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工作的社会责任探究

2023-01-05刘德国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新闻编辑融媒体

刘德国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编辑;社会文化

融媒体时代各个媒介领域“人机互联”,利用智能设备打通新旧媒体进行媒介融合,逐步走向智媒体,例如云数据、传感器、AI智能、VR技术等。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文化变迁

传统的新闻媒体受技术革新和媒介环境的影响,逐步自我改变和不断突破,其中新闻文化变化最为明显:相对于文字编辑视听语言成为优势、消费文化下受众本位的再次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词汇的新颖表达。

视听文化

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Martin Heidegger提出了“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根本上世界变成了图像”的观点,指出了图像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之后在1998年,中国研究者钟洁玲正式提出了“读图时代”的概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图片技术升级,21世纪始,中国媒介领域深入“读图时代”。新闻领域图文并茂,和文字一起加大了新闻传播的趣味性,推动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进自媒体领域的快速发展,传统电视和新闻网站的图文、视频传播跟不上受众碎片化接收信息的习惯,图文视听的信息呈现需做进一步升级。“短视频图文”是目前新闻领域的突破口,媒介融合、新闻编辑的改革创新才是新闻生存的关键。

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一环,包含了消费环境、消费物品以及消费行为等存在的文化意义,文化消费是高级的消费形式,是深层次的消费文化行为,新闻传播活动属于深层次的消费文化。新闻传播活动作为消费文化具有经济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功能。从经济功能来看,新闻传播具有强大的信息流通能力,尤其是在信息经济、注意力经济时代,信息具有巨大的变现潜力,企业、个人在掌握信息的提前下把握商机。另外,随着国民物质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消费成为国民消费的大趋势,同时也侧面助推了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生产质量。从社会文化功能来看,新闻传播能够最大程度地带动社会良好风气,在传播有效信息的同时,引导社会正能量。

“语言”文化

在这里的“语言文化”特指文学上的语言,包括文学风格、语句修辞以及词汇变换。新闻语言从属于社会语言,两者相互作用。新闻语言和时代紧密相连,是时代的记录者,因此新闻语言也具有时代性。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受众大多是网络受众群体,网络受众接触的文化环境更具网感,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大环境也催生出了更多的新词汇、新语句。因为新闻语言重在展现时代风貌,由此新闻编辑在应对这些时代变化中也呈现了新特点。第一,词语的网络化。新闻媒介除了本身记录属性以外,也在努力求新、求变,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受众审美。新颖的新闻词汇最终应用于编辑写作中,在尊重新闻原则的基础上赢得青年人的青睐。第二,词语表达的自由。融媒体环境下,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多样,为了适应不同媒介的传播形式,新闻编辑需要采取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除了文字表达以外,必要时添加表情包等内容增强趣味性。

新颖词汇的运用在当下的新闻编辑中逐渐普遍化,目的在于实现新闻内容的落地化、人性化与年轻化,改变年轻人对传统新闻的看法。新颖词汇的应用是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不改变原有词义进行“新瓶装旧酒”的替换,这要求新闻编辑在新旧词汇上有透彻的理解,最终完成更好的编辑工作,而非为了“新”而“新”。例如在央视短视频账号“主播说联播”4月7日的一期节目中,主持人海霞针对使用词语“实锤”,“实锤”通“石锤”,坚硬无比之意,意思就是用实实在在的证据来捶打他,也有证据确凿的意思。“实锤”网络用语的应用,简单明确地表明了强硬态度。

新闻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体现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新闻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塑造和变迁,是文化信息的媒介。另外由于新闻媒体自身的“把关人”“风向标”等角色责任,对社会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包括商业背景下文化的自我矫正、碎片化阅读习惯下优秀文化的坚守以及自媒体时代人文关怀的升温。

商业背景下文化方向的矫正

在自媒体时代,受众本位进一步提升,市场化竞争更加明显。新闻内容受影视、综艺等视听内容的流量刮分以外,还要面对短视频、图文等快节奏内容的影Ⅱ向,在商业诱惑下坚守新闻良知,进行文化矫正。第一,新闻编辑是文化信息的把关人。“从信息论来看,社会文化活动本质上就是信息传播活动,包含了信息源头、信息内容、传播渠道以及接收尾端等流程,是一个系统化、有规律的文化活动。”其中新闻编辑从属于中间阶段,负责内容把关和传播推送。新闻媒介以其特有的权威性赢得了受众的广泛信赖,商业化泛滥背景下对文化的把关是基本。对文化的把关主要是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的辨别,以及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借鉴。第二,新闻编辑是社会文化的风向标。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主流文化,以此形成所需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当前我国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编辑的主要职责就是政策的解读和价值观念的引导,通过编辑的主导能力构建显性的社会主流文化。第三,新闻编辑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引导者。新闻编辑的选择性把关作用,侧面强调了文化信息传播的选择性,辅助受众选择性接收,文化观念的引导。

碎片化阅读习惯下优秀文化的坚守

在海量化信息时代,碎片化信息传播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容量,图、文、视频、听觉元素等以更为多样化的形式自由组合,例如小红书中的图文、抖音短视频平台中的视听以及微博中的動图,逐步走向碎片化,加深受众碎片化阅读行为习惯。碎片化阅读行为习惯消解了文化信息的深度,但是碎片化传播绝非一无是处。娱乐化信息如此,文化传播是否也采用碎片化的方式,答案是肯定的,合理利用新型传播方式发扬优秀文化是新闻编辑的新时代使命。而这种碎片式的优秀文化传播方式,最终的目的在于对抗社会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努力把握优秀文化脉络。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中,经常普及中国常见错别字以及易错读音,例如在2022年4月30日发布的微博内容中,利用图文的形式发布了60个易读错的地名,这也是新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的首次发布,在普及文学常识的同时,还发扬了中国特有的汉字特色。其次是科学技术的解读。例如4月29日《人民日报》对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进行报道,强调了该卫星在国内自然资源、测绘、海洋、环保等行业,以及城市安全、数字农村等新兴市场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服务,和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明确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加快科技创新。

自媒体时代人文关怀的升温

人文關怀强调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在西方社会还强调对人权的尊重,满足个人需求和利益。新闻领域的人文关怀是在新闻采集、编辑、报道以及传播过程中对当事人以及受众的观照,不仅仅是态度上的包容,还包括对价值观的理解。新闻人文关怀对文化的关联在于新闻编辑对人精神文化需求的观照,推动人类社会“真善美”的传递,同时对人文关怀的追求也是新闻行业的内在追求。《媒介环境学》的作者林文刚指出,“媒介即是环境”“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尤其是在智媒体、融媒体时代,社会文化会产生重要的变革。智媒体环境下人文关怀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信息茧房影响下对信息把握的局限性;第二消费主义影响下价值判断的偏差;第三文化工业产品带来的思考能力的下降。由此,新闻编辑在稿件选择、标题制作、图片展示、版面设计和内容编写上注重人文关怀,强化对人性、人权的尊重。例如在2022年4月28日发布的“人人当好疫情防控‘责任人’”中,海霞讲述了北京一位感染者“教科书式”的疫情处置方式,并对其赞扬,另外号召全民积极防控,主动自觉,最后亲切地告知主人公目前的状态,让受众放心。真正做到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贴近性和人文性。

新闻编辑文化传播的升级路径探析

由于媒介环境的不断变换,新媒体、融媒体、智媒体技术不断更迭,媒介环境不仅仅融入了更多的年轻受众,也包括了年轻的自媒体创作者,从事短视频、图文等行业。尽管是新媒体平台,节奏快、体量小的媒介特点依然阻碍不了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另外在新闻传媒领域,社会文化和新闻编辑也存在紧密的关联,新闻编辑的文学修养和文化意识终究会对新闻成品质量和社会文化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必须改革自身,加深对新媒体环境的了解,从新闻文化内容、自身知识结构、新闻语言以及新闻美学角度出发,促进文化传播路径的升级。

精选文化内容,传播文化精品

在文化产品经营中,获取受众的关注度关键在于内容的呈现,主要有两种倾向:文化内涵的意义、表达方式的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播的效率。新闻传播同样如此,它以其独特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在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起到了重要的把关人和风向标的作用,对文化内容的把控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新闻编辑工作者要结合时代特色,有针对性地精选文化内容,结合不同的媒介平台和媒介受众,策划合适的文化内容呈现方式和逻辑形式。例如在微博、公众号平台,农历节日当天推出中国传统节日的推广和普及;在热播的优质古装剧档口,推出不同朝代的礼仪文化、服饰文化以及饮食文化,甚至还原主角原型,对正史进行历史普及等等。新闻编辑除了注重内容把控以外,还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切实把握社会热点,找准受众注意力切口,有逻辑、有针对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能力机制

新闻编辑本身就要求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以加强文笔能力。在文化传播领域,则更需要新闻编辑具备充分的文化涵养作为支撑,从而提高内容质量和编辑效率。因此,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要统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经典著作中汲取养分,借鉴古典文化中的词汇语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文化根基。例如在《人民日报》2022年1月26日01版新闻中,引用《荀子·修身》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强调踏实笃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其中这也是《荀子》这篇内容的主旨。这是新闻编辑文化厚度的展现,简练精辟,也展现了中华典籍特有的文化精髓,并对其深刻内涵进行了解读和实践。其次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在长久的文化熏陶中循序渐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品味文学作品,例如鲁迅文学、茅盾文学,或者是近现代经典文学作品,扩展横向范围和纵向深度,提升文化辨别力和实际的语句转化能力。最后提升整体的文字编排能力,有规律、有逻辑地对优质文化锦上添花,实现新闻文化传播的合理化。

了解受众需求,拓展视听语言

融媒体时代各类媒介技术层出不穷,这是为了满足新的受众需求,同时,其也在不断塑造新的受众惯习。在媒介更迭的时代,了解受众需求才是应对瞬息万变的全媒体时代的关键。新闻编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已有条件,运用大数据分析,分层次地了解不同圈层、个人的爱好租真正需求,为受众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化推送。例如疫情大环境下受众创伤的心理需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就业问题、学校教育问题等等。在社会文化传播中,要提前了解可行性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同风格的文化题材适用于不同的媒介平台。另外还要考虑到受众的差异性,新闻编辑要根据年龄、性别、群体进行传播方案研究,采取可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文化传播。例如高知群体和70后群体更依赖传统媒介、公众号等形式,80后、90后群体更青睐微博、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因此需要新闻编辑熟练掌握新媒体平台技术,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数字化编辑能力,真正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结合,确保文化内容读得懂、看得到。例如微信公众号继续遵循传统的新闻图文编辑原则,主打文化深度;微博平台针对年轻人碎片化阅读惯习,采用文字和动图、长图、短视频的结合方式,增强趣味性,提高受众接受程度,强化理解力;短视频平台以实时性、视听全面性、生动性为优势,拓宽文化传播的广度。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新闻编辑属于文化产业活动的重要一环,在文化传播活动中承担了文化信息传递弘扬者的角色。在当前的融媒体环境中,新闻领域可以划分为视听文化、消费文化以及“语言”文化三个种类。同时也因为新闻媒介的特殊性,文化传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是对社会文化总体风向的引导、对优秀文化的坚守以及消费文化时代特有的人文关怀和信息价值的体现,同时这也是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社会责任。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正以全新的姿态把握文化温度,重视文化传播,利用新闻信息实现文化传播的速度和质量。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新闻编辑融媒体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浅谈报纸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意识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六曜与日本文化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