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

2023-01-05林广燕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段红色阶段

林广燕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0)

思政课是党和国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设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渠道的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内涵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是大中小学思政课衔接的重要载体。有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基因分层次、分形式地融入到学生思政教育中可极大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运用的必然性

(一)能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我国红色文化

我国有着长期的奋斗史和革命史,在其中发生过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我党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更要积极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将其中英勇顽强、舍己为人的精神更好地流传下来。将红色基因融入到各学段的思政课教育中,提升学生整体认知,促进其以红色革命精神来严格要求自身,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更高要求[1]。

(二)提升思政教育成果

当下,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各类信息不断涌入到校园之中,这些消息良莠不齐,对于学生可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正确三观的培养。而加大思政教育力度,在其中融入我国红色文化,可提升思想教育成果,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更能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是红色文化最好的传承人,可提升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程度,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提升其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果。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财富,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大力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可坚定社会主义发展路线,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各级教育阶段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并将红色文化与其有机结合在一起,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其思想认知,有助于学生树立今后远大发展目标,坚定思想认知路线,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更注重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培养自身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3]。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对红色文化运用的新要求

(一)差异性

思政课程作为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为更好地提升教育成果,需结合每个教育阶段学生的不同身心发育特点和认知程度,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教育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处于开始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大思政教育力度可为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三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初中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思想趋于不成熟与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大学时期,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发展已经达到顶峰,开始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在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的背景下,需精准把握各阶段学生的定位,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政教育,教育时需重视其差异性,统筹全局,将各个学段之间的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4]。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的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需尊重各个学段之间的差异性,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育特点,积极开展因材施教,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相联系,使得其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促使自身不断提升对其认知程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创造由浅至深的红色文化情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需重视情感启蒙的重要作用,加大情感启蒙力度;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需重视起思想聚焦,凝聚其思想;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自我意识强烈,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在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程中,需重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5]。

(二)衔接性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受到多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从实际教学来看,由于思政课程贯穿教育阶段始终,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段不同,教师机制和教学内容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限制,各个学段之间沟通互动较少,导致思政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对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认知程度不足。在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时,各个教育阶段经常存在着反复利用同一类红色文化情况,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不同教育阶段的教材在编写上由不同的机构负责,导致教材在衔接上出现较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进行学习的重要参考,由于教材无法随意进行改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将红色文化合理融入其中。部分教材红色文化运用属于合理重复,可帮助叙述,更好地加深认知程度,而部分教材中红色内容重复过多,在内容架构上存在较大不合理之处,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思政教学成果的提升。针对于此,在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中,衔接性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出来[6]。

在衔接性的要求下,各个教育阶段在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时,需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其中,使其实现自然过渡和循序渐进,使得思政教育呈螺旋上升状态,促使思政教育形成合力。为更好地促进其衔接运用,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考虑各个教育阶段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育特点,结合教育的层次性,实施由浅入深的教育。在一体化的要求下,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中,可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性着手,来进行有效衔接。各个学段的思政教学内容中可以融入红色文化的内容进行比对,保证教学主线内容的一致性,尊重各个学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性,将红色文化合理融入其中。在衔接时,不仅包括各个学段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衔接,更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多向互动,来使得红色文化贯穿思政教育始终,拓宽思政教育的教育空间。学生的教育阶段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中,在选用教学方法时,不仅需针对初级阶段进行拓展,更要为今后开展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灵活调整教育方式,更要避免教学方式差异性较大而导致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学习效率不高情况。

三、红色文化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衔接运用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

为更好地实现一体化背景下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程的更好融合,作为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需不断提升自我,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在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以依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为主,缺乏针对于教材的拓展。而在一体化背景下,教师需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注重自身红色素养的提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思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7]。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打造专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认识,加强教师的思政政治理论水平。可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以党的各种理论武装自身,认真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在其中引入我国革命发展史,提升教师思政理论水平,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落实培养专业水平与道德素养极高的人才地教育方针,将红色基因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全面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对党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营造校园浓厚的思政氛围。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挖掘当地红色文化,更要将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寻求其中突破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来体现教学成果。在帮助学生回顾之前所讲内容时,也要引发学生对本阶段思政教育的拓展。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程度,可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共同提升思政教育成果[8]。

(二)增加各个学段之间沟通和互动

在传统教育阶段中,由于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有着较大区别,各个教育阶段之间独立性较强,纵向衔接较少,不利于教育之间形成合力。而思政教育由于自身学科特点,教学上需形成贯通式教育,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成果。这就要求各个阶段的思政教师培养自身衔接意识,各个学段的教师之间增加沟通和互动,掌握不同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便于在将红色文化引入教学时可针对于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思政教育递进式开展,更好地将家国情怀融入教育之中[9]。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需寻求红色文化之中的突破点,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大与其他学段之间思政教师的沟通和互动,共同开展教育研究,了解其他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教育的连贯性。基础教育阶段之间的教师可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将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其中,为学生今后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政教育教师,也可增加与基础教育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掌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之间学习到的相关红色文化内容,来更好地针对学生不足之处展开教学。以高中学生为例,高中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面临升学压力,需加大对学生的认知积累,可举办一系列红色文化经典阅读活动,来提升学生认知程度。而大学阶段的教师则可通过增加与高中教师的互动和沟通,了解学生在高中时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可增加实践类课程比重,在课后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了解当地历史发展进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追忆过去战争岁月,增强学生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激发爱国热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10]。

(三)充分研读教材,实现有效对接

教材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工具,由于教材改编涉及内容和环节较多,无法随意进行改编。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将其他课程和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其中,针对于部分教材中红色文化融入不合理情况,教师需对教材进行全面研读,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全面整合,探索相似内容之间的衔接教育,合理选用红色文化对知识点中不足或重复之处进行补充,保证教育的连贯性和递进性,避免重复教学或者遗漏教学。在教材编写时,需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实际情况来合理开展编写,小学阶段可增加基础教育内容,为今后开展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中学阶段的内容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学阶段的内容需对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展,避免知识的重复出现,促使各个学段之间的教育形成有机整体[11]。

在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时,可利用红色文化对内容进行补充和衔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利用红色文化中的具体事迹来提升学生认知,中学阶段的学生可利用经典文学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大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身心发育较为成熟,可探索理性和情感融合的路径,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在实现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兼顾其衔接性和过渡性。

(四)完善备课机制

为更好地推进一体化建设,需积极构建交流备课平台,完善备课机制,落实一体化备课,可利用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来开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选择备课主题,可根据各个学段之间均覆盖的内容来进行主题的确定,共同研讨来制定教学方案。可在每个学段选择一名主要备课教师,教师需先进行个人备课,掌握各个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利用集体备课来进行展现,在集体备课上,需分析教材内容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以及内容类似的章节,积极开展衔接教育,保证思政教育成果。通过一体化备课,教师可实现思政教学中传统重复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学段红色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红色是什么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红色在哪里?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追忆红色浪漫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