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思政教育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3-01-08

智库时代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宛 昭

(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系统中一个重要内容,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思政教育理念既继承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又迎合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发展,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宽度与厚度,实现了人文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统一。大思政教师通过对课堂的教和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增强了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青年的培养是时代的重任,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培育优秀人才的内在需要。

一、高校开展大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需要

思政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1]。思政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在专业班级的课程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使各种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相结合,促进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形成高校教育合力,以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中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教学,其中实现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由此可见,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最重要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双重功能体现在教授专业知识和育人引导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不仅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育人的功能,同时其他各类课程也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以实现全面育人。

(二)思政教育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使命

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这一特殊使命,这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教师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新时期教师教育工作的基本特点[2]。长期以来,在中国高校教学中已经出现了重智育、轻品德的现象,部分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可能忽视了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没有实现育才与育德的共同推进。所以,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引领学生掌握世界前沿的思维、理念和文化,帮助学生坚定信仰,科学制定目标,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新成果,提高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育才与育德的统一,让育人价值得以回归,让教书育人名副其实。

(三)思政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自主意识、独立自强意识和创业意识正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教育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推动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身心健康成长为总体目标,以助推学生成才为主要任务,将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3]。青年的强大能力必须以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培养工作时,不但要培养他们的学科能力,更要培养其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学校建立在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的基础上。这种素质既包括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还包括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因此,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推进,能够提升共同教育的效果,最终满足学生可持续以及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目前高校开展大思政教育工作的状况

(一)理念认同度不高,制约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

理念认同是高校开展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目前部分学科教师觉得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责任,自身只需要承担专业课程教育工作即可,而其实,不论是学科教师或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都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功能,进而达到对大学生知识灌输和价值引导的效果。思政教育建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知基础,而认知的基础则需要教师树立思政教育的理念,但这一理念并非短时期就可以形成,而需要高校文化、环境、历史等长期沉淀和整合而成[4]。因此,高校应明确思政教育具体含义,重视思政教育的落实,为后期的思政教育建设工作提供思想保障,教师则要保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在思政教育方向上同向同行,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优势互补,实现全方位思政育人。

(二)思政教育平台搭建不足,致使配合机制不完善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平台机制尚不完善。虽然许多学校建立了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小组,包括学校党委领导、教学事务部门和团委等相关工作负责人,但各部门执行任务的作用发挥不足,各部门和相关教师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存在着各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对独立的现象。学务部门未能完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务部门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等现象依然存在。同时网络信息平台和日常交流平台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思政教育的要求,沟通渠道较少,合作教育未能形成规范化,这些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应根据现状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义务。通过课程互动的方式,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和紧密合作的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思政教育职责不明确,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在学科思政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点的传授,没有把专业课程知识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加以有效融会贯通[5]。由于缺乏思政教育的正确认知,从而弱化了思政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引导育人的作用。教师把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机械地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既枯燥又乏味,没有考虑其实际发展需要,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最终出现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情况,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地发挥育人功能。因此,高校在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必须克服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但目前高校具有专业思想政治素养的跨学科人才并不多,因此高校有必要组织专业的师资队伍,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创新课程理论知识。

(四)评价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完整的思政评价体系

高校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是对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当前,高校缺乏有效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部分高校将论文和课题的数量以及等级作为评估教师的主要指标,而未将教师道德准则列入评估标准。考核和奖励制度的倾斜导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足。此外,高校经常采用问卷或在线教学评估方法来让学生评估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管这种方法并不能决定教师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估效果,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例如,对学生严格的教师往往评估不理想。但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估往往简单化,一味要求学生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有必要改革思政教育评价内容,建立完整的思政评价体系。

三、高校开展“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责任定位

高校应转变各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思政教育理念的宣传,从而促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实践。学校要明确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抓好学科教师的思想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学科思政教学理解的偏差,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领教师承接并积极参与学科思政工作教学改革任务,增强教师把思政教学纳入专业教学活动的使命感。学校要引导专业教师始终坚持教育初心、秉承教育为本的宗旨,将价值重塑贯彻在专业教育全过程中,真正将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

(二)拓展新媒体平台,实现思政教育资源共享

构建适合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创新型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微信、钉钉、学习通、慕课等新媒体工具进行教育,提高沟通效率。同时,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平台的构建和管理工作应当与时俱进,探求新思路、新工作方式,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社会舆情的主导力量。高等学校的网络平台应该本着政府积极引导、严格管理、形式灵活多样和反应迅速的原则,通过增加更多大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与思维方式,让广大学生更愿意利用网络学习主流文化。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

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学。教师在讲授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能够针对学科要求,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角色,深入体验与认知角色,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学生在课堂积极参与,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感受,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新型教育媒介手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要着重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以形成更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

(四)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加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

教师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其他专业课程背景、特点等有机结合,以找到思政教学理论和专业的契合点,加强课程思政内容融合。一方面思政教育课教师应对自然与社会方面的知识加以整合,并在思政知识教学中利用知识证明其应用性,以提高学生对思政教学的接受度;另一方面,各专业班的教师也要主动挖掘各专业中的思政教学元素,并根据思政教育的内涵,构建与各学科相符的教学体系,提高思政教学效率,促进思政教育发展。

(五)高校管理部门领导全局,统一安排思政教育工作

高等教育主管机关统领思政与高等教育总体建设,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履行思想政治建设的主体责任,认真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各级管理者要成为理念思想学习的先锋,在统一领导下自上而下实施教育,定期举办思政教育研讨会,深入学习思政教育的有关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作用。高校要实现党政联合管理,掌握课程思政的总体方向和要求,并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由教育行政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共同参加,制定中长期目标和发展计划,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政机制,使思政观念成为高校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方针,统一认识。同时,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思政教育,分析并研究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将其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六)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注重思政教育工作实效

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评价也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思政教学工作评价应通过客观合理的评估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价与分类,从而进行教育价值评估。这种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和“教育”两个方面。就“教”的层次而言,重点是考察教学信息内容中是否含有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正确的思想、人生观和价值理念的有关信息。从“育”的层面来看,主要是调查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评价内容体系应确保其全面性和有效性。

(七)成立思政教育工作研究小组,确定教学工作方向

组建由部门主管、学科教师、辅导员等构成的教育工作组,定期计划和讨论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高等学校应当注重对思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学习思想政治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思政治教育基础知识、教学规则以及学科前沿动向,同时能够协助和引导学校教师解决日常思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大学术问题,从而与专业教师合作进行课程教学。另外,专业教师还要熟悉学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特点和内容,并做好思想政治、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训练与教学,才能更好地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协作,搞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高校应当建立工作体系,两支队伍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并通过集体备课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在干部晋升和职称评定中,将工作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贡献作为选拔条件,对热心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予以鼓励,以此激发教职工工作的热情,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八)对教师“认识与素养”的评价

教书必须育人,这是对教师主观能动性和师德的客观要求。教师是大学生思政治教学的参与者、实践主体和承担人,其素质、能力与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所以,对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应当具体包括:首先,教师是否具有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即教师是否对角色、担当的职责和使命有全面了解。其次,个人是否具有开展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能力与水平,主要包含对政治制度基本素质、政策的了解、文化素养、政治思想业务素质、政治学理论素养、社会科学素养等。在教师评价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在教师评价指标中增加思想政治理论指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给予一定的权重,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必须从多种视角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强化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教育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健全学生监督机制和舆论监督激励机制,将职业道德作为教育评价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方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学校都必须全面研究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内涵,积极开展思政教学,形成思想政治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共同协作育人系统,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在思政工作教育实施中,高校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身的教学工作,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注重教学方式,真正起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导向的作用,进一步健全教学思政知识与教学工作评估系统,突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并利用教育绩效指标体系让教职工明确学校思政教育导向,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