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路径研究*

2023-01-08薛艳莉

智库时代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薛艳莉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所谓全媒体,即全方位融合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通讯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内容通过电脑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电视广播等各种信息媒介进行发布和传播,可以让任何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通过不同的终端获取各类信息,并且可以以“双向、互动”的形式传播重要信息。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从根本上构建高质量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必然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办学治学的应有之义。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和改变,如何达到协同育人成效,已然成为新时代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在全媒体环境下,各类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结合全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路径进行探究,全面落实好“三全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现实参考。

一、全媒体信息技术催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新特点

在信息技术时代下,各类媒体的发展体现出融合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因此,不仅要充分运用好各类信息技术,还需要不断通过推动媒体融合和纵深带动发展,更需要利用全媒体时代的特性,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充分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目前,在全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一)思想宣传主客体的多元化与互动性

在全媒体时代,只要拥有网络,大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接收到各类媒体传播的信息,这些信息或多或少都附带着不同的价值倾向,如此一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事实上影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信仰体系,也很大程度上使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传播的主体呈现多元化,思想的碰撞必然愈加激烈。网络具有虚拟性,任何人都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在网络信息平台发布信息、言论等,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促进了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网络也带来信息的及时性和互动的便捷性,促进了教育主、客体的进一步交流,从而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频度,拓展了师生在交流互动时的广度,提升了交流的深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阵地面临着多元化和互动性强的特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

全媒体技术的深入应用,彻底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灌输性学习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的限制,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超越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在线及时获取和了解大量的实时信息,能够通过立体化、动态化和超时空化为一体的媒体技术,将大量信息演绎出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更加直观,形式也更加具有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越来越具有感染力,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在加大,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教育主体不仅要正视全媒体的衍生和发展,而且要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使内容和形式更为多样性,全方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主导地位被削弱

随着5G技术的推广与深入应用,移动终端和手机媒体迅速崛起并占领了大学生的交流交往阵地。进入全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等微综合媒体,无时无刻不在传播信息,这些媒体的广泛运用,不仅可以对高校教育和教学进行渗透,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思维方式、行为行动。在全媒体时代,具有不同价值理念的传播更为迅捷,带有各种不良、不实信息和消极色彩的话题传播速度更快,一些信息经过断章取义呈现出来的片段信息或者是部分人妄评妄议的观点,经过大肆蔓延,容易在网络上形成“变味”的表达与态度,话语内容不断碎片化,话语体系被“去中心化”,在全媒体技术时代的传播过程中,信息的自动过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主导地位。

(二)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

不同思想随着全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和深入变革,不断发生碰撞及交锋。高校大学生作为某些国家对我国进行思想意识渗透的重点对象,在全媒体平台上,一些带有特定价值取向或者政治倾向的信息资讯,消极的、腐朽的思想和观点,加上一些片面及夸大性的“语言文字包装”进行传播,如不深入地探究事物、现象背后的事实或者真相,会影响大学生对是非曲直的正确判断,甚至产生错误的判断。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对一些信息的辨别会出现盲区,全媒体技术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会削弱教育主体的话语体系魅力,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带来不良影响,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的传播提出了挑战,同时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形成合力

在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密切衔接相关制度设计,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存在相关主体责任划分不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各级队伍职责不明晰、制度的落地和执行不够有力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部分教育主体的思想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存在着重学术、轻价值的思维理念,对于西方宣扬的某些观点、思想、立场缺乏全面的价值分析,甚至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一些错误的价值观腐蚀着青年学生的心灵。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等教育主体在发挥各自作用的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全媒体时代的价值,未能发挥其优势,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及交流,各自为“政”,如,“在全媒体技术环境的发展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下课堂和线上教学空间的建设时,未能结合供需结构,缺乏进行平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合力被抵消”。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性,未形成合力。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路径探究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可动摇,高校就必须掌握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紧紧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内涵和根本特征,根据全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深挖、协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因时而新,充分发挥全媒体技术的有效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构建长效协同机制,构建全员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要明确我国高校立德树人的方向,确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确保思想意识安全和政治安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建设,善于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及预计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顶层设计出发,严格落实思想意识工作责任制,层层压实,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建设,充分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与可操作性,通过长效体制机制建设,切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有责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校党委、各院系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行政事务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队伍,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联动,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宣传部门、学工部门统筹协调,其他部门分工负责的多方协同的工作局面,各责任网络形成互相联系和互相补充的有机体,通过“三全育人”效果的真正发挥,不断形成工作合力。

(二)创新方式和载体,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效应

在全媒体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变化,创新方式方法,依托丰富的信息技术载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一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好思政课教学质量观,增强大学生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高校必须发挥主渠道的关键作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新时代全媒体环境的特质和大学生的网络环境,加强线上和线下思政课程体系的同步建设,利用各类新媒体信息技术的信息传播和传输功能,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如虚拟仿真技术、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翻转课堂、雨课堂等,通过课上和课下、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的思政课教学活动,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激发思政课更多的新鲜活力。思政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评价情况,不断调整授课的方法、方式和策略,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大学生群体使用频率很高的 “朋友圈”或 “微博”等平台,在信息技术学习平台等发布信息和交流思想,将正能量的思想观点及价值判断潜移默化地渗透至大学生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二是利用好课程思政的育人平台。近几年,高校都在不断铺开课程思政建设,正在逐渐打破各课程间的学科壁垒,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融入专业课教学任务中,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好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推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跨学科互促互融,调动二者的积极性,实现同向同行与双向融通,通过集体备课、结对共建等方式,思政课教师协助专业课教师发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利用新媒体技术在专业课的在线教学、资源库建设、微课制作等信息化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和资源,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三是利用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载体,具体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充分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利用好节日、纪念日等重大时间节点,挖掘、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各类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全媒体技术的呈现效果,线上、线下深入体现思想政治的教育价值,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宣传墙、宣传框、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利用党建、团日和社团活动,通过网络媒体的发布和有效传播,引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共鸣,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主体意识,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育人效果,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性、实效性。

(三)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打造有效的监管互动沟通网络阵地

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全媒体环境带来新机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不可忽视。一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纵深融合发展,提高融媒体的舆论向心力。高校可以通过官网、官微、论坛、贴吧等平台,在各网络平台渠道化、立体化、交叉式地宣扬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和正能量,例如,高校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党建进学生公寓、半月一歌、辅导员每月一谈等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深入渗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大学生在应对新媒体环境中不同思想意识的导向时,提高自主分析意识和辨别能力,使教育主体在网络媒体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直接和高效。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安全预警和舆情危机应对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高校大学生舆情监控,构建沟通渠道,通过信息化技术监管捕捉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获取大学生的信息诉求,预警不良信息的自动识别与过滤,在制高点抢占舆情导向。充分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管控不良信息的传播,疏导网络情绪,并将三者紧密结合,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安全和舆情危机。三是挖掘自媒体平台的教育功能。高校应辩证看待自媒体平台的功能,利用自媒体平台加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的建设。例如,在自媒体平台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模块,开展带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导向的专题网络实践活动,在专题网站上设置具有思想性、时代性、教育性等特点的内容,如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经典著作阅读打卡、红色景观打卡分享等互动性强的活动,在自媒体平台上增加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课程直播或互动活动,使得大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从而达到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