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研究揭秘“从鱼到人”的关键环节

2023-01-03陆成宽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2年12期
关键词:朱敏古人类祖先

陆成宽

一直以来,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都是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更是关系到人类从何而来,因此广受关注。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自然》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同期发表四篇论文,集中报道了他们对有颌类的起源与最早期辐射分化的最新研究进展。

论文刊出不久,“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这一话题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首,“从鱼到人”的演化史引发舆论热议。不少网友惊呼:人类的祖先不是猴子吗?怎么变成鱼了?难道教科书又要改了?

人类的祖先到底是猿还是鱼?我们该如何理解“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

“我们一般认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这种认识是有偏颇的,在人类演化历程中的不同阶段,其实我们有很多个祖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幼安说,“具体来说,猿和鱼都是我们的祖先。相对于猿来说,鱼类是我们更早的祖先,也是包括猿在内所有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对此,朱敏解释道,“从鱼到人”的演化并不是从鱼直接变成人,而是一个长达5亿多年的演化史。演化史中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化事件,其中,颌的起源与有颌类的崛起称得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

志留紀是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阶段。在志留纪的两千万年中发生了奥陶纪末大灭绝之后的复苏、维管植物登陆、大气含氧量上升等对生命史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

但是,志留纪的鱼类化石长期以来一直非常稀少。全球发现的志留纪鱼类主要是无颌的“甲胄鱼类”,有颌类在这个时代难觅踪影。之前从来没有找到过志留纪早期完整的有颌脊椎动物化石,甚至没有找到过哪怕是部分关联的骨骼。化石实证的缺失使得学界长期以来只能通过间接证据和微体化石来推测、猜想有颌类的起源与早期演化过程。由于缺失蕴含丰富形态和解剖学信息的大化石,有颌类的起源和最早期演化一直笼罩在迷雾之中。

为寻找相关的化石证据,朱敏团队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在全国进行走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华南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

在朱敏看来,这些新发现在古生物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了志留纪鱼群特别是有颌类的面貌,并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在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华南地区欣欣向荣;到了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

(选自2022年10月25日《科技日报》,本刊有删改)

猜你喜欢

朱敏古人类祖先
泣血拯救秘密囚徒:千回百转慈母胸怀
细胞里的古人类
幼儿园游戏课程审议的实践与思考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龙人——新发现的中更新世古人类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
Runge-Kutta Multi-resolution Time-Domain Method for Modeling 3DDielectric Curved Obj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