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研究*—“思政+艺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创新路径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育人思政

曾 进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艺术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与艺术专业课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实践。高校艺术专业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积极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出艺术教育所蕴藏的美育与德育功效。让思政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有效提升思政铸魂育人实效[1]。

一、高校艺术专业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高校艺术专业相比于其它专业,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拥有更多的独特性。艺术专业应充分发挥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独特优势,从而实现艺术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提升。

一方面美育推动德育,艺术浸染人心。艺术可感,育人无形。艺术教育因其所富有的魅力、感化力和号召力,使之具有了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政治意识、品格德行、是非对错观等育人功效。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艺术专业课相结合,可以让思政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对学生们进行思想的洗礼和文化的浸润,最终使学生们在接受了理论的学习后能够深化为行为上的自觉,塑造实践文化精品,构建起“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新境界,最终达到思政课的亲和力更有力度,思政铸魂育人更有效度[2]。另一方面形式多样化,思政教育更有温度。艺术专业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主要表现为静态形式和动态形式。静态艺术形式包括雕塑、书法、摄影、线描、手工作品、海报设计等;动态艺术形式包括唱歌、跳舞、情景剧、小品、朗诵等。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使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形成的中国精神进课堂、进展厅、进舞台,从课堂到舞台,再从舞台到课堂,不断融合、浸透,从而在艺术化展示中,使书中人物“活”起来、书中故事“立”起来,在一个又一个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充分激发出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培养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

二、高校艺术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伴随着时代发展,高校艺术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还相对薄弱。根据在市内多所高校艺术专业发放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部分高校艺术专业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

(一)教育理念缺少先进性

目前部分高校教育理念仍缺少先进性,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全员育人意识也不够牢固,工作指导上还需要提高。思政教育工作上还存在责任划分不够清晰,监管制度不够有力的情况,造成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效果不佳。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依靠的力量仍然是思政教师队伍,而其他部门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不能有效发挥育人合力;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运行和创作团队,不能充分展示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导致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发挥。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有51%的行政教辅人员和81%的艺术专业教师认为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在自己的教学职责范围内。

(二)实践教学认识存在偏差

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和要求方面,中宣部、教育部有文件对此进行表述,但并没有十分明确规范,给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留下了开拓进取的空间,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解上,就产生了众多不同观点,这就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具体的设计与实施上出现一些困扰。例如,部分高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直接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题讲座等进行融合,并直接将其界定为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没有实现有效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地位就没办法得到有效体现,也就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所在[3]。

(三)内容和形式缺少创新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完全顺应时代发展,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创新不足的情况。由于部分高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混同,就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缺少创新,多数停留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专题讲座等,所有专业都是千篇一律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没有同思政理论教学内容相匹配,同时也没有根据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创新,这就使高校艺术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对于高校艺术专业来说,此类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多是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活动。这就导致实践教学呈现出走形式、实践性差的特点,学生不能有效接受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也得不到有效开展,以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难以产生吸引力,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四)学生参与率普遍偏低

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多了一些独特性。首先,因受其专业特性的影响,他们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重视“感性体验”;相反,他们逻辑思辨能力相对较弱,轻视“理性思考”。其次,思政课具有理论深、思想纯和政治强等特点,致使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够。同时,他们对思政课中部分“深奥和抽象”的理论理解不透,也欠缺主动探究的热情,对思政课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再次,他们对待思政课采用的是“实用性”功利思想,他们普遍认为只要精通自己所学专业就能达到目的,而思政课与精通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系,因此对思政课的学习并不积极。最后,他们认为实践教学布置的任务是一种学习负担,而不会认真去思考其对理论课学习的意义。归根到底,学生对思政课存在狭隘的认识,不了解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存在统一性和互补性。

三、高校艺术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创新路径

本文主要从思政教育制度生态、文化生态、舆论生态角度出发,着眼于实践教学本身,层层规划,逐步向前,通过实际成效来赢得学校与学生的支持。

(一)制度生态视域下

一是构建符合艺术专业实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当下高校艺术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建立和课程教学一样的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立德树人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根本使命,以“思政+艺术”为主题,将思政课与艺术专业课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教学,按照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保实践教学的内容,构建符合艺术专业实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对学生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抛弃无差别的教育形式,借助艺术专业的独有特色,将课程讲解、理论探索、艺术创作与校园美育融合在一起,形成育人合力,推动思政课与艺术专业课深度结合,将美育全方位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

二是出台符合艺术专业实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针对艺术专业的特点,制订符合艺术专业实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分解细化具体举措和责任部门。同时建好思政课实践教学推进工作台账,按照“以精品带全面、以全面促典型”的工作思路,以点带面带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质量提升,确保实践教学全覆盖,统领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开展。

三是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与人才队伍。思政课实践教学,致力于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思政教育的融入,同时贯彻“大思政”的理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建立“横向协同、纵向对接”齐抓共管制度。横向协同,即,联动各教学单位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组对应工作任务,逐项推进完成年度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台账,形成正面强势推进的良好态势;纵向对接,即,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组+教学单位”的工作联系制度,党委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联系教学单位、班级、思政教师,深入教学一线现场办公调研,动态了解师生思想政治状况,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注重进一步加强艺术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的培养和素质提升。引导思政教师进行“思政+艺术”的科学研究,投入社会实践研修,积极组织开展外出考察、参加国培、参与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提升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定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学习研讨,既交流工作体会,廓清工作误区,又检验工作进度,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落实。

(二)文化生态视域下

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通过搞调研、找问题、寻方法,在创新上求突破,以此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向深向实向好推进。创新教研形式,严格落实“三定”“四备”“五统一”备课规范,促进思政课教师研讨互动、教学经验成果交流常态化。创新教学平台,搭建起艺术创作与作品展示平台,尽可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发芽、成长和壮大的土壤。以极富艺术创意和思想深度的思政课去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实践教学真正“活”起来;同时使学生在“思政+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政理论素养,从而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将中国精神、中国故事、职业精神等融入实践创作之中,使学生创作出符合专业特色的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艺术作品,最后形成系列艺术教学成果展,主要表现为静态艺术展和动态艺术展。静态艺术展包括雕塑、书法、摄影、线描、手工作品、海报设计等艺术形式;动态艺术展包括唱歌、跳舞、情景剧、小品、朗诵等艺术形式。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艺术形式展示出来的过程,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过程。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个人与祖国联系起来,同时将实现人生价值融入到社会主义实践中去,使学生对“三观”树立起正确的认知,进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石。对于参与实践艺术创作的学生来说,只有真正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原本思政课本中“深奥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真正浸润人心的“见得到、听得到、摸得到”的艺术作品。

(三)舆论生态视域下

把牢思政课实践教学阵地和育人阵地。高度重视宣传阵地对学生群体的浸润作用,通过整合网站、广播站、校报、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多重媒体资源,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育人载体和宣传媒介,构建起校园宣传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体系。

认真把握育人出口环节,推进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具体来说,第一,根据各专业所具有的特质,紧扣职业素养,不断发掘贴合各专业的思政素材,使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实现德智技并举;第二,从学校所开设的艺术专业中,不断发掘各专业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比如专业的发展史以及专业发展史中的杰出人物故事,并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不仅可提升专业课的人文思想,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整体认知,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同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加入积极向上的行业优秀人物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发挥榜样作用,滋养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四、结语

时代在不断进步,高校艺术专业思政课实践教学也需要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突出“思政+艺术”实践主题,发挥“思政+艺术”协同育人效力,以美育促进德育,以艺术感化人心,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更能真正触动学生内心,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思政理论的核心,并内化为心中的信仰,外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