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与开放,中国科技这十年
——专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

2023-01-06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本刊记者 周 琳

2022年10月12日,广东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设施

人类在探索未来的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科学来回答和解决;而科学在推动国际社会建立新型合作体制和多边机制上,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过去的十年,我国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间,全社会的研发经费保持高速增长,我国全球创新指数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12位。”“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主席白春礼院士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正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积极努力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与此同时,中国在深化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

十年磨一剑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2012年9月,时任中国科学院(CAS)院长的白春礼成功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长,也成为历史上首位担任该职务的中国科学家,并于2015年连任至2018年届满。六年间,他带领、推动和见证了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的一系列国际“拓展工程”和国际化发展战略,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持续拓展全球科技合作网络,展现了全球影响力;TWAS院士来源国的数量从91个国家发展到了104个国家。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但是,沿线各国在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自身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我意识到科技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是解决这一系列挑战的‘金钥匙’。我们可以发挥科技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为沿线国家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白春礼回忆说,2016年11月,“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他代表中国科学院联合俄罗斯科学院、巴基斯坦科学院、波兰科学院、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12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联合发布《北京宣言》,指出科技创新应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合作领域,倡议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致力于共同构建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

筹建这样一个大型的国际组织绝非易事。白春礼说,从发布《北京宣言》到最终成立ANSO,又经历了两年时间。“2018年11月4日,第一届ANSO大会顺利召开,标志着该组织正式成立。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刘鹤副总理出席大会,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白春礼说。

当选ANSO首届主席是一件让他倍感骄傲的事情。他表示,自己由衷地希望能带领ANSO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为促进民心相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健康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构建国际科技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2019年5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ANSO的成立作为多边合作平台的代表性成果,被纳入了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2013年9月13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前排右一)与到访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保罗.纳斯爵士签署联合声明,强调双方将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和支持两国的合作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粮食安全、能源转型等国际性议题。”白春礼说,2020年8月起,ANSO秘书处联系成员伙伴国的科学院开展新冠肺炎疫苗国际合作,重点推动中科院新冠病毒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在海外的III期临床试验。乌兹别克斯坦创新发展部部长伊布洛西姆·阿卜杜拉赫莫诺夫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乌方政府在2021年3月2日批准中方疫苗在当地使用,并评价该疫苗为世界上最安全、最有效的疫苗之一。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乌方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携手开创中乌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特别提到,“中国疫苗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抗疫主力军并实现联合生产,抗新冠药物获批在乌兹别克斯坦临床使用,有效守护了两国人民生命安全。”

截至目前,ANSO成员已由成立时的37家拓展到67家,覆盖了4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影响力越来越大;共发起、组织和实施25项重大国际联合科学计划,设立面向全球的境外伙伴基金项目,参与合作的机构遍布70多个国家。“我们已经成功搭建起国际防灾减灾科学联盟、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等19个国际专题网络,让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白春礼说。

科技“走出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南南合作。“2012年9月,我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科院启动了国际化推进战略,特别是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往来,推进国际合作和国际化水平达到了新高度。”白春礼指出,同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中国科技“走出去”可谓恰逢其时。

从领导和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双重身份出发,他分享了十年来取得的国际合作成果,并构建形成了集“项目、人才和平台”为一体的国际合作网络,极大提升了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

“一大批院士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研能力建设、南南和南北科技合作做出了卓越贡献,积极发挥了中国科学家在解决全球性议题上的引领作用。”他举例指出,中国科学院姚檀栋院士牵头发起的“第三极环境(TPE)研究计划”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共同支持的旗舰项目。

与此同时,白春礼主持中国科学院积极推动“国际人才计划”,使其成为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计划。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丹麦科学创新教育部和8所研究型高校联合成立了中丹学院;还启动了CAS-TWAS院长博士生奖学金计划,邀请发展中国家青年科研骨干赴华访学、培训和研讨,开展短期科技合作。ANSO设立的国际奖学金成功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博士和硕士留学生。

“2022年刚刚颁布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卡尔·巴里·夏普利斯教授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都是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赛林格教授还是TWAS的院士。”白春礼说,“早在2015年11月,我与时任奥地利科学院院长的塞林格教授就曾一起在维也纳举办了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6届院士大会,这是TWAS第一次在发达国家举办院士大会。2017年9月,我与塞林格通过中科院“墨子号”量子卫星进行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密钥保密通信视频通话,表达了进一步加强两国在量子领域深度合作的期待。”

此外,围绕发展中国家的重大民生需求,在亚、非、拉美地区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建设了10个海外科教基地,5个CAS-TWAS卓越中心。2014年APEC会议期间,智利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赫里亚表示,要将南美天文中心建设作为推动中智合作的重要举措。

2022年5月19日,安徽合肥,工作人员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工作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谈及当前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白春礼表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明确指出,在人类当今和未来的发展中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同年12月,由ANSO发起的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举行。习近平主席再次发来贺信,强调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大湾区科学论坛恰好为各国政要、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知名创新企业家、金融人士打造了一个共商共享全球科学发展与合作的高层次交流平台。”白春礼表示,论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130位中外知名院士出席会议,围绕疫情防控、医药研发、基础科学研究等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我们将大湾区科学论坛的永久会址选在广州南沙,就是考虑这里具备‘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独特优势。希望把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成为‘科技达沃斯’,对标其世界影响力。未来这里将聚集全球科学家、科学组织以及社会各界,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成果共享,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构建起全球开放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白春礼说,人类在探索未来的进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科学来回答和解决;而科学在推动国际社会建立新型合作体制和多边机制上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寄语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的长寿经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稿约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