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贝壳里的大世界

2022-12-28郭晓娟

走向世界 2022年49期
关键词:飞宇鹦鹉螺贝壳

郭晓娟

“不带上贝壳的话,哪都不要去。”这是希腊神话故事里海上精灵特里同的人生格言。特里同是一只人鱼,外出巡海时会全力吹响他的大海螺,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啸声,号令四海。贝壳不仅在神话故事里是神奇的存在,从远古走来的它,也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承载着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黄海之滨,青青之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畔,青岛贝壳博物馆因海而生、向海而来,讲述着贝壳与海洋的动人故事。

贝壳,早在恐龙时代之前就在地球上安家落户,成为大海的主人。它们美丽缤纷的外形,其实是由软体动物的分泌物所形成的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因为美丽、坚硬、稀有,古代人曾用作饰物、工具、货币,今天亦用以制作工艺品等。贝壳化石是生活在各个不同地质时期的贝类家族留存下来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贝类的形态,推断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

在青岛贝壳博物馆6号展厅,工作人员苏飞宇正为观众介绍一枚外壳有菊花状花纹的贝壳化石,“今天特别为大家准备了一枚来自4.2亿年前的贝壳化石,叫作‘菊石’。菊石家族在4.3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大约在6500万年前与恐龙一起灭绝。”苏飞宇告诉大家,虽然菊石灭绝的时间很早,但是古生物专家可以从菊石中提取信息,作为追溯地质历史的重要参考。

菊石家族虽然已经灭绝,但是家族的一位老祖先至今仍然生活在帕劳群岛的热带海域中,它就是被称为海中“活化石”的鹦鹉螺。鹦鹉螺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形似鹦鹉嘴,是现存软体动物中最古老的种类。

在苏飞宇的示意下,观众保持安静,一起静静聆听鹦鹉螺的声音。“大家听到了什么?刚才听到的是水的声音。我们摇晃这枚鹦鹉螺,并没有水流出来。为什么会有水的声音呢?”苏飞宇拿出一枚从中间切割开的鹦鹉螺展示,原来鹦鹉螺内部有着像年轮一样的精密构造,水在里面很长时间都不会蒸发。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上浮、吸水下沉的方式,发明了潜水艇。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水艇和第一艘核潜艇的名字,就叫“鹦鹉螺号”。

一枚贝壳,一个故事。听贝壳讲故事,青岛贝壳博物馆是首选之地。在青岛贝壳博物馆,来自四大洋五大洲60多个国家的五个纲、262科、12000余种贝壳(海螺)标本和2000余枚贝类化石、1000余件世界贝壳艺术品,分布在7个展区内。它们色彩斑斓、形态各异,静静地躺在展柜里,仿佛是一个个鲜活的生灵,向观众展示着浩瀚的历史。

牛顿曾说过,“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探明的真理之海。”亦如牛顿探索真理的执着,青岛贝壳博物馆馆长耿秉与其父亲耿直执着于收集各种贝壳,馆内藏品主要来自于两人多年来的收藏。

“喜欢,就是很喜欢它。”谈起父子俩收藏贝壳的缘由,耿秉这样说道。“父亲收藏的第一枚贝壳,是在他六七岁的时候。他在一座山上发现了一层一层的贝壳,当时就想,为什么有这么多贝壳在山上?现在来看,那些并不是贝壳,其实是贝壳化石。”据耿秉介绍,父亲从小就对贝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还是生活中接触到的,关于贝壳的一切,他都格外留意。海螺、蛤蜊、鹦鹉螺,双壳纲、腹足纲、头足纲……越迷恋越有兴趣,父亲五十多年走遍68个国家,收藏了数以万计的贝壳。

“收藏贝壳这个事儿大家都喜欢,何不把它做得好点?世界上一定有很多像我这样喜欢贝壳的人。”耿直认为,如果能将喜欢贝壳的人聚在一起,让贝壳常伴身边,那真是一件美事。2015年,青岛贝壳博物馆应“运”建成,面积约2600平方米,集贝壳研究、收藏、科普教育、文化旅游为一体,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文化、丰富贝壳知识。

深受父亲影响,耿秉也爱上了贝壳。耿秉的目标是建成一个世界级的贝壳博物馆,传播贝壳知识和文化,让感兴趣的人不用走遍世界各地,便能遍览贝壳、感受海洋、感悟生命。

如今,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家级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占地约50亩的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正在建设中,包括世界贝壳博物馆、贝壳产业创意园、国际贝壳文化学术交流中心。其中,世界贝壳博物馆致力于展览和科普,贝壳产业创意园和国际贝壳文化学术交流中心更强调研究和交流。耿秉说,博览园建成后,青岛贝壳博物馆将整体搬迁至新馆,仅貝壳标本就会展出6万余枚。到那时,耿秉离建设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贝壳博物馆的梦想也越来越近。

人们都说,最美的颜色来自大自然。贝壳的颜色和花纹都是纯天然的,如果给它一束光,会有怎样的惊喜?

苏飞宇给一枚海螺打上一束光,普通的贝壳瞬间绽放出湛蓝色的光芒,变成了天然的海螺灯。在她的演示下,打磨掉外层露出珍珠层的贝壳温暖柔和,如古典的艺术品;寻常的鲍鱼壳则似《千里江山图》,色彩斑斓、绚丽夺目……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研究与传播下,小小的贝壳不再默默无闻。只要一束光,它们就变得鲜活起来,拥有了无限可能。

“这枚贝壳叫‘法螺’,在很久以前,人们拿它当作号角吹响。它还可以播放出好听的歌曲呢。这是一个蓝牙音响。我们来对比一下蓝牙音响和法螺播放音乐的效果。”很明显,通过法螺,声音变得更大。在苏飞宇的带领下,观众穿行在各个展厅间,犹如穿越大陆与海洋的纵横维度,跨越时间浪潮的侵蚀,在奇特而迷人的软体动物世界中进行一场美妙的巡游。

直徑一米、号称“海贝之王”的大砗磲,需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小沙贝,有“招才进宝”寓意的万宝螺,镇馆之宝龙宫翁戎螺……它们曾经历沧海沉浮、大浪淘洗,如今在博物馆这束“光”的照耀下,变得异常生动,展示着各自独特的生命历程,讲述着海洋、人类与时光的秘密。

一枚来自菲律宾,一枚来自日本,相隔万里的两枚贝壳在青岛贝壳博物馆不仅相遇,还能像螺丝、螺母般严丝合缝地旋转在一起。观众看着两枚贝壳合而为一,像雨伞,似卷筒冰淇淋,又如蘑菇,不禁发出了阵阵惊叹声。更奇妙的是,贝壳的螺旋形状蕴含着数学规律。1638年,数学家笛卡尔发现了等角螺线,也称“黄金螺旋”,是自然界最完美的经典黄金比例。

原来,一枚贝壳就可以连接世界,从海洋到陆地,从生物学到数学、物理、化学、美学等32门学科。“探索自然,启迪未来”,这是青岛贝壳博物馆的使命。为此,青岛贝壳博物馆以“小贝壳,大世界”为科普服务宗旨,在充分展示藏品的同时,让大众通过参观博物馆认识自然,进一步了解海洋贝类,唤醒和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同时,为科学普及和贝壳研究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近年来,青岛贝壳博物馆开展了近4000场科普讲座,40万名青少年透过小小的贝壳,走进神秘的海洋世界,窥探出一片广阔天地;先后获得2021—2025年度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等称号,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面对未来,耿秉信心满怀道:“青岛贝壳博物馆将力争成为国际贝壳论坛、世界贝壳文化博览会等活动的常驻会址,同时组织成立‘百贝联盟’行业信息交流平台,开创‘百贝联盟’产业论坛,通过系列主题活动汇集海洋科技、文化创意名人,打造青岛海洋文化的新地标。”

A Big World in Small Shells

—Visiting Qingdao Shell Museum

In the Qingdao Shell Museum, there are more than 12,000 types of shell (conch) specimens (262 families in five classes) and more than 2,000 shellfish fossils from over 60 countries of the Pacific, the Atlantic, the Indian Ocean, the Arctic Ocean and five continents, as well as more than 1,000 global shell artworks,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seven exhibition areas.

Geng Bing, curator of the Qingdao Shell Museum, and his father Geng Zhi have been obsessed with collecting various shells. In 2015, the museum was established, with an area of about 2,600 square meters. Integrating shell research, collec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and cultural tourism, it is aimed at enabling more peo- ple to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marine culture and to enrich shell knowledge. Now, the Oriental Shell Culture Expo Park 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3.33 hectares is under construction; it is composed of a World Shell Museum, a Shell Industry Creativity Park, and 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 Academic Exchange Center for Shell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expo park, the Qingdao Shell Museum will be moved to the new museum site, where more than 60,000 shell specimens will be on display.

Based on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ervice principle of “A Big World in Small Shells”, the museum allows the public to learn about nature an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arine shellfish while fully displaying collections, and aims to set up a broader platform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shell research while arousing and raising the people’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museum has held nearly 4,000 science popularization lectures, enabling 400,000 teenagers to approach the mysterious sea world and discover a vast field through a small shell. Besides, the museum has won such titles 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Bases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from 2021 to 2015, the National Base for Marin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the National Marine Awareness Education Base, and the National Second-Class Museum.

猜你喜欢

飞宇鹦鹉螺贝壳
跳出摩天轮
陈飞宇 站在风口浪尖 持续迎接挑战
银贝壳
原来你是这样的贝壳
鹦鹉螺,碰碰螺
鹦鹉螺的奇迹
贝壳里的海
小蜗牛“鹦鹉螺”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