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科技与软科学并举,系统性强化上海人民城市“科技创新核”

2023-01-05钱学胜

张江科技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上海科技

■ 文/钱学胜

“十四五”期间,如何基于对科技创新的系统性认知和把握,立足上海城市特质和精神品格,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地位和先导性作用更加凸显。当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呈现出加速推进态势,正在从形成基本框架迈向功能全面升级。“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承接新的时代使命和新的战略任务继往开来的起点,如何基于对科技创新的系统性认知和把握,立足上海城市特质和精神品格,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持续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这一命题值得深入探讨。

现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已成为自上而下的普遍共识。但是,在人民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硬科技”也不容忽视,其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具有双向促进作用。软科学在全局统筹、微观管理、内涵探索方面对上海打造“科技创新核”的系统价值也值得重视。

硬科技发展面向城市经济主战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纵览全球科技创新推动的社会经济进步历程,不难发现其中既有来自跨时代“高精尖”技术的普及和转化,也有相当比例源于民用技术的自身创新突破。以20世纪掀起全球电子产业革命的日本为例,为其电子产业腾飞奠定基础并余荫至今的Flash闪存、NAND闪存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均来自对民用需求的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即使在硬科技领域,民用需求也有着可期的发展潜力和战略价值。

就我国而言,巨大的内需市场是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这既是我国社会经济腾飞的关键依托,也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优势。仅就信息技术领域为例,我国作为全球数字技术公认的后发国家,在经历极短的快速发展后,现已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技术领域后来居上,形成了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双极”格局。在互联网及软件服务领域更是如此,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企业承载了全球最多的用户,构建了全球最丰富的数字生态。我国政府更是建成了全球范围内功能最为强大、服务人群最多的数字政府体系。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数字抗疫取得了令各国政府“眼红”又“脸红”的巨大成就。上述这些强劲“技术力”的炼成,离不开基础科研领域的锐意进取,更离不开需求侧对技术的不断锤炼。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联原有不亚于美国的信息研发投入、信息人才梯队和信息技术储备,然而脱离产业土壤,致使大量科学创造只能成为停留在实验室中的“绝响”。

在上海,这里不仅有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断向往所造就的科技创新“广阔天地”,还有政府主动作为给予的众多场景与制度供给。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正积极打通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发展的桥梁,采用“逆信息化”方法自下而上、以终为始地将民生需求转化为增长潜力,把优化服务转化为竞争优势,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以在上海举办的4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例,在4届大会中呈现的“创新者恒、落地者远、破局者生、自主者强”的发展特征,既反映了市场主体对技术创新与实践落地的不懈追求,也映衬出上海在应用场景、制度供给方面对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托举与提升。

综上,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着力发展硬科技,追求硬科技突破以更好响应市场需要、收获更多效益而对科技创新投入更大资源,三者构成的正向循环,将推动城市竞争力、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不断稳健提升。由此可见,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核”不仅限于打造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的“一枝独秀”,还能囊括更广大经济主战场中的“万树成林”。经济主战场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的百花齐放,能使科创成果更早为人民所享,这也是上海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所体现的行动遵循。

“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着力发展硬科技,追求硬科技突破以更好响应市场需要、收获更好效益而对科技创新投入更大资源,三者构成的正向循环,将推动城市竞争力、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不断稳健提升。

硬科技发展应对城市治理新挑战

高水平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高水平城市治理,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具体行动。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超大型城市,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城市建设、发展、运行各方面情形交织、错综复杂,综合治理难度举世公认。以抗疫“大考”为例,在疾控经典理论中,人口基数大、商贸往来频繁、社会形态多元都是疫情快速传播和扩散的重要诱因。据此,2020年1月英国学者发表论文预测,到当年2月上海即将产生超过80万例的病例,进而超越武汉成为全球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事实上,上海经受住了这次“大考”。上海抗疫答卷背后的成功秘诀,既来自医护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不舍昼夜的不懈奋斗,也离不开数字治理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抗疫中的关键作用。笔者参与的基于联邦学习的上海跨区域联防联控平台便是其中一例。作为全国首个跨多省级区域的数字化联防联控平台,以上海疾控中心前期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领域项目“重大突发性传染疾病的联防联控技术的开发及示范应用”为支点,基于数字技术创新解决了跨区域不可共享类涉疫数据的综合研判难题,成为上海防疫“料敌机先”“精准溯源”背后的关键支撑。

以大数据、智能算法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不仅能助力城市更好地应对所遭遇的各类治理挑战,还能够帮助发现萌芽之时的公共风险和隐患。疫情期间,笔者团队基于上海本土企业波克科技的在线用户交互数据,抓准封闭式管理期间公众“屏幕”时间大幅延长的契机,基于社会智能计算实现了疫情暴发期全国不同区域的大规模群体心理的风险筛查和预警,并且基于科学实证研发上线了抗疫科普小游戏及心理干预交互包,取得了极佳的社会反响和实证效用,展现了数字时代创新技术在城市治理领域的极大可能。

新环境、新挑战带来了有别以往的新要求。城市治理的新要求为硬科技发展和应用提供了一个可供作为的方向和一块可供发挥的土壤。人民城市是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也是人人能够起而行之有所作为的城市,自人民城市中孕育而生的高质量“科技创新核”也应能凝聚更多科技创新,更好服务城市美好未来。

软科学对科技创新的系统价值

软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发展形成的一组新兴学科群,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面向决策提供系统支撑为目标。过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都离不开软科学提供的科学系统的智力支持。面对“十四五”期间国家赋予上海“科技创新核”的更高任务要求,以及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综合挑战,持续深化、充分发挥软科学对于科技创新的系统价值,有着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和现实价值。

●深入科技创新的系统筹划

相较于硬科技创造的实力优势,软科学贡献的是模式优势,两者各有所长,不可偏废。仅有软科学而实力不“硬”,软科学自是无本之木;而仅有“硬”实力但模式欠妥,则必然导致事倍功半,甚至无的放矢、南辕北辙。以前一时期各地大举投入的智慧城市为例,由于一味以技术为主导,缺乏有效方法的指引,最终造成全国大量与建设初衷背道而驰的失败案例。

就上海而言,在各项重大决策和重大工程中,软科学始终承担了其应有的决策支撑作用。然而,就效果而论,相较于日本在20世纪基于系统论证形成的“官产学”模式为日本半导体技术腾飞奠定基础的巨大效用,现在我们的软科学价值仍然有待进一步发掘。特别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科技竞合格局中,其作用更应被充分重视。

同时,这也促使经济社会领域的研究者担负起时代责任,弘扬科学精神,不计个人短期利益得失,积极以中国管理研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己任,将研究对象从一隅“盆景”转向更为宏大的时代“风景”。

●强化科技创新的管理支撑

科技创新是一项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综合过程。尤其当下,科技研发与商业实践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连,催生了以商汤、寒武纪为代表的一批由科学家创立的明星企业,同时诞生了大量创生于企业实验室的先进成果。然而,科技研发与企业经营管理在决策导向、知识储备、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极大差异,成为阻碍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的重大隐患。

上海作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高地和人才高地,集聚了一大批兼具才能和魄力的科技工作者。同时,在上海的优质科技创新项目也更有机会获得政策、土地、场地、资金的全方位的支持。两相叠加下,在科技创新的微观实践中强化管理科学的支撑作用,助力高效打通从技术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流程,理应成为使城市科技优势“正确地”转为科创胜势的必然路径,也应成为上海“科技创新核”中的重要组成。

●注重科技创新的内涵探究

现代技术对人类社会全方面、深层次的渗透,引发了全球范围对人与技术关系的大反思和大讨论。现今,科技与人文愈加高度相关,这与上海建设人民城市所遵循的人本价值不谋而合。这要求先进科技创新不仅立足于科技本身,还需要获得足够的社会许可与社会信任。

此外,当前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领域的国际竞合格局,其表现已不仅限于显性的科技硬实力的比拼,还在于规则、伦理、治理等领域价值观和话语权的争夺。多维度、深层次的国际科技竞争,特别突显了软科学对于重大科技创新进行内涵探究、价值辨析的重大战略意义,应予以充分关注和重视。

猜你喜欢

上海科技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上海之巅
笔中“黑科技”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