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设想及方略研究
——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为视角

2023-01-08王友文王峻蓉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屯田伊犁河谷文化公园

王友文 王峻蓉,2

(1.伊犁师范大学 新疆 伊宁 835000;2.北京伊河科技文化公司丝绸之路研究院 北京 100000.)

关键字: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 创建 设想 方略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国家在东中部地区全面启动建设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各省区都在积极申报创建有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新疆应抢抓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文化润疆工程的良好机遇,主动争取国家支持在新疆创建国家文化公园的工作。我们提出在新疆伊犁河流域屯田历史悠久、屯田形式最多、屯田民族最多、屯垦戍边文化最丰富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河谷地区,率先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设想及方略,可以为后续大规模、宽领域创建“新疆屯垦国家文化公园”提供先行示范和有益的借鉴。

一、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设想和意义

(一)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基础

在新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首选目标应该是创建“新疆屯垦国家文化公园”。这是因为,创建“新疆屯垦国家文化公园”,在全国弘扬中国古代屯垦戍边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贯彻中央治疆方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和旅游兴疆战略的重大文旅融合发展工程,也是新疆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建功立业的重要举措。从古代西域融入中国版图,西域各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已两千多年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开疆扩土,直至对西域(新疆)的实行实质性统治和直接管辖,均是以中央政府驻军屯田和屯垦戍边的方式实现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地区的屯垦活动,从汉武帝开始,已经有2000 多年的历史。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1]从汉代西域屯田到清代新疆屯田的两千多年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屯田兴衰与边疆得失”正相应的历史规律。清朝之所以是历代中央王朝为中国保留新疆版图面积最大的朝代,就是因为清代是历代中央王朝在新疆屯田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成果最好、屯垦戍边军民人数最多的历史朝代。清朝在新疆屯垦经历了195年(公元1716年至1911年),26 个垦区遍布天山南北各地。清朝前期在新疆屯垦军民人数最多时达到48 万多人(其中屯丁20.67 万人,屯丁参屯眷属27.33 万人),超过了以往各代在新疆屯垦人数的总和。[2]因此,也是我国古代对新疆经济社会管理最好的朝代。从一定意义上说,新疆的古代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西部边疆屯垦史。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西域(新疆)各族军民在长期屯垦戍边历史中,共同创造了中国特色屯垦戍边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疆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文化,使新疆的屯垦戍边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边疆(边塞)文化和民族融合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以创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形式,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了古代中国屯田和屯垦戍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以军垦红色文化为时代特征的兵团精神和当代屯垦戍边优秀文化。

以古代中国屯田事业和屯垦戍边优秀传统文化为条件和基础,在清代伊犁将军统领新疆屯垦戍边150年的伊犁将军府所在地伊犁河谷地区,率先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可以为今后新疆创建全域性大型“新疆屯垦国家文化公园”提供试点性示范引领。

(二)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

1.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指导思想。一是习近平关于“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3]等论述,为创办国家文化公园,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文化润疆工程服务的政治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二是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4]等论述,为创办国家文化公园,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和文物保护方针提供了理论指导。三是习近平关于“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5]等论述,为创办国家文化公园,指明了“文物古迹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正确方针。四是习近平关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6]等论述,为创办国家文化公园,坚持文旅融合为导向提供了理论指导。

2.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政策依据。一是中央提出的“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7]等方针政策。二是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的“坚持东中西互补、点线面结合,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培育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8]等方针政策。

3.选择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园的客观依据。一是伊犁河谷地区在新疆清代屯田历史和屯垦戍边事业中具有统领性重要地位。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代表中央政府管辖天山南北军政和民政,是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也是新疆的最高屯官。自此,伊犁河谷地区成为清代新疆前、中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清代新疆大规模屯田的指挥中心所在地。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时期,形成了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以伊犁将军为总指挥的连绵百年移民大迁徙屯田运动,形成了清代新疆大规模屯田和屯垦戍边事业鼎盛时期。伊犁将军直辖的伊犁河谷地区是当时新疆屯田规模最大、屯垦军民人数最多、成效最显著的地区。二是伊犁河谷地区具有在新疆清代屯田历史文物古迹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伊犁河谷地区是现存清代文物古迹和古遗址最多的地区。最重要的有清代伊犁将军府与钟鼓楼、“伊犁九城”遗址、“伊犁湟渠”“察布查尔布哈”等伊犁垦区农业文化遗产等。三是伊犁河谷地区在新疆清代屯田模式和种类都具有代表性。伊犁河谷地区是清代新疆屯田形式最多样、最丰富的地区,开设的屯田种类有军屯(兵屯)、旗屯、民屯、回屯、犯屯(遣屯)等五种形式。四是伊犁河谷地区在新疆清代戍边任务和屯垦戍边部队种类都具有代表性。伊犁将军直接管辖的伊犁河谷地区有上千公里的边境线,是清代新疆担负屯垦戍边任务最前沿、最繁重的区域,也是八旗驻防部队种类和人数最多的地区。五是伊犁河谷地区具有清代伊犁多民族通过共同屯田活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典型性特征。清代伊犁河谷地区直接参加屯田的民族和参与配合屯田农商服务的民族主要有:满、汉、维吾尔、回、锡伯、蒙古、达斡尔、哈萨克等民族,多于新疆其他各地参加屯田的民族成分。伊犁将军直辖伊犁河谷地区百年屯垦戍边历史中,形成了以伊犁将军历史文化为主线,以满汉文化为主体,融合当地各少数民族文化为一体的伊犁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在清代新疆的缩影和集中体现。六是伊犁河谷地区具有连接新疆两千多年屯田历史的文化纽带的代表性。从汉代细君公主和亲,到乌孙古国在伊犁河流域首开西域屯田[9],到新中国开发建设伊犁垦区,伊犁河谷地区发挥了连接中国上下两千多年屯田历史桥梁作用。

(三)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意义

1.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国家文化公园展示的伊犁河流域古代屯垦史、伊犁大量文物古迹和伊犁地域历史文化,将有力证明和宣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结论,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重要政治意义。

2.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弘扬以伊犁屯垦戍边优秀传统文化,对各族人民进行生动具体的“新疆四史”和“五个认同”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文化润疆的社会意义。

3.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家文化公园的创建,对于强化伊犁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统筹保护与开发,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具有促进生态建设和文旅融合的战略意义。

(四)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性质、目标和框架

1.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性质。拟创建的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属于统筹保护优先与合理开发利用相融合,文化挖掘与旅游开发相融合,中华文化与伊犁地域文化相融合,伊犁将军屯垦戍边文化与“伊犁九城”文化相融合,伊犁生态草原文化与人文旅游文化相融合,伊犁古代文化与现代红色军垦文化相融合等等的综合体,力求建成集遗产保护、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科学研究的多功能、综合性国家文化公园。

2.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目标。争取在“十四五”时期,把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以伊犁河流域屯田历史文物古迹和清代伊犁军民屯垦戍边百年伟业为主体,以汉代首开伊犁屯田和新中国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为两翼,涵盖伊犁历代屯垦文化的中国西部最具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建成伊犁州全国公共文化示范区的重要文旅融合创新基地,实现生态效益、民生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统筹的发展目标,为文化强国建设打造区域高端新疆文化创新平台。

3.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的框架结构。初步设想,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可划分为四个功能区:伊犁九城文物文化保护功能区;伊犁生态草原文化保护功能区;伊犁边境口岸文化保护功能区;伊犁垦区红色军垦文化保护功能区。四个功能区相互间形成内容独特、优势互补、协同合作机制。

二、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地理概况和基础条件

(一)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地理概况

拟创建的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位于新疆北部沿边地区伊犁河流域中国段,区域内包括伊犁州直属的8 县2 市;新疆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及19 个农牧团场所在地,耕地1023 万亩(含兵团)。境内国界线长464 公里,有3 个国家一类口岸。伊犁河谷地区有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和全疆最大的绿洲,先后获“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最美草原”“中国最美森林”殊荣。

(二)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资源优势

1.伊犁区域内现存众多文物古迹。伊犁区域内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52处,其中国家级省区级60 多处。与伊犁历代军民屯垦戍边历史直接相关的文物古迹主要有:(1)汉代乌孙古墓葬2万余座。(2)唐代的弓月城古遗址。(3)元代的阿力麻里古城遗址。(4)清代的伊犁将军府遗址、“伊犁九城”古城遗址、惠远钟鼓楼、边防哨所卡伦遗址、伊犁湟渠水利工程、察布查尔布哈(大渠)水利工程等。(5)近代的特克斯八卦城、伊宁市六星街等。

2.伊犁区域内现有大量博物馆、纪念馆。伊犁区域内现有公办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30个,民办博物馆30余家。

3.伊犁区域内现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犁区域内现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0多项,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19项。

4.伊犁区域内围绕屯垦戍边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主要有汉代乌孙文化和汉家公主文化、伊犁草原文化和天马文化、清代伊犁将军文化与军府制八旗文化、伊犁军民屯垦戍边文化与“伊犁九城”文化、伊犁中哈百年通商文化与“绢马贸易”文化、兵团屯垦戍边红色军垦文化等等。

(三)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旅游资源优势

伊犁河谷地区旅游资源类型多、品质高、数量大、景观美。区域内(含兵团)现有国家A 级以上旅游景区77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4处,国家森林公园5 个,国家湿地公园5 个,中国传统村落1 个;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县)2 个、全国、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示范点18处,自治区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县2个,生态旅游示范区5处;星级农(牧)家乐450户。

(四)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前期工作基础

1.前期开展了专题调研和科研活动。伊犁州相关部门和高校对清代伊犁将军屯垦戍边历史等方面进行了16 项课题研究。完成的重要课题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有: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清代伊犁将军府与伊犁将军研究(李敏.2004,25 万字)》《清代伊犁将军屯垦戍边方略研究(张燕.2015,30万字)》等。

2.已有相应厚重的前期学术成果基础一是出版的与新疆伊犁屯垦事业相关的著作11 部。其中主要代表作有:《新疆屯垦史(方英楷著·1989)》;《伊犁将军治疆方略借鉴研究(张燕,李敏,王友文著·2017)》;《新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研究(张振华著.2011)》等。二是发表的清代伊犁将军屯垦戍边和伊犁各族军民屯田相关论文456篇。其中主要代表作有:《伊犁将军在屯垦戍边中的贡献及其重大意义(王友文·2012)》《清代伊犁回屯(吴元丰.1993)》《清代伊犁户屯的几个问题(鲁靖康.2011)》《清代乾隆年间伊犁遣屯(吴元丰·1991)》《清代伊犁满营旗屯探讨(周学峰、孟 楠·2012)》《清代伊犁屯田的水利问题(王培华·2007)》等。三是发表的伊犁历史文化、红色军垦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相关论文55篇。其中主要代表作有:《加快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的思考与对策(王友文.2009)》《兵地融合创建伊犁红色旅游示范区的思路与对策研究(王友文.2011)》等。

三、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的主要方略

(一)弘扬优秀文化与文化润疆工程融合方略

1.弘扬优秀文化与文化润疆工程融合方略的内涵。弘扬优秀文化与文化润疆工程融合方略,是指在创建国家文化公园中,将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丰富内容与实施文化润疆工程互为动力和要素,实现文化繁荣和资政育人内涵式结合、双向融为一体的运作范式。

2.弘扬优秀文化与文化润疆工程融合方略的实施。要以习近平关于文物保护第一和“践行兵团精神”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创建国家文化公园区域内的文物古迹、古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遗产,对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民解放军进军伊犁和新疆兵团产生的红色文物、红色创业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红色文化景点等红色文化遗产,实施系统性保护传承和科学性文化旅游利用,把古代伊犁屯垦戍边文化与现代红色屯垦戍边文化联接起来,打造新疆弘扬屯垦戍边优秀传统文化润疆工程教育基地。

(二)文物保护优先与科学利用融合方略

1.文物保护优先与科学利用融合方略的内涵。文物保护优先与科学利用融合方略,是指在创建国家文化公园中,将文物保护优先原则与活化文物、科学合力利用互为动力和目标,取得保护和利用综合效益双向促进的一体化运作范式。

2.文物保护优先与科学利用融合方略的实施。一是对文化公园境内的清代伊犁将军府和“伊犁九城”文物古迹实行科学系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积极申报创建《清代伊犁将军府和“伊犁九城”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争取将“清代伊犁将军府和伊犁九城”整体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古代屯田历史形成的清代伊犁将军屯垦戍边指挥中心和古代亚欧(伊犁)草原城市群遗址,成为中国西部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高端平台。二是对文化公园境内的清代伊犁农田水利灌溉网等农业文化遗产实行科学系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有:将伊犁河南岸列入“中国重大文化遗产项目——察布查尔布哈”,按保护规划实施保护建设和文旅融合一体化的综合开发利用工程;还有将伊犁河北岸的清代“湟渠”水利灌溉系统,申报“中国重大文化遗产项目”,争取国家对“湟渠”古代重大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环保建设资金,惠及伊犁生态与民生。

(三)挖掘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方略

1.挖掘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方略的内涵。挖掘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方略,是指在创建国家文化公园中,将深入研究挖掘历史文化、创新开发文化产品与发展旅游产业、实施旅游兴疆战略互为动力和内容模式,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以取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运作范式。

2.挖掘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方略的实施。要结合伊犁河谷地区历史文化特征,坚持深入研究挖掘伊犁屯垦戍边历史文化、创新开发伊犁地域文化新产品,以全域旅游新理念、新功能和新模式,保护性建设“清代伊犁将军历史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大型旅游景区。对境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行科学系统的生态保护和文旅融合、红绿融合型开发建设。统筹推动伊犁河流域文化旅游经济带的开发和高质量发展,让伊犁河成为造福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河。

(四)兵地共建共享与“一带一路”融合方略

1.兵地共建共享与“一带一路”融合方略的内涵。兵地共建共享与“一带一路”融合方略,是指在创建国家文化公园中,坚持区域内兵地共建共享原则,以兵地融合集合体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实施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取得以实现整体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发展目标的运作范式。

2.兵地共建共享与“一带一路”融合方略的实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兵团第四师所属伊犁垦区各团场和伊犁州直各县市的农田水利、文物遗址、基础设施、旅游景区等各要素,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布局状况。因此,在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要坚持实行地方与兵团“设计共谋、投资共担、工程共建、园区共管、利益共享”的原则,构建兵地融合一体化的合力机制。把兵地创建伊犁屯垦国家文化公园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与中西亚、俄罗斯等国家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实现新疆核心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互鉴、民心相通、互利共赢良好局面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屯田伊犁河谷文化公园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关于汉代实施屯田制度的研究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念战友
乡村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伊犁河谷无融合生殖砧木青砧1号苹果良种大苗繁育技术
伊犁河谷不同时期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基于场所理论的城市文化公园建设的研究
亚楠在伊犁河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