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以《职业素养》课程为例

2023-01-08张昭楠

智库时代 2022年8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产教培育

张昭楠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在我国,高职教育作为职业人才培育体系的中流砥柱,通过响应国家号召、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积极探索高效的办学模式,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改变,原有的劳动型人才逐渐转化为应用型人才,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因此,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探究“双融合、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成了重要的教学举措。借助于科学的人才培育模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推动职业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因此,本文以《职业素养》课程为例,探究“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价值内涵、存在问题和培育路径,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相关释义

(一)“双融合、多元化”培育模式

近些年来,“双融合、多元化”已作为热门词汇而被大众知晓,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加速推进产教融合。

2019年7月24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围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也为产教融合赋予了新的使命内涵。从总体上说,“双融合”指的是产教融合,而“多元化”则指的是在办学模式、人才目标、培养方式上呈现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借助多元化办学机制,实现对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职业人才的全面培养。“双融合、多元化”相互融合,加速促进职业教育、人才、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

(二)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指的是劳动者掌握工作技能、强化职业认知,对多项职业进行了解和适应的一种方式,它表现为浓厚的职业兴趣、较强的职业能力、鲜明的职业个性以及和谐的职业情况。从根本上说,职业素养主要包含十个方面,即身体、心理、政治、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审美、专业、社交和创新素养,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上起到积极作用。

二、《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施特点

在“双融合、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以《职业素养》课程为代表的高职学科教育,在培育学生综合技能的过程中不容忽视。《职业素养》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深度落实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培育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文件精神,旨在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掌握综合职业技能,在发挥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多项需求。

纵观高职教育整体学科构架,《职业素养》课程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充沛的职业热情。在教学模式上,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本位教育”思想,使学生能够在能力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强化综合考评,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使高职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才。

在教学任务划分上,《职业素养》总课时为14课时,主要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沟通、职场协作、情绪管理和时间管理七个模块来施行。通过系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各个知识模块之中,凝聚较强的学科特性,体现出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学目的。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加强《职业素养》课程建设,就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职业素养》课程受到了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该课程的推进仍然存在一定的瓶颈,例如对高职人才培育目标缺乏实践性、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不足、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完善等等。因此,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深刻剖析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深度的解读和思考。

(一)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在推动产教融合和多元化办学的过程中,部分高职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较为重视,在技术能力培养上对学生实施多种教学举措。但是在综合素质培育上,缺乏改革,对于职业教育融合形式的设计不够完善,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具体的实践层面,高职院校、教师对于“双融合、多元化”的认识仍然固化在“协同育人”的层面,对于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方案、项目队却,缺乏深度关联,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效果不够突出。

(二)对于人才供给的实践性缺乏考量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上,存在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产业需求不够明确、人才培育缺乏深度等薄弱环节。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对于新产业、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不够对等,人才培育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路径上。以《职业素养》课程为例,高校教育工作者难以敏锐地感知到企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在讲授的过程中,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企业发展较为滞缓,教学工作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法匹配。

(三)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培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强的助力。但是目前,个别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方案还不够成熟,对于学生各项素养的培育缺乏案例性、实践性的教育引导,“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体系十分薄弱。高职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只有授课经验,而没有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对于企业的先进技术不够了解。导致对于学生的培育仍然以理论为主,脱离了具体实际,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四)校企联合缺乏内生动力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对于“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等相关职业教育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受社会认知的影响,高职教育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职业院校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主导之下的高职教育在和企业的联合上,缺乏深度、有效的探索,导致工学结合、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流于形式。

(五)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支持不足

尽管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其新政策的推动只建立在宏观规划的层面,对于深化改革缺少配套的法律体系。尤其是在现有的职业体制之中,对于校企联合的利益划分不够明确,对于产教融合的推动面临瓶颈,无法从学院、企业、教师、学生等多个角度畅通信息融合渠道,难以打破校企合作的发展瓶颈,无法从根本上确保职业学生的各项权益。

四、“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为了帮助高职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具有突出的知识性、针对性、实用性和互动性。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学生职业素质缺乏等问题,使学生能够成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踏实刻苦的优秀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围绕《职业素养》课程的建设,紧贴企业需求,在多个方面延伸教学路径,实现对高职人才培育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具体分析如下:

(一)提高重视度,明确教学目标

如今,高职教育已经走向推动产教融合从“理念化”向“制度化”发展,在推动校企合作育人的多个阶段,实现持续深化,更好地完成其肩负的使命。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教师需要深刻分析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多种因素,例如:学习基础、个人性格、生活经验、家庭教育等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职业素养》课程的设置中,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要加强对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职场上,人际交往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都是实现个人价值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高职教师在《职业素养》课教学方法上,其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阶段性课时划分,定期调整学习目标,让学生逐步掌握综合职业素养,让学生在智学、德学、才学、技学的目标塑造中,不断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

其次,要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认知。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培育学生的精神追求。针对《职业素养》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文化层次上的要求,要从多方面入手,培育学生对产品和服务追求的价值取向。要帮助学生树立精益求精、创新发展的职业理念,以严谨的职业态度,将“工匠精神”融入整体工作,确保学生能够以更加严谨的态度,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

(二)强化实践,突出多样教学

围绕《职业素养》课程的知识要点,教师要改变“理论式”的教育引导,转而采用实践性的教育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要通过参与大型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

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不同职业员工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通过民主自由的发言,相互探讨和启发,激发高职学生的参与热情,创新课程的实践教育。围绕“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加强协作,在交流、探讨、分析中提高职业认知。第二,通过案例教学,围绕《职业素养》课程展开多元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走访企业、参与社会实践,走访人才市场,提高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借助丰富的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我管理意识和分析评判能力。通过走访人才市场,鼓励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诉求,加强学习。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形势,更好地应对不同行业的发展变化。第三,结合行为导向法,按照实际工作的技能要求编制教学内容,优化“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专业课教师以及优秀企业员工的授课,将学生融入特定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某一职业、某一问题的分析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学习不同的知识模块。

例如在《职业素养》课程中的有效沟通和职业礼仪模块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采取沉浸式的角色扮演方法,通过模拟办公场所、接待场所等职业场景,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增加职业教育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探索,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全面构建,满足企业需求

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要在课程中融入基础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对学生基础素养的培育。第一,强化身体素质。通过加强锻炼、增强终身运动意识,以强健的身体完成职业目标;第二,提高心理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心理素质培育,借助高效的教育辅导,使学生在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个性特征、语言习惯等方面体现出较高素养,培养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第三,培养政治素养。以科学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具备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第四,提高思想素养,通过组织思想道德教育班会,提高学生对家庭、社会、环境的综合认知;第五,提升道德素养。根据学生的道德行为、修养、认识等多方面,因人而异采取激励教学等多项举措,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其次,要加强对学生文化和职业技能的提升。第一,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养。科技文化素养包含科学知识、文化修养等多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阅读、参与社会实践,起到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第二,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个人艺术造诣、审美意识的体现,要借助各类艺术展览、影视作品、多媒体教学,强化对学生的美育教育。第三,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第四,强化学生的社交能力。在语言表达、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五,创新素养。通过逆向思维教学,帮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从而发掘个人潜力。

(四)校企联合,完善职教体系

在课程的实施上,教师除了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更要优化实践举措。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构建有机的教学体系,使高职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感受知识的过程中,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开展文明评比,评选出“文明班级”“五星寝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互帮互助,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具备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育模式。通过科学的布局和设计,推动产教融合的一体化发展。

第一,立足宏观教育模式,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转变教育理念,从长远着手,更好地承担各类实践课程,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走进校园、课堂,为学生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更好地承担各项教育实践活动。第三,依托国家出台的各项保障政策,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立多向的监督管理、反馈评价机制和完善的评估体系,从而规范高职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引导和监管作用,探索强化人才培养的评价反馈机制和质量体系。

(五)深化改革,创新标准体系

由于《职业素养》课的内容板块多,每个板块内容的专业性都很强,且每个板块的内容都要求教师的能力各有侧重,如职业协作需要教师的性格外向,沟通能力强;职业道德、职业作风需要教师具有企业经验等。

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完善校企育人机制,开展特色培育项目,确保《职业素养》课程的教育更具优势。例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汽修、酒店管理专业,积极开展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在2015年8月立项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分别与众泰控股集团、宁波南苑集团开展合作,在教学形态、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了办学特色,优化了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培养机制。同时,学校还实行了学研互动的项目导师制,建立“综合积分制”和“虚拟众筹评价”等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量化评价体系,走出了一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

五、总结

综上所述,从“双融合、多元化”的高职教育理念来看,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有效延伸,通过加强人才培育,助推新兴技术产业人才的变革。立足国家相关教育战略,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引领上,进一步强化产业经济驱动,加速人才培育对科技、产业的深化变革,实现区域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的相互对接,打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制度体系,为构建全方位、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产教培育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