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团结叙事
——运用大统战观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

2023-01-04林华山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团结局面决议

林华山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400064)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使自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团结统一,推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向前发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同样具有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的重大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坚持统一战线”作为十条历史经验之九写入文件,但其政策、精神、理念、制度、实践等体现于整个文件中。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36000余字篇幅中,共计出现“团结”一词30多次。从团结视角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增进团结的盛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一份促进团结的指南,它们均贯彻着大统战观。这是一种对大统战观的娴熟运用,着眼于建立团结、巩固团结、增进团结,以大团结大联合推动取得重大成就、凝练宝贵经验、迈向伟大复兴。大统战观既指工作格局上的“统战工作大家一起做”,也指党领导事业发展一贯坚持的大团结大联合取向[2]。运用大统战观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是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大团结局面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的一种方法。

目前,理论界对“团结”的研究主要聚焦民族团结方面[3],而对中国共产党团结思想与实践的整体分析较少。有的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思想涉及民族团结、党内团结、党群团结、党际团结友好和国际团结等方面,既彰显马克思主义团结的理论特质,也彰显制度化团结的实践特质[4]。笔者也曾分析统一战线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5]。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大统战观学习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大团结局面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一、团结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序言”阐明团结核心。百年来,大团结局面不断得到巩固深化,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序言”对党是什么、党要干什么、党做了什么、党为什么要开展经验总结等问题,进行了扼要概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开篇即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6]从团结视角看,中国共产党是团结人民为幸福生活而奋斗、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东方大国崛起而奋斗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经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奋斗”和“敢于团结、敢于胜利”的巨大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锚定中国同心圆政治格局的圆心。领导建立在被领导者存在的基础上,而团结是领导的前提,无团结就无以领导[7]。中国共产党正是善于把人民组织起来并使他们成为团结一体的历史主体,而使自身成为团结人民的核心政治力量。在大团结与核心政治力量确立的辩证关系上,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形成大团结局面;没有大团结局面,也就不能确立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政治力量及其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确立了大团结的目标方向和任务框架。一方面,这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伦理。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另一方面,这是结束近代中国一盘散沙局面、建设团结的现代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促进大团结局面中践行初心使命、追求实现三大历史任务。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9]。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形成和巩固发展大团结局面的核心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团结核心,是追求“一个主题”的领导力量。而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和巩固发展的大团结局面,是取得“四个伟大成就”的重要条件,是生成“五个历史意义”的内在纽带,是贯穿“十条历史经验”的价值内核,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愿景。

二、团结效能:“四个伟大成就”的生动写照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部分,对“四个时期”伟大成就的总结体现团结效能。中国共产党顺应团结之时代所需而生,以团结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以团结各界爱国力量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团结汇聚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建立新中国

从时代背景看,中国共产党应团结之需而生。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处于危亡时刻。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救国方案均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些挫败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在于未能实现政治共同体的团结、大一统格局的再造,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能够形成大团结局面的核心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团结各方力量建设现代国家的重任。对此,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6]

从具体实践看,中国共产党以团结推动革命事业发展。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部分,继续叙述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党的奋斗历程。这一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革命力量的凝聚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6]。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团结建设新中国

从时代背景看,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新型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型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国家形式实现政治共同体的再造,建立和维护大团结局面。大团结促成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这样总结:“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6]

从具体实践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注重团结。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言,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重申国家性质和“协商建国”方式,“党领导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国家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6]。就新型国家制度配置而言,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肯定国家制度建设及其团结效能,“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党领导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各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和巩固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广泛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操作而言,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成就。这些操作是中国共产党以团结的国家底色、制度配置和治理实践,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团结探索改革路

从时代背景看,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离不开高度团结。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6]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是实现新团结的重大决策。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指出:“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解决了过去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必将使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斗志,增强信心,加强团结。”[10]

从具体实践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改革路注重团结。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在政治上,“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制定新宪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6]。在经济上,“我国改革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6]。在“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上,中央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我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得到深入实践。改革开放成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大团结局面创造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团结实现中国梦

从时代背景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需要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从党的百年历史看,新时代是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其历史方位决定了团结“强起来”的重要任务。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认为,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6]。特别是,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维护大团结局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具体实践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把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归纳为“十个明确”,把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归纳为“十三个坚持”,全景展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团结奋进的新成就。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显著,为大团结局面的稳固夯实了根本条件。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基础更加牢固,党与人民团结一体的局面更加稳固。在经济建设上,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继续巩固增强,为大团结局面的稳固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得以开创,为大团结局面的稳固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在政治建设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大团结局面的法治保障更加充分。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巩固大团结局面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社会建设上,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大团结局面具有更加和谐的社会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大团结的生态环境基础更加可持续。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维护大团结的震慑力量更加强大。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维护大团结的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更加成熟。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坚决反对“台独”,大团结局面得到深化。在外交工作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大团结局面的国际环境继续优化。

三、团结价值:“五个历史意义”的生成逻辑

党的百年奋斗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历史意义,存在内在贯通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的说明指出:“这五条概括,既立足中华大地,又放眼人类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1]“五个历史意义”体现团结价值。

团结成为“五个历史意义”的生成逻辑。其一,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是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当家作主的结果。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是在伟大团结的实践中迸发出来,并以高度团结改变自身命运、彰显历史主体地位的。其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的开辟,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伟大团结的矢志追求。高度团结改变中国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命运。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描述道:“中国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6]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发挥团结功用,展现出巨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促进大团结局面中熠熠生辉。其四,世界历史进程因中国内部共同体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机互动而展现团结前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既展现内部团结意义,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探索出实现世界团结的新方案。其五,中国共产党因能以大团结推动事业发展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中国共产党作为“两个先锋队”,其作为核心领导力量作用因能团结各方奋斗而展现。对此,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成立时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今天已成为拥有九千五百多万名党员、领导着十四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6]

四、团结纽带:“十条历史经验”的内在关联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部分,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十条历史经验”作为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同样贯穿着大团结逻辑,维系着团结纽带。

其一,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形成和维系团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确立核心领导力量能够形成大团结,也依赖于大团结。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此指出:“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6]

其二,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实现党与人民的团结一体。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事关人心向背,事关政权存亡。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就永远不会得逞。”[6]

其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提供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团结奋进需要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6]

其四,坚持独立自主,才能维护团结的内部基石。党掌握领导权和主动权,才能对内实现牢固的团结,对外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实现事业的团结与发展,基础力量在内部,要求实行符合本国国情和利益的内外政策。为此,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6]

其五,坚持中国道路,才能为保持团结提供制度保障。党在百年奋斗进程中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康庄大道。正确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大团结局面的制度保障。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能保持团结,而改旗易帜的邪路同样会葬送团结。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6]

其六,坚持胸怀天下,才能拓展团结格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有世界胸怀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注重把国家内部的团结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团结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协同互动,亦即以内部团结为世界团结作出贡献,以外部团结为内部团结优化环境。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只要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6]

其七,坚持开拓创新,离不开广泛团结营造的有利环境。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包括善于凝聚共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凝聚共识,就是要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这就更需要下功夫去凝聚共识。凝聚共识很重要,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11]坚持开拓创新,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能够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促进新的团结,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其八,坚持敢于斗争,才能以斗争求团结。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斗争与团结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只有广泛团结,才能取得斗争的优势;只有敢于斗争,才能维护团结。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维护大团结局面的重要要求。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只要我们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6]

其九,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中从小变大、由弱变强,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通过建立和运用统一战线,获得最广泛力量支持。中国共产党重视运用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来克敌制胜、执政兴国,是领导形成大团结局面的制度化、专门化渠道。对此,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要求:“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6]

其十,坚持自我革命,才能永葆团结圆心的肌体健康。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必须勇于自我革命,成为有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号召力的领导核心。对此,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只要我们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6]

五、团结愿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号召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部分展现“团结愿景”。该部分“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1]。这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伟大宣言,是在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号召。这个伟大号召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即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正如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所评价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6]这个伟大号召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这就是我国业已形成并在新时代更加巩固的大团结局面。正如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6]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统一战线促进大团结大联合,不断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大团结局面不仅是一种突出的中国政治社会现象,更是一种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现代国家的底色。大统战观蕴含于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与世界关系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两个先锋队”注重团结人民、整合社会,以此确立核心领导地位并发挥权威辐射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团结人民为整体,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这种现代国家富含统一战线的底色。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确立多元一体格局,虽在近代以来遭受内忧外患的冲击,但经过中国共产党促进大团结而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伴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国族地位更加稳固,成为有国家基础保障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取向,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坚持“两个结合”形成的团结品格。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领导形成大团结局面,同时在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彻底体现大团结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坚持大统战,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现代国家—中华民族—中国与世界”立体结构中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

猜你喜欢

大团结局面决议
“民族大团结 建设示范区 喜迎二十大”主题演讲比赛决赛在昆举行
打好同心牌 共筑“根魂梦” 开创港澳侨和海外统战工作新局面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三读决议
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海外姐妹大团结(外三首)——福建省海外妇女联谊会20周年赋
一步一脚印 开创新局面
要“三角红布”,还是要“大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