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会培养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2022-12-31江铜集团德兴铜矿后勤服务中心余剑萍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22年35期
关键词:工匠工人工会

江铜集团德兴铜矿后勤服务中心 余剑萍

提起“工匠”这个词汇,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木匠。曾经有一档名为《大国工匠》的电视栏目,从匠人的视角,发掘出了国内各时代、各地区的匠人文化,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靠着自己的领悟和勤奋,在某个行业里脱颖而出[1]。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坚定的初心和信念屹立不倒,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掘新鲜事物。这就是所谓的匠人之心、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不只是将工作作为挣钱和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更要培养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和服务的责任,对每一个细节都投以热切的关注,力求做到最好,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工匠精神”一词的盛行和引发的热烈讨论,充分体现了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变革的中国,其对于转型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工匠精神的匮乏[2-3]。要把中国的经济建设带入一个高质量的时代,就必须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厚积薄发,精益求精,培养大批“中国工匠”,创造高质量“中国品牌”,并使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由此可见,培育和发扬工匠精神是当务之急。

一、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

(一)是中国制造业转型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市场化改革后,中国迅速崛起,凭借着庞大的人口红利和粗放的发展模式,迅速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已到了一个临界点。《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的,勾勒出了一个伟大的制造业大国的蓝图。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要有国家一级的顶层设计,更要有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做后盾。

基于此,政府对工业技术工人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盼。但截至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仅占全体就职人员的24%左右(1.93 亿),高素质技术工人占专业技术人才的27%左右(4685 万),与制造业强国相比,这样的占比普遍较低[4]。

(二)是我国深化供给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中国制造一直以来都是以物美价廉为原则,基本解决了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但在经济水平飞速提升的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及消费水平也在升级,对产品质量及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在赢得顾客信任方面的困难,表面上看是质量问题,但是在质量的背后,却是缺乏工匠精神。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倡导“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达到99%至99.99%的质量革命[5]。只有这样,才能终结“中国制造”的窘境,让海外商贸也能认可中国的产品。

(三)是坚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思想高度凝练了社会核心价值理念,是规范个体行为、凝聚社会正能量的根本原则。工匠精神是对优秀工匠的崇高品格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浓缩,是引领工人行为、激发其创造活力的根本价值观念,尤其在“诚信、敬业”方面更是如此。“诚信、敬业”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主要价值规范,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标准。“诚信”是工匠的内在价值追求,是追求卓越的道德保障。

换句话说,质量是由工匠质量所决定的。唯有诚实地对待企业,方能获得其信任;只有诚实地对待顾客,才能赢得他们的尊敬;唯有以诚待己,方能心胸开阔。而敬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根本要求,也是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的先决条件。因此,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有助于企业员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

二、我国目前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探析

(一)文化传统对工匠精神传承造成阻碍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典型农业文明,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看作是稳固江山的基础,而手工业和商业由于有利于发展人民的智力而遭到压制,各种技术革新或改良常常被认为是“奇技淫巧”而不能普及,从而形成了“重文化,轻技术”的文化传统。近代以来,落后、被动的状况让统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发展现代工业、技术革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文化传统。然而,“唯有读书高”“劳苦为乐”的刻板思想,仍然严重地制约着人们的职业评估和职业选择。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大国工匠》在央视播出后,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一夜之间,大国工匠们成了全国人民的偶像。他们不但精通高超的技艺,而且具备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技术工人培训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与技术水平、社会贡献不相适应,很难形成劳动致富、技术改变命运的示范效应,阻碍了技术工人的长期发展;技术人员在晋升、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平等、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了技术工人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领域无法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此外,还有一些社会问题,如社会地位低下、政治参与渠道狭窄等。

(三)传统技术人才培养体制崩溃

在计划经济时代,技术人员的培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

一是以“八级工”为代表的职业技能鉴定系统。

二是师徒制的培训制度,建立在单位制度和稳定的就业基础上。

三是以城市人口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系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我国的技术人才培训制度日渐薄弱。

首先,过去为我国培养大批熟练技术人员的“八级工”体制已经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其次,由于单位制的瓦解,劳动者的流动性前所未有地增加,使师徒制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

此外,目前高职院校的培训资源投入有限,培训模式僵化,供给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很难适应广大职工大批量、高层次、多元化的培训需要。

三、工会培养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一)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在我国现阶段,加强对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加强对劳动者的法律保护,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工会是职工自发组成的团体,维护权益是其职责所在,是衡量工会工作效能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铁腕治理雾霾的形势下,产能过剩、污染排放超标的水泥、煤炭、钢铁、石化等行业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为此,各级工会要以下岗失业工人的合法权益为重点,深入基层,要妥善处理好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保证下岗、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高质量的再就业,对临时就业或家庭困难的劳动者,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以保证其顺利过渡。

(二)完善激励机制

“忍辱负重”的奉献精神是铸造传世佳作的必备条件,也是大国工匠的必备条件。但从国家和社会的观点来看,要为技术工人提供与其技术水平和社会贡献相适应的具有竞争性的工作报酬,开辟职业发展的渠道,合理设置各类技术职务,建立以实用技术为导向的考核体系,解决好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让他们在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中无后顾之忧,为社会乃至国家做出贡献。有关部门要在物质和心理两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体系,既要给技术工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工资,还要切实提高技术工人,特别是大国工匠的社会地位,在劳动模范评选、参政议政等方面适当向高技术人才倾斜,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真正让技艺高超的大师技师成为年轻人的楷模[7]。

工会要充分调研、专家论证,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把劳动者的需求和问题纳入国家的法律、政策,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三)组织高素质员工竞争与技能训练

面对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专、专而不精”、技术人员紧缺的状况,工会应通过开展劳动竞赛,通过组织员工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员工,开展操作优化、服务创新、质量提升、节能减排等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引导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真正提高中国制造的质量,为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实现“工业强国”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工会应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实现高素质技术工人制度化、规模化生产,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提出在人力资源、社保等方面,依托工会健全的组织体制,建立覆盖全国、省市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将技术培训、考核定级、推荐就业、继续教育等环节有序衔接,为培育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工匠精神的传承提供帮助。此外,工会还要积极探索与实际相符、易于操作的“传、帮、带”机制,充分吸收传统的师徒制度优势,选拔有基础、有潜力、有意愿的青年,并采取“一对一”的方法进行传授,以保证工匠技艺的代代相传[8]。

(四)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首先,各级工会应通过对职工的积极教育,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传达出去,阐明其之于企业乃至国家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理解工匠精神的深层内涵,积极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广大工人要学习身边的工匠,尤其是大国工匠,不但要熟练掌握技术,成为“技术能手”,还要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价值理念,努力成为“思想上的工匠”。

其次,要向全社会推广劳模精神和劳模文化,把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和伟大的新时代的工人阶级品格进行宣传。各地工会可以选择制作优秀技术工人的纪录片,利用当地报纸、电视台、微博等平台,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青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培育工匠精神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一家公司乃至一国的重要精神支柱,必须加强对员工的培育与塑造,促进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与发扬,大力倡导和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文化氛围,将工匠精神融入实际工作中。

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热爱工作的创新型、技术型、高素质的员工,同时也能促进公司管理日益规范、员工素质全面提升、服务满意率逐步增进,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让工匠大放光彩。

猜你喜欢

工匠工人工会
90后大工匠
工会经纬
工匠风采
工会动态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