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手工艺助力“文化润疆”的路径研究
——以哈萨克族花毡为例

2022-12-31唐莉霞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天工 2022年27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手工艺中华文化

唐莉霞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文化润疆”视野下的新疆非遗手工艺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硬的基础和最核心的软实力。从历史到现在,中国一直是以文化立国的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自古就是多个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荟萃的地区,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构成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润疆”,旨在通过“文化润疆”系统工程,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新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最是文化润人心,“文化润疆”本质上是构建人内在的心灵秩序。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费孝通先生甚至把艺术上升到“是解决人类冲突和隔阂的一个工具,一个手段”[1]的高度。在“文化润疆”系统工程中,用以“润疆”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就包含辉煌灿烂的中华艺术,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手工艺多扎根民间,具有民众性、民族性、民生性、乡土性、历史性、人文性等特点。在新疆,繁衍生息于此的各民族在彼此交往、交流与交融中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民间手工艺,它们在代际传承中反映着新疆各民族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美最率真的表达,传达出民间手工艺浸润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新疆民间手工艺已成为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手工艺如何以“文化润疆”为契机更好地传承,并在当今时代发展中焕发出活力?非遗手工艺如何助力“文化润疆”?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围绕哈萨克族花毡的三个非遗手工艺个案

花毡是新疆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在历史上,以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为代表的游牧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以羊毛为原料,经过擀制、染色、拼贴、刺绣等工艺手法制成各种花毡,既满足了游牧生活的实际需要,也在商品交换、人生礼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哈萨克族花毡,以其丰富的色彩、独特的纹样、深厚的文化意涵成为新疆花毡的代表之一,其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哈萨克族花毡等非遗手工艺以其大众化、乡土性、历史性和人文性,唤醒和活化着传统乡土文化,实现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流传。这里调研三个围绕哈萨克族花毡的个案,以呈现非遗手工艺的价值及其“浸润”的力量。

(一)从马背医生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毡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70岁的木斯勒木江·恰尔甫汗是塔城地区托里县乌雪特乡人,2012年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毡的代表性传承人,早在2008年她已获得了这项技艺的自治区级传承人称号。木斯勒木江初中毕业后做过16年的马背医生,后来担任了副乡长,分管文化和妇女工作,直到2008年退休。退休当年,她就依托乡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站”,传播着她钟爱的哈萨克族花毡文化。

心灵手巧的木斯勒木江从小跟随当木匠的父亲和周围的乡邻学习制作哈萨克族花毡,从当马背医生游走于各个牧场开始,搜集整理了许多哈萨克族花毡的实物、文献资料,并尝试将一些已经或行将消失的传统技法恢复并发扬光大,同时还发表了不少关于哈萨克族花毡的文章。如今,木斯勒木江已然成为哈萨克族花毡的一张名片,一方面通过非遗博览会展示一件件制作精美的哈萨克族花毡,另一方面尽心尽力地承担着培养传承人群的任务,并到新疆各高校和中小学,不遗余力地向各民族师生宣传哈萨克族非遗花毡手工艺文化。

(二)从普通农妇到“全国五好家庭”获得者的巧手绣娘

加玛丽·加布力原是阿勒泰市萨尔胡松乡的一位普通农妇,因做得一手好花毡而远近闻名。2014年在阿勒泰市妇联和乡里的帮助下,加玛丽注册成立了孜尔蝶手工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因为出色的手艺,加玛丽先后获得了阿勒泰地区多项花毡制作大奖。她以合作社为中心,以花毡为主业辐射带动当地和周边富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2015年,加玛丽加入了阿勒泰市“阿嘎加依爱心妈妈”协会,定期为当地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献爱心。她还是一位民族团结的楷模,总是尽其所能地去帮助周围有困难的各族群众。她的大家庭中的11个成员彼此互敬互爱,在乡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并荣获“全国五好家庭”荣誉称号。作为民间艺人,加玛丽用她制作的精美花毡,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动、影响着周围的人。

(三)从下岗女工到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女企业家

巴格古丽·沃拉勒泰是2020年 “全国三八红旗手”,也是一名工艺美术大师。1998年,28岁的巴格古丽下岗了,生性要强的她想到小时候从母亲处习得的花毡、刺绣手艺,便开启了花毡创业之路。她潜心研究,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灵感,她的产品设计精美、做工精细,供不应求。她于2006年在刺绣店的基础上创办金顶刺绣制作中心;2011年成立阿勒泰市金顶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8月成立阿勒泰达那外贸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后,充分利用非遗手工艺资源优势,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和院校合作,发展成为阿勒泰地区首屈一指的以民族特色新产品开发、生产、展示、销售、培训和旅游购物为主的重点龙头企业及文化产业和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示范基地。同时,公司还开办了培训学校,常年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女性提供各种花毡、刺绣技艺培训并提供就业岗位。这些年公司先后培训了哈萨克特色手工艺品从业人员6000多人次,并为她们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销售服务,带动人均年增收7500元。巴格古丽说自己能为社会尽一份力,她十分骄傲。

三、非遗手工艺助力“文化润疆”的路径探析

“文化润疆”系统工程的推进对于新疆非遗手工艺而言是新的发展契机,借此可以进一步摸清新疆非遗手工艺的家底,把那些既有人文情怀温度和文化底蕴厚度,又有多元文化广度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非遗手工艺精品进一步保护、传承、发扬,通过展陈性质的博物馆、非遗馆;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加大对非遗手工艺人、传承人的培训等方式,在“文化润疆”的引领下推动新疆非遗手工艺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以哈萨克族花毡为代表的非遗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它们扎根新疆、滋养乡土,连接城乡,沟通传统与现代,既有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又有切实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正是“文化润疆”可资使用的资源之一。发挥好非遗手工艺的价值,探索非遗手工艺助力“文化润疆”的路径,势必反哺“文化润疆”工程。

(一)挖掘非遗手工艺文化意蕴,丰富“文化润疆”的内涵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新疆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深厚土壤,是新疆各民族的精神家园。费孝通曾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2]。在构建中华民族的过程中,各民族以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格局,其中就包括新疆各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遗手工艺文化。“鲜活的非物质文化形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存的具体体现。”[3]今天非遗手工艺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被发掘和重新“发现”、强调、确认,成为各族人民情感依托、集体记忆的标志,并伴随着不断的表述、强化而被认同,也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被其他民族所认可。比如,个案中的三位哈萨克族花毡艺人,在花毡这一非遗事项中被认可并获得各种行业的、地区的、国家级的荣誉与身份,在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中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反哺与回馈社会的责任感中强化着国家、地区、民族赋予的这种身份。

“文化润疆”就是要挖掘、利用好文化资源,让文化说话,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非遗手工艺,其传承、保护与发展,特别重要的就是要从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本民族文化内部等维度挖掘非遗手工艺的文化意蕴。从更广泛的意义而言,这是在保护与彰显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是在守护与传承中华文化、保持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是对“文化润疆”内涵的丰富。

(二)助推非遗手工艺增值赋能,践行“文化润疆”使命

非遗手工艺除具有丰富的人文意涵,也兼具人文资源性质。这种人文资源性,使得它们“被用来建构和产生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活用成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不仅重新模塑了当地文化,同时也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4]。以“文化润疆”为契机,新疆非遗手工艺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哪些需要做抢救性保护,哪些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增值赋能,从而服务当地发展。在此过程中,新疆非遗手工艺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仅哈萨克族花毡一项就探索出了“项目+合作社”“公司+农户”“传承人+合作社”等投资小、见效快、在地化等模式,鼓励非遗手工艺积极面向市场。如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依托当地特色于2011年建起了哈萨克花毡刺绣文化产业园,建成当年就解决了近5000人的就业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疆非遗手工艺进一步创新“非遗+旅游文创”模式,在遵循非遗手工艺特点和整体性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政府、企业、高校联动,参与非遗手工艺再设计,打造新疆旅游文创IP,发展旅游文创产业。一批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非遗旅游文创精品给当地从业者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效益,还传播了非遗旅游文创背后深厚的以中华文化为依托的新疆各民族文化,强化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营造了珍视和保护非遗手工艺的风气,在发展中践行着“文化润疆”的使命。

(三)传递非遗手工艺价值引领,落实“文化润疆”担当

文化的主体性是文化建设最本质的内涵,“文化润疆”是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为中心,润人、润民心,人是“文化润疆”的内生动力,即要发挥新疆各族群众在“文化润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非遗手工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满足着最广大群众的审美文化和精神需求。以哈萨克族花毡等为代表的新疆非遗手工艺的主要文化空间在民间,特别是广大乡村,它们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聚落形态关系密切,在乡村有较稳定的受众,并通过乡风民俗、岁时节令等文化赓续绵延,在传承与发展中不断激起使用者悦纳、感动、欢愉等内在文化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民众的主体自我得以完善,身份自信得以建立与表达。以新疆广大乡村为场域,民众能从非遗手工艺所滋养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以正确的价值为引领,自觉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中来,这正是落实“文化润疆”担当的具体体现。

此外,非遗手工艺保护、传承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能人的示范作用要特别重视,他们是重要的文化因子。非遗手工艺的人文性、乡土性又使他们与广大乡村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如木斯勒木江、加玛丽等在村里开办农村合作社,巴格古丽公司的员工也多来自乡村。她们在取得成绩后自觉致力于传承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带动就业、热心公益,在村落治理、乡村经济发展和培育乡村文明中扮演着新乡贤的角色,这也是“文化润疆”不容忽视的内生动力之一。

四、结语

“文化润疆”系统工程自实施以来,新疆各地各民族深入推进此项工程,坚定不移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非遗手工艺以“文化润疆”系统工程为契机,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深入发掘新疆非遗手工艺内涵和价值就是发掘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从而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融进对整个中华文化热爱之中”。通过为新疆非遗手工艺增值赋能,通过传递新疆非遗手工艺的价值引领,将非遗手工艺进一步与新疆的发展建设有机结合,非遗手工艺助力“文化润疆”的探索与实践,也必将助益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手工艺中华文化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适彼乐土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