半功倍,科学指导校园足球训练,为教练员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市真光中学足球队男子足球运动员40名,其中U13组22名,U15组18名(两组队员均归属同一名主教练,参加的训练内容基本一致),两组队员除训练年限不同外,目前接受的训练内容基本相同。(见表1)

1.2 下肢功能力量测试

测试前一周告知测试内容,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测试要求熟悉测试动作和流程,测试前2d不进行大负荷训练。所有研究对象测试前统一先测量运动员的腿长(取仰卧位下肢髂前上棘至内踝距离为腿长),然后再进行10min动态拉伸和核心肌群激活练习,并做一次预测试,然后进行正式测试。测试在室内完成,所有受试者依次完成Y平衡测试,再完成单脚跳、跨步跳、侧向跨步跳测试,测试顺序为:先优势腿(定位球踢得较远的一侧),后对侧腿,测试时允许摆动双臂。

1.2.1 下肢YBT测试

受试者双手叉腰,单脚赤足站立于YBT套件之上,支撑脚位于中心横线之后对准正前方,对侧脚随机地在前侧、后内和后外侧(后交叉)共3个方向上尽最大努力分别完成3次远伸。在两腿各尝试3次练习并休息3min之后进行正式测试,每个方向重复测3次,记录每一次的伸出距离,数值精确到0.5cm,取最大值为测试结果。记左腿三个方向的成绩为a1、b1、c1,右腿三个方向成绩为a2、b2、c2。综合值(%)=(a1+b1+c1)/(3x腿长)x100%;双侧差异=[(a1+b1+c1)-(a2+b2+c2)]/[(a1+b1+c1+a2+b2+c2)/2]*100%。

1.2.2 下肢单脚跳力量测试

受试者站在标志线后沿位置,原地起跳,努力完成最大距离位移(精确0.1cm),要求每次测试支撑脚落地保持稳定2s为有效测试,每项测试可尝试2次,取最大值。(1)单脚跳:支撑腿蹬地向前跳出,相同腿落地。(2)跨步跳:支撑腿蹬地向前跳出,对侧腿落地。(3)侧向跨步跳:支撑腿蹬地横向跳出,对侧腿落地。

1.3 运动项测试

完成下肢功能力量测试后1h内,所有研究对象分4组完成下列测试。其中,30m冲刺和T测试在室外操场完成。

1.3.1 10m、30m沖刺跑

受试者采用站立式起跑姿势进行3次最大冲刺,成绩最好的一次纳入指标。每个人每次有至少4分钟的恢复时间,成绩结果精确到0.01秒。

1.3.2 T测试

受试者站在A标志桶左侧(起点),运动员面朝跑动方向,自行选择起跑时机,首先跑至B点并用右手触B标志桶;(2)之后侧滑步至C点,并用左手触C标志桶;(3)之后侧滑步至D点,并用右子触D标志桶;(4)再从D点侧滑步至B点,并用左手触B标志桶;(5)最后后退跑至A点右侧(终点(见图1)。在测试过程中,运动员始终面朝前,在侧滑步时,不能采用交叉跑的方式。每位测试者进行次测试,取平均值,2次测试之间安排5min休息。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系统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测试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按照被试学生的实际年龄按照U13和U15进行分组,对下肢功能力量特征和运动表现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组间差异对比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U13和U15男足运动员Y平衡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YBT测试是一种综合功能性测试,通过测试能够反映下肢(或上肢)稳定能力和左右平衡问题。通过计算测试结果的综合值和双侧差异值来评价肢体的动态平衡能力、功能对称性及损伤风险。若综合值<95%,则提示支撑腿可能存在高损伤风险,若双侧差异值>5%,提示左右侧支撑腿力量和平衡差异较大。

由表2数据可得,U15和U13组的右腿三个方向的伸出值都高于左腿,说明相较于右腿,足球运动员的左腿支撑能力更强,这可能是大多数运动员常用右腿为优势腿进行运球和进攻的原因所致。再对比U15组和U13组左右腿三个方向的成绩,发现具两个不同年龄组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且U15组成绩皆比U13组高,说明U15组的下肢力量及稳定性较好。但两组的综合值没有显著性差异,且都高于95%,只有少部分的U13组成员的综合值低于95%。说明这两组足球运动员下肢功能性不错,不具有高损伤的风险。但在双侧差异值来看,U13组较U15组的左右腿力量和平衡差异较大。

2.2 U13和U15男足运动员下肢功能力量的对称性比较

Michael Boyle提出采用两种单脚跳测试反映下肢的功能力量,包括单脚跳和跨步跳。在单腿跳测试中,单脚跳的左右差异值(劣势腿成绩/优势腿成绩x100%)常被用作反映下肢力量的对称性。两侧下肢单脚跳存在10%以上的差异可以被认为是在运动能力上存在真正差异,提示具有更高的受伤风险。下肢单脚跳存在15%以内的差异也可以正常地参加竞技运动。左右差异<10%提示该选手双侧下肢的对称性较好,受伤的风险较低。

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U13组和U15组的三种单脚跳成绩的左右差异值的均值均高于90%,说明这组受试对象的双侧下肢的对称性较好,受伤的风险较低。可见下肢力量的对称对足球选手来说积极重要。再将U13组与U15组在单脚跳达标人数的比例进行对比,可发现U15组相对U13组成员下肢对称性(左右差异<10%)更好,受伤的风险相对U13组成员也更低,并且在优势腿成绩均值的对比上,U15组与U13组存在显著差异,且均高于U13组成绩,说明U13组队员已开始发育,但均未进入生长高峰期,而U15队员则都进入生长高峰期,考虑到两个年龄组接受的训练基本相同,这种组间差异应该与进入生长高峰期力量、爆发和速度素质会自然发生明显提高有关。

2.3 U13和U15男足运动员短距离冲刺跑成绩比较

短距离冲刺跑是反映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重要指标,并且在足球项目中,10m、30m跑非常常见也非常重要。10m冲刺跑反映的是运动员的加速能力,30m冲刺跑反映运动员的最大速度。

由表4数据可看出,在短距离冲刺10m跑和30m跑的成绩上,U15均高于U13组,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也会逐渐增加,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U15组30m跑成绩高于U13组,差异显著。但在10m跑成绩间的差异却不显著,表明U15组和U13组间的短距离加速能力差不多,但是U15组短距离的最大速度高于U13组。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U15组的专项适应性更好一些。

2.4 U13和U15男足运动员T测试结果与分析

灵敏素质被定义为快速变项或者改变动作模式,是足球运动员完成技战术任务的关键体能要素。如果运动员想要快速地变向,首先必须要减速,然后再向另一个方向迅速移动。因此,多维度的减速-加速能力是实现改变动作模式的基础要素。T测试是最常用的灵敏测试方法,包含直线加速和改变动作模式两部分,包含了向前冲刺、侧向滑步移动的后退跑,通过T测试可以反映下肢的灵敏、变向和爆发力。

由表5数据可得,T测试的成绩U13组略好于U15组,但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说明灵敏素质在生长高峰期并不会向力量、爆发和速度素质一样,随着身体的快速发育而提高,甚至还会有小幅度的下降。并且灵敏素质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以外,还会受到认知、决策能力和基本技术的影响,需要专门的学习强化才能获得改善。所以在后续训练中,尤其是面对处于生长高峰时期的运动员,更要加强灵敏相关的准备姿势、侧滑步、后退步的练习,除此还需要专门安排时间进行动作技能的学习,加强变向、制动技术以及减速-加速能力的改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U15和U13的Y平衡测试的左右腿成绩具有显著差异,且U15组成绩皆高于U13组,说明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下肢的力量和稳定性会有所增强。在Y平衡测试的综合值上,只有少部分的U13组成员的综合值低于95%,其余都高于95%,说明两组足球运动员的下肢功能性较高,不具有高损伤的风险,但从双侧差异值来看,U13组较U15组的左右腿力量和平衡差异较大。

(2)U15和U13组单脚跳成绩的左右腿差异均值皆高于90%,说明足球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对称性较好。再对比U13和U15优势腿单脚跳成绩发现具有显著性差异,U15组相对U13组下肢的力量和爆发力更强,对称性更好,受伤风险也大大降低。

(3)U15组和U13组的10m跑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但在30m跑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见这两个年龄组运动员的加速能力相当。但在最大速度上,U15组明显高于U13组,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足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也会逐渐增加,并且专项的适应能力也会增强。

(4)U15組和U13组的T测试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灵敏素质不会随着身体的快速发育而提高,甚至还会有小幅度的下降。U15和U13组的变向能力、制动技术以及减速-加速能力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3.2 建议

(1)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年限及水平的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肌力也在逐渐增强,教练应抓住U13组的生长发育高速期,加强下肢肌群的力量训练,增强青少年运动员下肢的稳定性和下肢力量的对称性,减少运动员受伤的风险。

(2)加强足球运动的灵敏素质,需要专门的学习强化,要加强灵敏的基本不发的训练,改善基本技术的同时加强运动员的变向能力、减速-加速能力和制动技术。除此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上,还要发展足球运动员的认知决策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真光中学高中部汾水校区)

猜你喜欢

对称性力量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一类截断Hankel算子的复对称性
巧用对称性解题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巧用对称性解题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