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平台课程改革研究

2023-01-03杨宏涛

湖南包装 2022年4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学科环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文科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赋予了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关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界和业界已经做了大量研究,然而对于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学科平台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学科平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切入,在站位、定位、错位的原则下,探讨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平台课程改革的全新路径,并对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考。

1 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

环境设计专业的设立始于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设立的院系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所增至800余所[1]。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地区高校设立环境设计专业有近80余所,为这些省、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西南地区高校因为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外部环境和生源质量、师资力量、教育资金等内部因素影响,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1.1 在生源情况和专业认知上

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知较少,甚至缺乏专业自信,在现代审美经验和现代设计视野方面需要得到加强,在民族文化的挖掘研究与设计应用方面需要得到引导。环境设计专业专业分类属于艺术学,虽经多次更名,但其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等3个专业方向仍是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并且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范式和设计实践方法。学者莫兰也曾指出:“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立的边界、有学科自建的专业术语、独特的方法以及理论,因此他们都是相对独立的群落。[2]”不过在一些研究上,建筑学认为室内设计是其学科分支之一[3],导致因个别课程上的相同而认为是专业上的相同,让大家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知更加模糊。

1.2 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

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借鉴发达省(区)及国外的模式,没有结合实际高效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也没有厘清技能型、应用型、研究型人才的层次关系,导致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西南地区高校,应该设置符合本民族特色的课程,不能照搬照抄其他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4]。然而,在教学和课程设置中缺乏民族文化意识培养这条教学主线[5],民族文化传承和地方社会服务的使命感不够。另外,对学科平台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很多学科平台课程的定位也不清晰,出现课程设置过于专业而学科性不强的技能化、课程模块衔接错位而逻辑性不强的孤岛化等问题,甚至有些课程设置是为老师开课而出现随意化等问题。

1.3 在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上

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过于依赖全国性教材,缺乏对设计艺术性、民族性的深度探讨[6],缺少价值观的引导、过于注重技术性的内容[7],有些教学内容呆板,对学生学科视野、系统思维、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的培养不够,导致教学内容脱离专业实际而对专业课程学习的铺垫作用不大,同时也脱离地域实际而对地区发展的需求毫无价值。还有,督导和教务部门在对课程建设的评估与推选标准过于量化,忽视了设计学学科平台课程的开放性和宽泛性。任课教师对学生学科平台课程学习成果的考核随意性较大,考核内容还是传统的作业意识和专业意识,缺乏一定的市场意识和学科意识,导致学生对学科平台课程缺乏敬畏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不够。

2 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平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学科平台课程是学分制在改革的过程中近年提出的课程模块内容之一,课程模块一般分为通识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科平台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等模块。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平台课程是原来专业基础课程的拓展,介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涉及到美术学、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在人文艺术领域的内容,是艺术学科门类下设的所有专业都可以学习的课程,主要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厚植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品位、创新思维、思辨表达、团队管理、民族文化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也是解决上述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2.1 基于西南地区的新发展

2020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深入推进,西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是西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人才是西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保障,西南地区的新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设计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改善了人们得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崭新的生活方式[8]。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满足人们对“住”的美好生活向往和对“吃”的美好生活追求的专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西南地区狠抓文化旅游发展的导向,对“住”和“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不再是仅仅满足“住的地方”和“吃的地方”等生理需求,更多是讲究“住出心境”和“吃出格调”等精神体验。这对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对相应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基于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2018年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融合面会更宽,学科间的壁垒会更模糊,学科性将会更强,传统的单一实践性专门人才需要向综合应用性人才转变,这就更加需要发挥好学科平台课程的作用。另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在环境建造和干涉领域的缺席,当代中国的新建造的环境中充斥着大量的伪艺术作品[9],环境设计专业是兼具艺术和技术的设计学科专业,具有在形式美感和创造能力上的优势,开放性地接纳工程方面的技术,可以在西南地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扭转建造中的伪艺术乱象,发挥在建设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有设计温度的、有审美品位的人类生活生存空间环境方面的关键性作用。这对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明确了新的方向,通过加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来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将是未来的趋势。

2.3 基于课程体系的新内容

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偏向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人才的时代背景下,学科平台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学科平台课程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对学科平台课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什么性质或层次教育的课程结构,都是在根本的教育目标指导下,要解决培养目标的问题[10]。当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定位和新的方向后,下一步就是构建支撑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学科平台课程作为课程体系里具有支撑性和铺垫性的课程群,具有上承通识课程、下启专业课程的身份定位,其课程的开设、学分的占比、讲授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评价的标准、考核的方法等都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达成度,也影响着学生知识学习的宽度和深度。所以,对于课程平台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也就有了新的内容。

3 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平台课程改革的原则

3.1 站位原则

我们经常说的“包豪斯”,除开3位校长外,都是艺术家,对这些国际一流的大师而言,始终是艺术支配技术[11]。环境设计专业一直以来都属于艺术学,第一批建立环境艺术学科的院(校)系也都是在美术学院或艺术学院,在各种官方评估和行业影响力上,排名靠前的也都是在艺术、美术或设计类院(校)系,大量的实证数据证明,艺术性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本源,立足于艺术才是其专业发展的内核原动力。

3.2 定位原则

作为西南地区高校里的环境设计专业,应该立足于地方性、应用型的类型定位,明确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扎根西南大地,主动对接需求,科学设置学科平台课程体系。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平台课程的定位是要在学科中聚焦专业,宽学科口径、厚专业基础,发挥好支撑性和铺垫性作用。

3.3 错位原则

在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计学类里既有“规矩”又有“空间”,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留有足够拓展空间。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虽然有自己的弱项,但是不要盲目地借鉴发达省(区)及国外的模式,可以挖掘并发挥好自身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可以差异化发展,在学科平台课程的设置、教学、评价上可以错位建设。

4 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平台课程改革的策略思考

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与地方民族特色融合紧密的专业之一。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其不长的发展历史中得益于时代的发展需求,面对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根据其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以下4点策略思考。

4.1 坚守艺术性的专业本源

设计是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产业转型的主要途经和引擎,是在创造中解决人类生存生活的问题并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西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全面性的推动优势和现实性的空间需求。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艺术学科门类艺术设计类专业,相对于建筑学、工业设计、风景园林等工程设计类专业,创意能力和审美品位是其专业竞争力所在;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叉融合性较强的专业,其“融广域、筑精微、兼虚实”是其专业生命力所在[2];郑曙旸、奚小彭等前辈说过:“环境设计专业是要立足于微观的环境,而不是包打天下。[9]”微观环境的空间设计是其专业专注力所在,立足于艺术才能更好地发展是其内核原动力所在。专业竞争力、专业生命力、专业专注力和内核原动力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专业的本源是艺术性,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平台课程更应该立足于艺术,在坚守艺术性的专业本源中改革,在开放性地吸收工程方面的技术,与设计学科下设的其他专业课程协同,开设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应用性、人文性的课程,服务好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工作,推动环境设计专业及设计学科的建设,服务西南地区的发展。例如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一直坚持的“校地合作”民族文化创意系列主题设计活动,就是基于学科性课程形成的共知共识,整合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公共艺术专业进行服务地方发展的设计实践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文化效益。

4.2 挖掘西南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

西南地区高校地处少数民族聚集的省、自治区,这里的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巴蜀文化圈、滇黔文化圈等各具风格的西南文化,还有长江三峡、九寨沟、肇兴侗寨、丽江古城、布达拉宫等绚烂多姿的旅游资源。这些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从宏观上来说是环境设计产业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微观上来说是环境设计专业“市场、概念、表现”体系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环境设计专业可以用好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挖掘团结担当的民族精神、勤劳自强的时代精神、淳朴善良的道德修养等课程思政育人元素,依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和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民情风俗等旅游资源,根据学校定位、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相关学科平台课程,注入新对象、新范式、新理念、新思想,构建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课程群,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民族生活和关注地方发展,努力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贵州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错位原则下,挖掘资源优势,开设了“民族文化与设计美学”“市场调研与设计心理学”等学科平台课程,基于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上获得省级以上立项10余项,在学科竞赛上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同时,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开拓了设计眼界,也向大家展现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坚定了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了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3 明确开拓学科视野与厚植专业基础的课程定位

能力决定知识学习的深度,素质决定知识学习的宽度。设计学是艺术性、审美性、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应用型学科,在万物智能互联的驱动下,单一专业的教育已经很难适应现代设计教育和市场需求,学科综合的教育将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就像环境设计专业里的商业空间设计不能没有视觉传达专业里的VI设计。所以,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可以根据地方性、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通识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等层层递进的课程模块,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互联互通的模式,强调学生要有艺术家的审美、科学家的缜密、慈善家的良知、企业家的思维。在学科平台课程设置上,强调通识与专业的互补性、理论与实践的互通性、地方特色与通用共识的互融性,明确这是开拓学生的学科视野、厚植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品位、创新思维、思辨表达、团队管理、民族文化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课程群,强化其作用与改革力度,充分考虑其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横向纵向的逻辑关系、与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角色关系等多元关系。

4.4 转变“学”与“教”的教育理念

设计教育培养除了如艺匠般的审美与技巧,还培养一种世界观的思考方法[12]。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道更重要[13]。在互联网时代,学习的平台变得更高效,方式变得更灵活,渠道变得更便捷,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认知范式和交际行为都发生了变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坚持“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业导向、突出持续改进”三大基本原则,设计学类专业的修学学分减少,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比例。鉴于学科平台课程的开放性和宽泛性,在教学和考核上,推动由“学会知道”向“学会思考”转变、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讲究学科领域与专业内容衔接、民族文化与社会责任融合、课堂讲授与课外作业并进、线上自学与线下探讨渗透、任务驱动与项目实践协同,构建老师与学生学习共同体,根据学生的起始水平、学习通病、成长环境等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让师生更融洽地进行对话。探索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双创项目为引擎、社会服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范式,采用形成性评价,采取师生共评、行业参评等多种方式,多形式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多个学科视角和专业维度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探讨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一个重复性纹样,不仅让学生知道重复是什么、重复的图案怎么画,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重复图案与本民族的关系,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为什么要这样用、这样用会不会影响人类生活等多种可能性,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逻辑上得到创新。还有像美学类的学科平台课程,让学生将少数民族文化放在设计美学的角度去挖掘和应用,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少数民族文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5 结语

西南地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改革与创新要从我国经济实力、社会基础、文化背景等国情出发,始终弘扬大学精神,坚守艺术性的专业本源,以学科平台课程改革为抓手,依托西南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凝练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创新培养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上进行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掌握学科话语权和树立专业自信,为西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专业人才,为国家输送更多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学科环境
基于MCI指数的西南地区近60年夏季干旱特征
中国西南地区百年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
【学科新书导览】
西南地区干湿演变特征及其对ENSO事件的响应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论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特征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