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的平台、数据与算法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023-01-05■文/沈

张江科技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手段劳动者数字化

■文/沈 灏

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人工智能高级工程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无论是企业的主观能动,还是政策的客观约束,目前,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使用还有很多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究其根本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以各种形式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智能终端获取生活与生产大数据并形成各类算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近期,针对智能算法与数据安全的话题引起了业界的关注,阿里云和滴滴事件对整个网络与数据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外卖平台压榨骑手等新闻对劳动者权益造成了冲击。这让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高速交互的今天,无论是网络平台、数据还是算法,这些关键核心资源都必须格外被重视。

人工智能平台与生态已逐渐成为各大头部科技企业的必争之地,无论是传统的硬件厂商还是互联网新贵,在未来拥有平台将拥有一切。在诸多场景里,通过平台收集大量数据并由此设计各类算法正成为人们的辅助工具,大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然而,平台过于强大将是一把双刃剑。以外卖行业为例,算法与劳动者紧密相关,它用纯理性的结果为劳动者订立考核标准。为实现劳动价值的最大化和高效化,当不断刷新最优解作为新的衡量标准使用时,最严算法便应运而生,外卖小哥为了适应这一最严算法不得不做出许多非常规的应对手段,引发不少交通安全问题。

作为企业管理者,不应该只着眼于提升劳动者的极限能力,而应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用于更重要的数据互联互通与流程优化过程中以获取真正的价值。以工业为例,未来工业的发展一定不是提升工人的极限能力,而是面向信息物理融合的全流程网络化制造要素,将智能生产线、物流系统、实时监控系统和智能生产指挥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充分利用和挖掘数据,实现从数字化设计到数字化工艺,再到数字化制造的全流程信息共享。通过设备状态和工艺过程监控,结合环工艺实时动态优化、柔性生产线数字化、多品种规格产品共线生产、全息虚实结合数字化等手段和能力,打造生产过程实时智能优化控制的智慧工厂。再以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医疗为例,人工智能一定不是替代医护人员,而是通过建立专病库、打造人工智能大数据训练平台等手段,进一步融合各类数据资源,为精准医学和智慧医学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性的手段,广泛服务于大众。

面对新兴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人工智能相关伦理与法制也必须快速跟进,要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应用的规范引导,以保护民众的普遍利益。例如,针对外卖行业,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提到,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国家这一指导意见的及时出台就是对新兴市场监管的有力手段,也是数字经济治理的重要一环。

猜你喜欢

手段劳动者数字化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在云端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