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资源部:七大类测绘地信违法行为涉及立案查处等九则

2022-12-31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2年10期
关键词:基准北斗测绘

关注

自然资源部:七大类测绘地信违法行为涉及立案查处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其中,《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工作规程(试行)》在附录C 中明确了主要测绘地理信息违法行为、法律依据与法律责任。

关于测绘地理信息违法行为主要包含七大类:测绘基准类、测绘资质资格类、测绘质量类、测绘成果类、地图管理类、测量标志类、其它类。在《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工作规程(试行)》通知中,针对每一类都有细分讲解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法律责任。

据了解,《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工作规程(试行)》2022 年11 月1 日起施行,2014 年10 月1 日施行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查处工作规程》同时废止。

长三角区域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日前,长三角区域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互联互通与协同服务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

该项目的完成,打破了卫星定位服务地域壁垒,实现了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卫星定位基准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让用户“一地注册开通、全域享受服务”,促进了测绘基准服务跨区域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测绘基准服务和精准可靠的测绘基准支撑。

该项目由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牵头组织,上海、浙江、安徽三地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建设起“区域无缝、标准统一、服务协同、安全可控”的测绘基准保障,为长三角地区跨区域协同带来重大利好。同时,作为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一张网”示范试点项目,为全国“一张网”建设累积了经验,探索了方法。

第十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成功举办

9 月28 日,第十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以“推动数据共融共享 服务民生全程全时”为主题,共设有1 场线下高峰论坛和17 场线上分论坛。

大会开幕式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遥感委员会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发布了2022 年智慧城市系列丛书《智慧生态应用与发展》《实景三维应用与发展》。

作为高峰论坛重磅环节,论坛设置了“巅峰对话:智慧城市今天、明天”主题沙龙,与会专家学者就当下智慧城市行业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22 年是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在此背景之下,第十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的成功召开,将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汇聚行业新成果,赋予新力量!

“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研讨会召开

10 月7 日,“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山东海阳召开,专家围绕“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进行了充分研讨。

研讨会认为,要推动遥感科学技术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深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新版学科专业目录,遥感科学与技术成为新的一级学科,隶属交叉学科门类。以遥感一级学科获批为契机,武汉大学发起组织了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凝聚遥感学科建设共识,加快推进和完善遥感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科技

我国提出航空冰雷达数据高质量成像新算法

近日,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极地多圈层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团队联合北京工业大学和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提出一种基于空间相关性的冰雷达数据成像算法,解决了现有算法中普遍存在的成像结果空间相关性偏低的问题。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地球和遥感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冰雷达是测绘冰盖冰厚、冰下地形和内部冰层结构的有效技术之一,被广泛用于极地冰盖冰下地形地貌、冰底环境和过程、冰盖演化和古气候研究。

针对南极最大数据空白区——伊丽莎白公主地,我国已完成近18 万公里航空测量。本次高质量成像算法成果是团队在航空冰雷达数据高质量成像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有助于加强冰雷达数据用于极地冰盖冰芯年代评估和古积累率重建方面的研究。

无人机航磁测量新技术支撑海底探测

近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所属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在广东阳江、汕头组织开展了应用无人机超低空航磁测量技术探测近岸海底管线的新技术试验,成功开创了无人机超低空航磁测量技术在海底掩埋磁性目标物探测领域的工程应用先例。

无人机航磁测量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技术,其在海洋调查方面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本次试验过程中,科研团队依据两地试验区不同的电磁干扰环境和不同类型的管线目标特征,采用不同的测量原理与技术模式,设计了多种数据采集方案,形成了相互验证的技术模式。

本次试验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无人机超低空航磁测量技术在近岸海底掩埋目标物探测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水下考古、沉船调查等领域的应用开拓了思路。

长二丁火箭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六号卫星

10 月15 日3 时12 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遥感三十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的遥感三十六号卫星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八院抓总研制。

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约300 吨,具备在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不同轨道单星、多星发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试验队在确认平台产品健康状态的基础上,提前测试、高效穿插,仅用5 天完成技术区全部工作,16 天完成发射场全部工作。

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68 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44 次发射。

数字

5米

10 月13 日6 时53 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5 米S-SAR 01 星(环境减灾二号 05)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5 米S-SAR 01 星主要为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主体业务提供国产化数据保障,同时服务于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草原、地震等行业。

据介绍,环境减灾二号05 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中的遥感业务卫星,应急管理部和生态环境部为牵头用户。卫星用于获取全球5 米S 波段雷达图像数据,实现应急减灾救灾、环境保护主体业务中分辨率SAR 遥感数据以国产化支撑为主。卫星平台采用成熟的CAST2000 卫星公用平台,有效载荷包括S 波段SAR 分系统和应急数据处理分系统等设备。

1000亿

近日,百度地图官方发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最新进展,北斗卫星日定位量首次突破1000 亿次。百度地图正式切换为优先运用北斗系统进行定位,“百度地图智能定位开放服务”升级更名为“百度地图北斗定位开放平台”。

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线运行以来,百度地图就启动了以北斗系统为基础的地图导航及定位服务。百度地图北斗定位开放平台还累计服务了汽车、出行、金融、物流、旅游、物联网、互联网、生活服务等千行百业超255 万的开发者。在北斗系统的技术能力加持下,百度地图的数据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我国空间和地面基础设施均已具备较为完善的服务能力,北斗应用和产业化逐步深入。北斗在地图导航中的新进展,是北斗应用服务大众的又一重要成果。

猜你喜欢

基准北斗测绘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措施
北斗时钟盘
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浅谈机械制造加工中的基准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应如何确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