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北苏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12-28叶琪瑛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闽北苏区革命

代 荣,叶琪瑛

(1.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土地革命时期党在闽北苏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普遍提高,农民对党的认识不断加深,革命热情高涨,农民阶级成为闽北革命力量的基础。

一、闽北苏区党组织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动因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目光转向农村,闽北苏区农民展开思想教育工作赢得农民的支持,这是由诸多因素合力推进的。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决定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决定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主旋律,历代仁人志士领导中国革命失败的事实使得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落在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身上。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及之后开展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以城市为中心革命的失败,迫使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党在各地开展武装起义,在农村中建立红色政权。大革命失败之后的中国是“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1]。而这一时期福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统治福建的主要是豪绅、地主、买办、军阀、官僚等特权阶级,这些势力又是帝国主义在福建的代理人,但是他们各自内部又有冲突,尤其是以张贞为代表的蒋系、以陈绍宽为代表的桂系以及一些海军势力在财力、人力等方面的相互争夺、兼并使得福建地区经济处于崩溃的境地,闽北地瘠民贫,农民生活更为困苦,农民生活极为艰苦,民族、阶级矛盾突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十分迫切。

此外,闽北地处闽浙赣交界,土地革命时期属于中央苏区的一部分,地理位置重要,如何组织闽北农民、如何武装闽北农民成为闽北革命的中心工作,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

(二)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使然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闽北也有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但是屡遭失败,归根到底是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黑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黑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2]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心和使命,闽北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始了早期的党团活动。1926年成立闽北第一个党的组织——建瓯支部,闽北共产主义运动由此展开。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指示福建成立临时省委“组织宣传工农暴动,没收土地、推翻反动统治、建设工农贫民的民权政治”[3]。在闽北党组织的带领下,闽北农民掀起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豪绅资产阶级之统治’,建立‘代表会’政权、谋劳苦民众之利益为宗旨”[3]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方志敏、徐履俊、黄道等闽北革命者为了革命事业不惜付出生命,闽北农民阶层也亲身体验到了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的初心使命,进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他们利益的代表者。

(三)克服农民阶级历史局限性的需要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闽北日趋崩溃的农业经济面前闽北统治阶级已无法稳定其业已动摇的地位,闽北农民革命斗争意志坚决,而且己经爆发过革命的斗争,但是由于农民“囿于眼前小利害,缺乏政治常识”[4],农民思想觉悟的提高是农民参与革命的重要保证,故“我们应该长期地耐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摆脱背上的包袱,同自己的缺点错误作斗争,使他们能够大踏步地前进。”[5]。1928年9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特别指出党在农民运动中要注意“纠正农民落后意识。在革命的进程中,农民常含有落后的反动意识,如不认清阶级意识,笼统的反对城市,……若不把这些落后意识消灭下去,农民运动就不会走上土地革命的正轨”,为此,要求党的工作今后要“对农民加紧教育工作,使他了解土地革命及夺取政权建设苏维埃的真意义”[3]。通过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农民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从而取得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认同,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进而成为使农民支持革命的后备力量。

二、闽北苏区党组织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

思想建设是党领导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土地革命时期闽北苏区以思想建设为抓手,对闽北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党对农民的领导,巩固革命基础

闽北苏区在领导农民运动的工作上,很重视党组织的领导工作,1927年中共中央指示闽北党组织的工作指出:“我们工作的中心问题是如何组织农民,如何武装农民”,“农民运动一定要在无产阶级及C·P①领导之下”[3],“应当从现在就坚决组织地方暴动,建立并扩大红军。在战术上应该发动群众反捐税抗租债斗争,建立农民协会,发展党的组织,培养群众领袖,扩大游击队……”[3]在党的工作中非常注重对农民尤其是贫民的斗争工作,1926年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一成立就着手宣传党的革命思想,组织群众起来革命,为即将开展的北伐战争做组织上、思想上的准备。闽北党组织建立之后,遵照中央和福建各县临委指示,结合闽北实际情况,闽北各地的党组织在农村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直接领导各地的农民运动。1927年2月闽北第一个乡级农民协会由徐履俊在崇安兴田成立,依托农民协会开展政治教育,动员广大农民投身革命,积极发动农民群众开展“五抗”及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闽北于1927和1928年先后发动了两次著名的上梅暴动,成为新民主主革命时期福建三大农民暴动之一。

(二)加强政治宣传,唤醒农民革命意识

土地命初期,毛泽东就指出“红军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的任务。”[1]近代闽北农民生活困苦,尽管阶级分化严重,但大多数农民阶级意识薄弱,宗族观念、封建迷信思想浓厚,革命工作难以开展。为此闽北党组织深入农民当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培养农民的阶级意识,唤醒农民的革命信念。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农民认清了军阀、封建地主及官僚集团的本质,革命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进而更好的支援革命,自觉接受党的领导。闽北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之中,闽北革命根据地成为被毛泽东称赞为有战略地位的“方志敏式”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注重农民利益,培养农民革命情怀

党中央指示闽北党组织领导农民斗争应“从经济斗争,进为政治斗争,扩大成暴动”[3]的方式进行革命,“抗捐抗税”成为组织农民的重要手段。在闽北农村斗争中,在充分认识农民斗争重要性的基础上,福建省委指示闽北党组织要做好调查工作。为切实了解农民生活,调查并统计农村情形,鼓励农民运动工作人员到贫农家中,多了解农民需求,进而更加有效的开展农运工作。闽北党组织从实际出发,提出代表农民利益、通俗易懂的斗争口号,将宣传革命和抗租抗税相结合,把经济斗争逐步发展为政治斗争。贫雇农是闽北农村最底层的阶级,革命性最强,在闽北苏维埃政府和革命中处于领导地位,所以闽北的农民工作优先保障贫雇农“对于土地革命的利益”,政府没收地主土地,按照“劳动力和人口混合为标准”[3]平分土地,废除一切债务。在农民协会的领导下,闽北贫苦农民积极拥护、领导革命,为闽北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闽北苏区党组织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闽北党组织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在农民中开展通俗易懂的思想政治教育,农民热情高涨,积极投身革命,宣传动员任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创办革命报刊,设立壁报、读报制度,传播革命思想。

为了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加强苏区的宣传工作,闽北分区委、闽北苏维埃政府创办党报、党刊等红色读物。古田会议确立了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方法和原则等,古田会议后各种红色报刊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1931年至1932年闽北党组织及各分支机关主办的刊物达十多种,1933年闽北党政群团合办《红色闽北》作为闽北苏区公开发行的党的机关刊物,成为革命思想在闽北的主要宣传阵地。1933年《红色闽北》发表《红色闽北社论》讲到“我们要扩大民族革命战争来反对帝国主义强盗战争……英勇的、光荣的已获得了胜利的闽北劳苦群众!为着战争,大家一致到红军去,到七军团去,实现扩大红军一百万的号召……”[6]。《红色闽北》对于革命思想在闽北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闽北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除了正规的党报党刊之外,出版灵活、成本低、贴近生活的壁报也是闽北苏区传播革命思想的又一重要渠道。闽浙赣省苏文化部对于壁报的作用、如何创办壁报包括壁报的材质、内容、形式都做了详细的规划,在内容方面“主要是能够紧捉住目前最中心的政治问题”[7]。在近代新闻消息十分缺失的闽北农村,壁报无疑是党的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了适应农民识字率不高的情况,闽北党中央设立了“读报”制度,并将读报工作作为党的通讯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得报刊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媒介。

(二)创办各类红色学校,进行各种政治教育。

旧社会闽北人民生活困苦,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为了传播革命思想,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水平,培养革命人才,闽北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苏区的文化教育,创立了许多红色学校,红色学校除了普及文化知识外,还进行各种政治学习。普及小学教育是闽北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闽北各地设立列宁学校开展成人教育,数万工农群众在成人学校接受文化和政治教育。1933年崇安下梅按照上级苏维埃指示要求各村普遍设立补习夜校,补习夜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办识字班,“每一个从事识字运动的人,他必定是一个识字运动的宣传者,他们一定经常不断的把不识字的苦处,识字的好处,识字运动的政治意义……,深入到群众中去。”[7]。闽北苏维埃将文化普及与政治教育相结合,领导人黄道亲自编写通俗易懂、联系实际的识字课本第一册第一课“革命,革命,向前进,向前进!”第十一课“工人和农民,是世界上最苦的人民,要想不苦,就要革命。”第十二课“土地革命,解放穷人,没收土豪天地,分给贫困农民”等等。这些语言生动道理浅显的课文,对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阶级觉悟和思想政治水平,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深入农民群体,将政治宣传寄予各种场合之中。

闽北苏区组织形式多样的政治宣传,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凝聚革命力量,在各苏区成立群众性的文艺机构——俱乐部,俱乐部由各级苏维埃政府文化部负责。俱乐部下设文化委员会、体育委员会、墙报委员会、艺术委员会、晚会委员会。俱乐部平时组织群众识字、读报、壁报、举办新戏运动、开晚会、开展体育运动,每逢节假日或有党的中心工作与政治运动,俱乐部则运用各种宣传工具,给予农民积极政治教育,鼓舞农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精神。在宣传工作中“俱乐部列宁室,是党教育群众提高群众政治文化水平,扩大党的政治影响的重要工具之一”[7]。俱乐部是“群众的教育机关,是宣传部的主要工作,群众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党的策略路线的传达,组织部的工作的推动与群众的动员,在俱乐部是有效力的进行……”[8]以俱乐部为载体,党苏的一些重要决议和中心工作得到了很好的传达。

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宣传工作是将党的理论路线传播出去,争取群众使党的工作更好推进的有效途径。闽北苏区党组织利用各种纪念日进行党的宣传工作。1933年一年闽北分区委专门发文要隆重举行的纪念活动有7场,分别为1月份的纪念“列李卢”工作决议,3月“团分区委‘三一八’告劳苦青年书”,4月“闽北分区委宣传部‘五一’纪念报告大纲”,5月“中国共产青年团闽北分区委会为‘五卅’纪念告劳苦青年书”,5月“中共闽北分区委为‘五卅’纪念告苏区劳苦群众书”,7月“红色闽北社论——创造七军团与纪念‘八一’”,11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广暴纪念与拥护省苏大会宣传大纲”,此外,闽北苏区党组织不断创新群众心理易于接受的工作方法,例如:利用木排、放河灯或者放风筝的方式发放传单传播革命思想,创作朴实、明快的革命歌曲在农民群众中传唱,还有各种文艺演出、演讲等方式传播革命思想。这些方式方法适合群众心理,群众易于接受,进而认同共产党的革命思想。

四、闽北苏区党组织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土地革命时期闽北党组织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明显,农民的思想觉悟、革命热情得到提高,极大地推动了闽北苏区革命形式的发展,这对于全国革命形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本着力点,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中国国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政党,闽北苏区对于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9]。“农民们在这样可怕的压迫之下受着折磨,可是要叫他们起来暴动却不容易。他们散居各地,要取得任何共同协议都困难无比。农民世代相传,习于顺从;在许多地区,已经戒绝使用武器;剥削的重担随主人之不同而或轻或重;所有这些情况,都促使农民默然忍受一切。”[10],所以土地革命时期闽北党组织通过阶级斗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同时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使农民群众认识到只有推翻剥削阶级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通过一系列打土豪、分田地、民主选举、土地改革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进而使农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贫民的利益,为贫民谋幸福的政党,以此将广大劳动人民团结起来拥护革命。正是有了广大农民支持革命、忠于革命,闽北才能成为“红旗不倒”的革命圣地。

(二)“人民性”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走群众路线是根本保障

近代福建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纯买办性的商业资本使全省经济陷于崩溃,福建的大量工农贫民手工业者失业、破产,生活在死亡线的边缘,“在这种全省农村经济大崩溃之下,牺牲最巨损失最大的自然是工农贫民群众……,工农贫民群众处在这种不堪忍受的地位……”[3]。军阀统治下的闽北人民深刻认识到“所谓国民党的革命,是不能解除他们的痛苦,他们都普遍的感觉到只有自己干起来是靠得住的。他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再也不太害怕了;而且热烈的欢迎我们去领导他们”[3]。为人民谋幸福,代表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人民当然也包括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闽北党组织在领导农民运动中,在政治权利上和物质上给予农民最大的保障,为此闽北党组织领导组建农民群众参与的苏维埃政府,积极组建贫民团、刺少队、妇女团等基层群众团体行使权利,使得闽北千百年来农民第一次破天荒地享受到了当家做主的权利。再者,闽北各地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抗捐抗税、打土豪、分田地斗争,给予农民物质上的保障,使得农民真正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红军才是穷人利益的代表者。在1933年9月红军攻下洋口之后,受到当地工农群众的拥护,“在五天内就有将近五百名的群众自动报名加入了红军,因为他们认识清楚了只有红军才是为了工农劳苦群众争解放的军队呢”[3]。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灵活多样,贴近受教育者特点

闽北属于山区,农民成为闽北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农民群体文化程度较低,小农思想比较严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难于接受,闽北苏区之所以能赢得“红旗不倒”的声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在闽北苏区开展了一系列适合农民文化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内容上创办各种适合农民实际的夜校、补习班等,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寓教于乐中。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坚定革命斗争的意志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正是由于前期对农民群众开展多样化的、易接受的教育方式,使得闽北苏区的农民革命性强、政治觉悟高,为闽北乃至整个闽浙赣地区坚持革命,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能坚持斗争的重要队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结语

闽北苏区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的一个缩影,对于闽北苏区革命力量的壮大,为后来支援抗战以及闽北苏区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独立开展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福建新民主主革命的不竭动力。

注释:

①C·P:共产党的简称。

猜你喜欢

闽北苏区革命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闽北红军红色基因演变“七步曲”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苏区创业致富人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中国的出行革命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