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北海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

2023-01-02魏文文

歌海 2022年4期
关键词:广西北海北海市北海

●魏文文

广西北海市的“北海”一名来自其海城区地角镇的同名渔村“北海村”,最初为疍家渔民所开发。北海原属广东省,1952年3 月由广东省划归广西省,1955 年7 月1 日,北海复归广东省,1965 年6 月,北海由广东省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①北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历史沿革):http://www.beihai.gov.cn/zjbh/lsyg/。广西北海市因市区北面临海而得名,是广西重要的沿海区域和出海通道,也是广西与其他沿海地区合作交流的重要枢纽。天然沿海的地理位置,养育了广大依靠大海生活的疍家人,传承着记录疍家人生产和生活的咸水歌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咸水歌以顽强的生命力口口相传、代代相沿,讲述着当地疍家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犹如记录疍家人历史的百科全书。到了现代社会,广西北海咸水歌的传承也面临着挑战,全新的社会环境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相去甚远,动摇了其传承的根基,发展更是面临着众多困难。如何将广西北海疍家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相融合,在新时代进行新的发展,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追溯广西北海咸水歌产生的背景,分析历史上其传承与发展的特征,进而探索其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路径。

一、广西北海咸水歌的人文背景

咸水歌是疍家人所演唱的歌曲,由世世代代的疍家人集体创作而来,经过长久的传承流传至今,以原生态的形式为当今世人所见。疍家人按照区域划分,主要分为福州疍民以及广东疍家人。两地疍民所讲语言也有所不同,与分布的区域有关,其中,福州的疍民讲的是闽东语,广东的疍家人则讲的是粤语。广西北海的疍家人主要是广东疍家人的后裔,所讲方言保留了广东疍家的传统语言,在生活方面也继承了广东疍家先辈的习惯,且与其他渔民族群有所不同,具有自己族群所独特的风俗习惯,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

关于疍家人的来源众说纷纭,至今说法不一。《北海疍家起源》①顾文:《北海疍家起源》,《文史春秋》2018年第8期。一文谈到至少有10 种之多,并举例谈了其中4 种说法;《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②吴竞龙:《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第2-9页、20页。一书举例谈了5 种说法,这些说法虽然多样,但各种说法有一个统一的特征,就是均充满了悲剧色彩,与早期疍民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类似的论述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均有谈及,包括海南卷、广东卷、广西卷以及论文《疍歌浅析》中均有谈到。这也反映了早期疍家人真实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概括来讲就是,他们泛舟为家,捕鱼为业,居无寸土,四处漂泊,身份低微,饱受歧视,几乎处于与陆上居民隔绝的状态,过着几近原始的生活,是一群世代被人驱逐的群体。《南海诸岛:中国最大热带水面是翡翠,水下是天堂》一文中谈到:“疍人没有读书、应试、当兵和陆上定居的自由,不能穿戴士大夫的衣冠,甚至在某些地方还不能穿绸着缎,疍妇即使穿新衣也要补上一块旧布。”③吴竞龙:《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第2-9页、20页。“从元朝到清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疍民备受欺凌,他们没有部落,没有田地,以海为生。岸上的原住居民规定‘疍民’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识字,不准与岸上人家通婚,科举的名册中也从来没有‘疍民’的名字。”④唐林、汤志、文武、查春明、Jim Rohn:《南海诸岛:中国最大热带水面是翡翠,水下是天堂》,《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第21期。这可以说是各地疍家人生活的共同的历史写照。相对封闭隔绝的生存环境,缺乏读书识字受教育的条件,造就了相对独立原始的艺术形式,咸水歌没有专门的理论体系和记谱方式,仅能口口相传,以原生态的形式传承和保存下来,流传至今为后世所见,可以说是一部记录了疍家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百科全书。黄妙秋在《广西北海疍民咸水歌研究》一文中谈到:“一曲曲咸水歌,如实展现了北海疍民各个历史时期生活变迁的动态画面,展现了时代精神和与之相应时期‘人’的精神状态。”⑤黄妙秋:《广西北海疍民咸水歌研究》,《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4期。海南陵水黎族疍家调传承人郭世荣说:“疍家文化全在歌,你要想了解我们的文化,先上渔排听一听我们的疍家调。”⑥《南国都市报》2017年12月5日(007版)。注:疍家调,即咸水歌。疍家调传承人冯玉蓉说:“不会写我们就唱,看见什么唱什么。”①《南国都市报》2017年12月5日第7版。可以说疍家人的歌曲就是疍家人文化的全部。

北海咸水歌独特的文化背景,反映在其音乐之中,以典型的即兴性的特征呈现出来。具体表现为:演唱咸水歌的疍家话接近广州话,歌曲歌谱变化多样,结构自由松散,旋律简洁明了,音调游移不定,缺乏旋律性,节奏节拍自由松散,歌词简洁朴实,但具有实际意义,演唱基本在一个调上,随心所欲,以五声调式为主,也有加入偏音或原始的三音列和四音列,传授方式基本为模仿,没有系统的教授方法。这些特征的形成与疍家人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北海疍家人的来源和与其他渔民族群互不认同的特征,使得其方言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中得以长久传承,且更接近于其早期族群中的广州话;缺乏读书识字的机会,使得咸水歌难以形成固定模式,造成内容不固定,歌谱、结构、旋律、音调和节奏节拍等千变万化。咸水歌与生活息息相关,使得咸水歌的歌词简单但具有实际意义;缺乏系统的歌唱教育,使得咸水歌的演唱基本在一个调上,更接近于说,仅能依靠模仿传承。北海咸水歌的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多重社会因素综合的结果。而相对封闭隔绝的生存环境,又保证了这些特征的长久传承,并以原生态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咸水歌在长久的传承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歌曲形式作为工具,记载下了疍家人的历史,使后人可以从咸水歌中了解疍家人,也成为后世研究疍家人历史文化的依据。

关于北海咸水歌的艺术价值,其文化特征是记载疍家人生活的百科全书,记录了疍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后世得以了解疍家人的历史。其原生态的音乐形式,更接近于我国早期音乐文化的特征,可谓是“活化石”般的存在,也是疍家人对于艺术“美”认识的一种体现,为我们研究早期人们的审美表现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线索。其歌曲表现的思想情感,是在特定生存环境下,疍家人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毅然顽强抗争,坚忍不拔,努力面对现实的一种态度。其歌词内容描述的历史背景,是对疍家人生存轨迹的记载,为后世学者研究疍家人的来源及历史提供了印证依据。咸水歌艺术形式的传承,也为我们了解我国早期音乐文化的产生及特征提供了可供参照的依据。

可以说,咸水歌作为传承疍家人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形式,犹如一部记载疍家人历史的诗歌,使后世学者能够从中了解疍家人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追溯先辈的文化艺术特征,并为研究我国早期原始的文化艺术形式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活化石。

二、广西北海咸水歌的传承现状

在北海咸水歌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 号)中“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从机构建设、传承人申报、社会力量投入及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入手,并进一步做了拓展性的工作。

(一)在保护方面

2010 年,由北海市申报的“北海咸水歌”①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桂政发〔2010〕25号)排序:115号。被列入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北海市群众艺术馆申报的咸水歌传承人麦九妹(1930 年)、郭亚十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关于公布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桂文发〔2011〕76号)序号:第20、21号。(1941 年)入选第三批(2011 年)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其友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桂文旅函〔2019〕1349 号)序号:第89号。(1944 年)入选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6 年,北海市再次将三位传承人列入“北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④北海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北文新广发〔2016〕134号)。。各位传承人也积极传播咸水歌,参与各种活动和比赛,演唱咸水歌。2007年,由原广西文化厅主办、广西群众艺术馆承办的广西首届歌王大赛,麦九妹参赛。2015 年,“北海咸水歌”传承基地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⑤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bhich.cn/nd.jsp?id=136。。同时,民主党派人士也投入咸水歌的研究之中,2018 年7月,由民进北海市委会叶吉旺副主委带队,开展了《北海市咸水歌传承和保护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对咸水歌传承和保护进行调研。民进北海市委会还提出《关于加强我市咸水歌传承工作的几点建议》⑥北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xxgk.beihai.gov.cn/bhsjyj/gzdt_84329/201907/t20190703_1894885.html(北教复字〔2019〕第32号)。,对于咸水歌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宝贵意见,北海市政府给予积极回复,从已开展的工作和下一步计划两个方面进行回应。

(二)在抢救方面

对于北海咸水歌的抢救工作,20 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早在1958年,“北海文联”成立,就组织群众性的文艺创作组负责创作、整理民歌,出版民歌集,其中就有咸水歌;1980 年,文化部门组织专人进行民歌采风,对咸水歌等方言民歌进行搜集、整理,共编印22 首;1981 年,北海市群众艺术馆油印内部资料《北海民歌选集》;1987 年,韩家照主编出版《北海歌谣》;2004 年,黄妙秋出版著作《海韵飘谣:广西北海咸水歌研究》,收录咸水歌30 首。这些谱例作为原始材料,成为研究和发展北海咸水歌的资料储备,也为创作新时代的咸水歌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2008 年以来,专门研究北海咸水歌的学术文章越来越多,知网现有18篇,另有21篇涉及北海咸水歌的文章。这说明,北海咸水歌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专业院校学者的研究投入,促进了北海咸水歌的当代发展,有助于其理论体系和演唱体系的构建,也为北海咸水歌的系统性发展提供了可能,使之进一步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中;创作新时代的北海咸水歌,为当代的咸水歌音乐文化的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三)在合理利用方面

在广西北海地区,咸水歌已经成为一张宣传北海市当地社会生活和方针政策的文化名片,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担当起宣传政府政策的重任。北海市当地充分发挥咸水歌的艺术特征,将各类重要社会活动题材以咸水歌的形式进行创编宣传,咸水歌融入当地政治、经济生活之中,使咸水歌的发展与时代的潮流相符合,扩大了咸水歌的影响力。

笔者在北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输入“咸水歌”进行搜索①北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beihai.gov.cn/;访问日期:2021年6月6日。,发现相关报道有212 条之多,包含与当地社会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扫黑除恶”咸水歌》《消防安全咸水歌》《咸水歌唱响十九大》《防控咸水歌》《消防咸水歌》《消防防火咸水歌》《唱起盛世咸水歌》《反腐倡廉共筑中国梦》和《反腐正风·扫黑除恶》等。咸水歌歌唱现实生活,唱响主旋律,成为新时代的文化符号。2020 年疫情发生以来,北海各界以咸水歌的形式进行创作,宣传抗疫行动,促进抗疫工作。笔者仅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老干部局/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②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老干部局/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离退休干部工作委员会网站:http://www.gxlgbgz.gov.cn/index.php?q=%E5%92%B8%E6%B0%B4%E6%AD%8C&typeid=1&m=search。网站,就查到北海市委老干部局供稿的咸水歌45 首,记录了抗击疫情中社会各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四)在传承发展方面

北海疍家人数量有限,咸水歌传承范围较窄,主要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缺乏足够发展咸水歌的传播群体和传承系统。在当代更多的艺术形式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空间,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喜欢流行音乐等新的艺术形式,咸水歌的传承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改变这一现实的不利状况,2019 年,“在北海市文联、市音乐家协会的牵头与指导下,自治区未成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海疍家咸水歌传唱基地’在北海市海城区九小揭牌”①广西文联网:http://www.gxwenlian.com/jckt/21762.htm(l千人同唱咸水歌童声传承民族风——“北海疍家咸水歌传唱基地”揭牌)。,让疍家咸水歌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学唱咸水歌,成为他们成长的一部分,刻入童年的记忆之中,为咸水歌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此次活动中,当地的音乐家整理出一批咸水歌童谣、民谣,由音乐老师教学生演唱。这一传承基地的设立意义是重大的,它改变了咸水歌传统的口口相传的原始传承方式,将咸水歌的教育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使得咸水歌的教学逐渐系统化、规范化,为广泛传播咸水歌打下了基础。

目前广西北海咸水歌的发展面临众多挑战和不利的局面,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不容回避,但当地政府和各界人士努力探索广西北海咸水歌发展的路径,虽然成效有待探讨,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咸水歌得到新的发展,成为新时代当地的文化名片。

三、广西北海咸水歌的发展路径

学界对咸水歌发展路径的研究,投入了众多精力,涉及或专门论述的论文和著作都非常多,提出的方案也是多种多样,概括来讲主要分为培养专业人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将咸水歌融入课堂、加大保护力度和宣传力度等。这些方案的研究思路主要是聚焦于咸水歌的本体,为此,本文的研究将换一种思路,从超越咸水歌的本体维度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新的发展路径和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指咸水歌的创作理论系统和演唱技艺系统建设,这是促进咸水歌融入现代艺术教育体系,适应时代发展方向,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传统的口口相传的传播模式,是时代的原因造成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原始的状态限制了咸水歌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咸水歌的当代发展。专业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创作理论系统的构建,使得学习者能够快速了解其基本特征,不需要进行分析研究;演唱技艺系统的构建,使得演唱者能够快速掌握咸水歌的技巧,能够将其原生态的美纯正地表达出来。当然,专业建设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与咸水歌即兴性的艺术特征存在一定的相悖情况,从其千变万化、张口即唱的特征中,找出其规律,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实属不易,但却并不是无迹可寻,已有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作简单概括,《广西北海渔歌旋律构成特点探析》①荆彦超、李珊娜:《广西北海渔歌旋律构成特点探析》,《民族音乐》2013年第1期。一文就概括了三点:核心动机在全曲的贯穿、具有特色的首尾呼应和合尾的特异性。该文研究比较深入,能够发现咸水歌的理论特征,具有一定的独到见解,为较少的概括了咸水歌作曲技术理论特征的论文,对于进一步完善咸水歌的创作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价值。进一步的研究,有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投入才有可能。最终的专业建设的完成,对于学习者和演唱者来讲,可提供标准化学习的依据,也为咸水歌的全面发展和融入其他艺术形式提供可能。可以说专业建设是基础建设。

(二)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是指构建一个咸水歌发展的联盟,建立一个固定的赛事,作为发展咸水歌的平台。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均需要一定的平台,不可能单独发展。比如奥运会就是一个广阔的平台,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咸水歌的发展也是如此,组建一个平台,形成联盟优势,借助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力量,将各地的力量凝结到一起,聚集成一个点,这个点就是“咸水歌”,形成一套有效的活动机制,举办两年一届的“咸水歌”新作品国家级创作大赛和学术研讨会。事实上,各地政府对于咸水歌的发展非常重视,但目前各地主要是各自为政,将咸水歌作为本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来发展,没有建立一个合作的机构,分散了各地发展咸水歌的力量。倘若建立一个咸水歌发展联盟,则犹如将散落的零件组装成一台完整的机器,加上一个固定的赛事作为动力的来源,即可快速地运转起来,将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咸水歌的发展和研究之中,也更加有利于咸水歌与时代的发展相融合。时代变了,疍家人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变了,不再是相对封闭的状况,而是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可以接触到的艺术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咸水歌。咸水歌需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发展,以之为新的培育土壤,发展新时代的咸水歌,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洪流,不至于湮灭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成为历史的记忆,被现实所淘汰。

(三)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指咸水歌的发展要立足国内,面向东南亚。咸水歌是海洋文化的产物,在咸水歌长久的传承过程中,与周边东南亚海上文化的交流不可避免,文化的相似性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通过相互交流,促进咸水歌的发展。所谓“走出去”,是指将咸水歌作为与东南亚国家艺术文化交流的媒介。北海合浦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有着悠久的与海外特到是东南亚地区人民交流的历史。在长久的历史中,各地人民的文化交流是相互之间友好交往的基础。在新时代,继承先辈的传统,以文化的相似性作为双方艺术交流的基础,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类似艺术发展的不同路径,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促进咸水歌的发展。所谓“请进来”,是指引入东南亚地区与咸水歌类似的音乐艺术。相同的地理环境,相似的生存环境,早期外出先辈留下的相似文化,使我们在与东南亚地区人民交流时,具有一定的先天文化优势。早期先辈远走东南亚,带去了早期的中国文化,传承至今这些国家至今还有许多风俗习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双方的交流具有很好的历史基础。同类或相似文化的交流,无疑会加强原有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差异性犹如催化剂,必定会促进咸水歌文化的发展,产生出新的火花。同时,对于东南亚地区类似音乐艺术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先辈的足迹,与当地人民的交流提供一定的线索,也为我们更好地与东南亚国家进行交流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

可以说,广西北海咸水歌所面临的问题,是各个地区咸水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共同发展已经不易,单打独斗更是困难重重,抱团取暖才是可行之道,墨守成规是不可能有发展前途的,开拓创新才是前进之路。吸引不同文化,勇于创新,才是能够使咸水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的关键。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针对广西北海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立足于广西北海咸水歌的发展,又不局限于北海地区,而是将各地咸水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综合各个方面进行论述。在综合探讨的基础上,对于广西北海咸水歌的发展路径提出了三点认识,以求能够促进其发展,为广西当地的文化艺术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广西北海北海市北海
北海北、南海南
震慑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擦亮精准扶贫“信息眼”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多产业布局就业扶贫车间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Phonology, Morphology, Lexicology, and Semantics
北海美 北海靓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作品欣赏
北海市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
北海市社保网上经办系统正式上线
1936年抗战前夕的“北海事件”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