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级层面城市更新规划的编制探索
——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2023-01-02程之浩

四川建筑 2022年6期
关键词:成华区城市更新公园

李 波, 程之浩, 高 菲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95)

城市更新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折射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的变化[1]。巴黎、伦敦等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尽管多次经历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依然实现了传统城市风貌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大致4次城市更新浪潮,传统的城市更新存在更新思维局限、更新模式单一、价值取向单一和制度供给不足等问题[3]。特别是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城市发展的重心和语境开始转变,从增量规划时代迈向了存量规划时代,涌现了诸如“城市双修”“城市体检”“微更新”等时代名词,这也侧面印证了现阶段城市更新已经走向了由量向质转变的过程,将会成为一项长期性、全景式的工作[4]。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更新工作都采用“全市层面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更新单元规划”两级管理。“全市层面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主要从宏观层面明确更新对象、提出更新模式、划定更新单元划定和构建更新体系,作为全市有机更新纲领性文件统揽全局。由于各区实情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有效体现各区的发展意志,不利于城区特色和形象品牌的综合呈现。“更新单元规划”则是针对划定的更新单元进行详细设计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由于缺乏中观城区层面更新方案的统筹协调,对更新单元本身应承担的角色和职能界定就很难做到准确和清晰。城市更新本身也是一项社会过程属性显著的公共管理行为[5],单纯在更新单元层面就项目论项目,容易出现资本趋利和微观规划的视野局限性等问题[6]。在“强区扩权”(1)深圳率先在全国简政放权趋势下开展的创新探索,旨在扩大区级政府协同实施的职权,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效率,上海,厦门等城市也开展了相应探索。的总体趋势下,如何结合各城区城市更新面临的实际情况,以确保更新方式和制度设计更加精准有效,实现城市更新多维价值的综合承载和有限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是当前城区层面城市更新关注的核心问题。

1 区级层面城市更新规划的价值认知

1.1 具备承上启下的传导价值

市级层面的更新规划强调“条块结合”的管控引导,对生态、产业、交通、配套等子系统给予更新方法的指引,并通过下层次的更新单元规划予以体现。受制于市级层面宏观视角的研究深度不足和单元层面微观视角的全局认知局限,很难做到更新对象价值判定的精准和聚焦。区级层面的城市更新规划立足各区面临的实际情况,可充分考虑“自下而上”的发展诉求和“自上而下”的控制要求,可有效避免中观层面城市更新规划缺位的困境,作为承接上层次全市宏观统筹目标调控,并指导下一步开展更新单元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

1.2 契合发展意志的统筹价值

由于各区的发展阶段和资源投放重点不同,对宏观背景下新机遇的转化落地途径存在显著差异。在城区层面开展城市有机更新规划,有助于契合各区发展战略的时效性,将战略意图与城市有机更新深度融合,抓住最有利的时机实现城区功能和形象的提升。同时,规划由增量转向存量之后,由于利益的再分配存在诸多分歧,依靠传统意义的空间逻辑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搭配高度适配的政策供给和制度设计[7]。在市级制度框架之下,通过“一区一策”能够确保更新方案得以精准落地实现。

1.3 保障公共利益的协调价值

城市有机更新的核心价值是推动“场景营造”,真正展现出人文关怀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8]。由于城市更新多是发生在老城区,这些区域公共服务设施长期缺位,特别是教育、文化、体育等一些体量较大的公共服务设施,若没有系统的安排和协调,便很难在单元更新中得到有效落实。目前我国城市有机更新的模式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市场高度参与的广义“PPP”模式。城区层面的有机更新规划可在政企博弈中提供有效依据和说服力,避免城市更新过程出现“绅士化倾向”,发挥政府在更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9]。

2 成华区城市更新历程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后,成都将工业生产重心布局于东郊,在这片土地上,曾集聚过160余家千人以上的工业企业,工业从业人员接近20万人,工业产值一度占据全市的半壁江山,见证了成都工业走向现代化的辉煌历程。1990年10月,成都市析原东城区、金牛区一部分和西城区一小部分,设立成华区。从96版成都总规可以看到,自设区以来,成华区以工业生产职能为主,这也奠定了成华区厚重的工业文化积淀和工业遗产存留。其后,成华区城市更新历程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表1)。

表1 成华区历次重大城市更新事件的举措及成效

2.1 2001年“东调”:以居住功能替代生产功能

2001年8月,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用5~10年时间实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简称“东调”),其核心思路是以居住功能替换生产功能,将成片的工业用地调出,布局大量的居住功能以满足人口激增带来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大批国营企业的外迁,成华区中心地带留下了近百万平方米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老旧职工生活区。这些区域人口密度大,拆迁成本高,市场化手段难以实现如此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2008年,成都市启动“成华区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系统解决住房就医等问题。可以说, “东调”十年是成华区功能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图1)。

图1 成华区用地布局演变(96版总规—“东调”十年—“中优”布局)

2.2 2011年“北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环境

2011年,成都市推行北部城区老旧城市形态和生产力布局改造工程(简称“北改”),以系统解决成都北部城区与成都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发展目标不匹配的问题。 “北改”更全面地思考人居环境的综合提升,提出了“交通畅通、产业提升、生态优化、文化立城、形态美化和配套完善”六大重点举措。这一时期,主要思路是以旧城改造的方式,通过改造旧风貌、旧建筑,在已有的居住布局上,加强城市功能植入。在成华区形成了“两区五轴七片”的重点实施区域,其最突出的价值在于集聚了成都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科创资源和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文创品牌,提出打造八里庄二仙桥创意总部商务功能区,该区域后来逐步建成成华区中心,成为最具城市活力的地区。

2.3 2017年“中优”:建设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

2017年,成都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空间发展战略,引导市域空间差异化协调发展。成华区位于“中优”区域,积极响应“三降两提”(降开发强度、降人口密度、降建筑尺度、提产业层次、提城市品质)“三减三增”(减开放强度、减居住人口、减非核心功能、增公服配套、增商贸商务服务、增开敞空间)及“五优”(优功能、优产业、优形态、优空间、优方式)等优化举措和要求,进一步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降低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持续推进场景营造和产业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近几年,成华区公园绿地、产业项目、重大公共服务设施、旧城改造等公园城市建设实物量位居全市前列,二仙桥片区、昭觉寺、成都东客站等规划中心体系逐渐呈现。

3 成华区城市更新实证探索

成华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公园城市建设领先区、西部门户枢纽活力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典范区五大战略目标。基于此,制定了适配成华区战略目标的三大城市更新策略,以衔接全市有机更新政策和更新单元规划实施,通过规划传导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图2)。

图2 成华区五大战略目标与三大更新策略

3.1 以功能形象的全面跃升,凸显“双城记”枢纽门户价值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一极两中心两地”的战略目标,双向直连的基础设施是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图3)。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的“四高四铁”区域大通道中,有“三高四铁”(包括成渝高速公路、成安渝高速公路、成遂渝高速公路及成渝客专、成遂渝高速铁路、成渝中线、成渝铁路)均始发成华区,成华区门户功能和形态的塑造成为成都极核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站城一体”的理念推动双枢纽地区更新提能,同时加强轴线通道景观和形态的塑造是凸显门户价值重要举措。

图3 成渝双城经济圈直连通道示意

3.1.1 以双枢纽功能全面起势,共筑开放合作新窗口

成都东站枢纽经济区现状建设以住宅配套为主,发挥“枢纽+”核心价值的商业商务功能建成度不足15%。随着双城经济圈的起势,应加快构筑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3+1+2”产业体系,以商务服务、商旅会务、精品商贸三大主导产业为引领,植入总部办公、跨境电商、商务会务等功能,以医疗康养产业为特色,植入康复医疗、专业体检等功能,以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为配套产业,植入文创体验、旅游综合服务等功能,聚合高能级要素集群。通过“公园+”的站城一体化开发,实现“门对门”的直连服务,使东站区域由交通集散功能主导向区域瞩目的枢纽经济功能区转变,成为地区紧密合作关系的桥头堡。

成都北站枢纽经济区目前已进入整体更新改造提升的关键阶段,但商业贸易、商务办公、文化会展等枢纽功能主要布局于站点南侧,站点北侧成华区尚未布局枢纽功能,成华区应抢抓枢纽改造提升的“窗口期”,构筑南北均衡的一体化区域,避免形成“灯下黑”的现象。结合综合换乘枢纽打造站北商业商务集群,结合升仙湖打造片区商业中心,共同锚定成华北站枢纽门户格局。依托站北公交、长途、轨道综合换乘枢纽,以站城一体的开发模式,植入高端精品酒店、甲级写字楼、时尚精品店等功能,通过旅游集散和高品质商业商务来驻留流量;充分利用升仙湖及其周边开敞空间,打造环湖商业商务带,植入临湖特色体验商业街、高品质办公、创意孵化园区等功能,提供高品质的商务办公和公园般的购物环境。

3.1.2 以双大门形象重点提升,彰显公园门户新形态

成华区作为成都老城的东门户和北门户,入城轴线通道景观和形态的塑造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依托贯穿南北的中环路植入商务旅游功能,更新提升沿线昭觉寺、二仙桥、多宝寺和东客站四大簇群;利用衔接东西的成华大道轴线,结合已有建设基础,通过文化创意赋能,提升沿线猛追湾、东郊记忆、理工大和龙潭簇群(图4)。

图4 成华区“两轴八簇群”空间形态引导

在此基础上,以入城通道沿线绿化建筑景观提升为重点,展示双大门的公园城市门户形象。依托入城铁路沿线铁路隔离带打造为多彩绿丝带,缝合城市空间,营造大尺度公园绿境,向来者展示高铁“窗外绿境一路伴行”的大美景观形态。结合川陕路(北大门)和成渝高速、成洛大道、成南高速(东大门)4条入城道路,通过标志性建筑律动、建筑风貌整治、提升绿化水平、未出让土地增加退距、高架道路景观提升等手法,成为近距离感知公园城市的“最美入城路”。综上所述,新增地标建筑12处,围墙改造4处、立面整治11处、公园景观营造21处等具体更新节点(图5)。

图5 成华区东门户更新整治重点空间节点示意(部分)

3.2 以文商旅园的深度融合,凸显“公园+”创新营城模式

成华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熊猫文化和工业文明的独特空间标识,过去“东调”“北改”“中优”带来了空间和城市环境的重大跃升。空间支撑与气质符合形成优势效益叠加,因此以潮玩为主题,通过文艺范吸引年轻人,有利于破除成华区老工业基地老龄化的困境,是发挥成华优势资源,激发成华活力的关键触媒。

3.2.1 构建以潮玩为主题,“公园+”为总领的新时代成华模式

成华区丰富的文商旅资源和大量商业商务用地都围绕18个大型公园周边分布,如熊猫星球、青龙动漫街区、合信K101等,具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因此,成华区以“公园+”为统领,有利于融合周边商业商务用地、特色文旅资源、重大潮玩项目和特色街道,走出成华区“公园+文商旅”的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潮玩商圈+特色街巷+三级公园体系”,实现“城绿无缝交融、潮玩内外皆宜”的全域潮玩目标(图6、图7)。

图6 成华区空间资源相关性分析

图7 成华区九大潮玩商圈布局

3.2.2 以”公园+文商旅 ”深度融合,擦亮潮玩成华的金字招牌

(1)结合商业集聚区和中心体系结构,规划”市级副中心—片区级—组团级—社区级”四级消费空间体系,按照“公园+”的建设模式,推动用地“彩绿搭配”,结合大型公园重点建设九大潮玩商圈,支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图8)。

图8 成华区公园街道识别路径方法示意

(2)结合公园街道打造11条特色街巷。根据现状路网结构,沿城市道路每隔100 m选取一处视角照片采样点,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手段获取采样点4个方向的百度全景静态图片,并借助OpenCV图像处理库,计算各个样点绿视率,按路段计算得到个街道的现状绿视率。选择其中绿视率不低于30%的街道作为公园街道选择的基础条件,筛选打造67条公园街道。

以此为载体,深挖成华区丰富的特色生活空间和文旅资源,精准识别特色资源富集区,因地制宜地将文化、生活、情感和场景通过特色街巷集中呈现。打造新华坊特色街巷、东郊艺术街巷、地勘路咖啡文化产业街等11条特色街,营造近悦远来、巴适安逸的市井烟火气。针对特色街巷开展街道一体化设计,在特色街巷中建设具有蜀都味、主题性的街巷风貌景观,植入可参与、可游玩的街道设施小品,引导具备烟火气的沿街业态及功能,实现特色街巷风貌景观、设施小品、沿街业态及功能的更新与提升(图9)。

图9 成华区特色街道识别及空间布局引导

3.2.3 以融入生活的三级公园体系, 推进潮玩成华的多级渗入

以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开敞空间整合,结合不同生态空间的要素形态,整合周边服务设施要素资源,植入潮玩文化理念,形成成华区潮玩公园体系,实现生态空间价值与城市文化休闲服务的有机融合。打造夜游锦江带、活力沙河带和铁线绿丝带,以三带串联全域;打造3类18个主题专类公园,包含6处潮玩运动公园、7处潮人创意公园和5处潮流耍家公园,塑造片区潮玩中心;以N个融入潮玩设施的社区公园,实现潮玩走进社区(图10)。

图10 成华区潮玩公园体系布局

3.3 以业居双宜的持续进阶,凸显“新成华”高位发展力度

3.3.1 建设创新引领,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

结合成都市域三级科创空间体系,在成华区打造“两圈三片”科创空间,其中“两圈”指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和环成都理工知识经济圈,“三片”指龙潭智能制造高品质科创空间、东郊影视音乐高品质科创空间和熊猫文旅创意高品质科创空间,塑造成华科创走廊。如在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打造上,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沿沙河梳理出约20 hm2科创空间,形成以微电子与电子元器、通讯与互联网、软件与云计算、生物电子、智能硬件等在内的“科大产业园”,通过招引相关产业功能区头部企业入驻,扭转“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实困境,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图11、图12)。

图11 成华区“两圈三片”科创走廊示意

图12 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空间更新图

3.3.2 建设多圈融合、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提升精细化“公园+” 配套服务。自“中优”以来,成华区公服配套实施率显著提升,由2017年的48%提升至2021年的80%,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精准供给,积极融合“公交圈”“公园圈”“商业圈”“文化圈”,形成以市民需求为中心的“多圈合一”公园社区生活圈。

3.4 以城市更新单元落实三大更新策略

为促进区级战略目标实现,成华区以三大城市更新策略为引导(图13),识别出门户枢纽及沿线、大型公园周边、高校周边、产业功能区等区域的24处老旧居住社区、18处低效工业仓储区、2处低效商业区和6处疏解非核心功能共50个重要城市更新单元,每个更新单元的面积控制为0.5~2 km2(表2)。

图13 基于三大更新策略的更新单元划定图

表2 成华区更新单元识别标准

4 结束语

城市更新过程是对既定关系的改变或重建[10],不同城市乃至同一个城市不同城区之间都是特殊的个案。我国城市更新工作多将关注点放在宏观层面的统筹和微观层面的实施,对中观层面城区更新路径的思考相对较少。本文认为中观层面城区更新规划具备承上启下的传导价值、契合发展意志的统筹价值和保障公共利益的协调价值,对于构建完善的城市更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并以成都市成华区城市更新实践为例,在区级发展战略目标的统筹指引下,制定了三大更新策略,并给出了最优更新空间的判定结果,以进一步凸显城区的价值和内涵。

(注:本文基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成华区分区详细规划提升》,项目组成员包括高菲、李波、程之浩、周天庆、周宗润。文中图表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该项目)

猜你喜欢

成华区城市更新公园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刘光强对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
成华区“教育戏剧进小学音乐课堂”开展情况的调查
在公园里玩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区域校园足球推进策略简析
成都市成华区“ 青少年校园足球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