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阐释与弘扬路径

2022-12-2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历史

梁 志 勇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这一新概念和新命题。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和价值追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历史规律领导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理论特质与实践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使命担当、意志品质、人民情怀、阶级立场等方面的时代注解和集中写照。深刻把握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基本内核,扎实推进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宣扬与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更好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一、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运用价值力量、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反作用于伟大实践。在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新的精神概念——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这一精神具有厚实的历史根据、坚实的理论渊源、深刻的实践基础,共同构造生成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一)历史逻辑:源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回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总结了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实现历史性变革的基本经验,将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历史阶段贯通和连接,摆脱僵化地或者生硬地认识党的历史的习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完成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清除阶级障碍、制度阻滞和社会痼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历史性的国家制度转变、社会治理模式革新,逐步建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改革农业制度到创新经济体制、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兴办经济特区到妥善处理国际金融危机并且实现“软着陆”,使得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最为显著的章节、最为壮丽的气象。步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改善生态环境到整肃政治生态、从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到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到实现意识形态领域根本性转变、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彰显大国大党使命担当并且塑构外交新局面,在历史交汇期和关键时期,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纵观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牢固地、主动地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历史主题、发展主线和思想主流。从“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到“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再到“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接续到“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难以遮蔽历史经验的贯通性和精神标识的传承性,也推动中国共产党形成主动性、前瞻性和预见性的鲜明特质。

(二)理论逻辑:源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这样描述共产党人,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70。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亮底色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彰显、先进属性随历史发展而不断鲜明。其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福祉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有机统一,以人民为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和坚实根基,深化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导向和发展格局。中国共产党贯彻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杜绝党性与人民性的割裂、对立或者碎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进而反哺和丰富党自身的精神谱系。其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和未曾间断的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精神追求、核心理念、道德规范阐释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逐渐赢得世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认同。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叠加、互联网环境下民主赋权强化及其代表性减弱、后发国家崛起与守成大党力量式微的对比挤压等诸多新变化、新矛盾、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彰显大党的担当精神,以自身的肌体重塑为世界各国政党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与方法遵循。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属性较为丰富,其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最能够体现党的宗旨意识、能动精神与主动精神,以及世界大党的担当品质。

(三)实践逻辑:源自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整体需要

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与发展不是简单地继承中国政治传统和社会治理模式,不是盲目地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和实践发展方向,而是立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注重统筹兼顾、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变化、调整的过程。坚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赓续延绵的接力探索,积淀厚实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动力。一方面,要注重正确处理扩大对外开放广度深度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系,坚持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创新,充分实现包容性发展和共享性发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时,更要持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建设使命型政党,坚持完善党领导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增进党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水平,提升人民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彰显历史主动精神,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的持续性、连贯性、完整性,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的历史价值、理论创新、实践伟力和世界意义,才能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为丰富的理论内涵、更加高远的精神境界和更富深厚的实践张力。另一方面,绵延赓续红色基因与红色血脉,依据时代形势的变化与新的奋斗目标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需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因此,必须挖掘具有引领性、先进性和代表性的精神成果和精神形成,实现伟大精神跨越历史时空、关照人类生存境遇、凝聚共同价值共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发挥着立党兴党强党的滋养功能,构成民族精神的最深沉的标识,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凝聚力、号召力。提出和概括伟大主动精神,将从认知维度、情感维度、意志维度明确丰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奠定坚实的精神引领、情感基础和组织力量。

二、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内核

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内核是指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其中较为稳定的部分,起着决定精神内涵、整体结构、发展方向的作用,也是研究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着力点。这一精神的基本内核具体包括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赓续延绵的创新精神和勇毅担当的奋斗精神。

(一)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辩证思维理解“规律”和历史规律,避免作绝对化和僵化的诠释和解读,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和诘难。立足于准确判断时代特征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诉求、实践任务,中国共产党深化对于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尊重和把握,坚持以客观的历史规律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其一,尊重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理性审视执政规律与执政基础、党的自身建设、执政目标等方面存在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重视夯实群众基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并且以政治性的主题运动和学习活动巩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推动实现执政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其二,尊重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既是艰辛进行理论探索的过程,也是持续不懈实践创新的过程。在深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尊重规律和运用规律,需要“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科学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2]7。其三,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肯定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对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依据国际国内环境、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深刻变化,深化和统一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认识,进而科学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方位的“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中尊重历史规律,体现出关于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认识和合理运用,并且在与客观规律的对话、互动中形成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

习近平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3]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尊重和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尊重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坚持主体叙事与客观叙事的辩证统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区别于自由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依据。”[4]11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并由此彰显的历史主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本体论上看,以人民为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高度肯定人民在创造历史、延续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人民是推进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主体力量,明确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层面高度彰显人民的实践主体性。其二,从认识论上看,以人民为认识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作为认识主体必然以其作为实践主体为前提,而人民作为实践主体必然获得对客观规律的认识。”[5]14中国共产党运用实践与认识、实践主体与认识主体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揭示人类认识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人民为认识主体是人民作为实践主体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的必然结果。其三,从价值论上看,以人民为目标主体。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进步的推动者,就必定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受益者,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目标主体的客观依据和历史根据。确立以人民为目标主体,表达出中国共产党恪守初心使命、践行立党宗旨的深厚人民情怀。其四,从方法论上看,以人民为评价主体。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6]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叠加,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乐民之乐”情怀制定各项方针政策,以“为民抒怀”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以人民为评价主体,不仅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和历史主动精神,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实践自信。

(三)赓续延绵的创新精神

习近平将创新的地位提升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及民族文化中最为深沉的基因禀赋。对于创新而言,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思辨能力、严格求证的实验方法,弘扬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学说的批判质疑精神,持续不断地进行试验。创新精神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最终价值追求,是对于现有知识体系、概念内涵、理论表达和方式方法的再塑。具体而言,一方面,创新精神的表达是多元的。理论性、制度性、文化性的创新都是创新,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都是创新的表现形式。此外,创新还表现在对于经典理论的新诠释,提出新方案、解决新问题、生产新成果、塑造新作品,逐渐削弱西方话语体系对于中国主流叙事的影响,建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创新精神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创新精神体现对于客观规律的尊重和运用,蕴含着求实精神和科学态度。在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实践历程中,创新精神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升华,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品格和精神支撑,激励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四)勇毅担当的奋斗精神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7]5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在百年征程中历经革命战火淬炼、建设困难考验、改革实践锻炼,将艰苦奋斗、勇毅担当熔铸成为精神品格。这种奋斗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构成,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首先,勇毅担当的奋斗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构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的基础是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家认为,精神产生物质,忽视思想能动性,单纯执拗于精神批判,难以作出触及现实经济基础的批判,展露出局限性与软弱性。其次,勇毅担当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纵观历史,中华民族铸就世界文明史的伟大奇迹、改变积贫积弱的衰退局面、化解改革开放的风险挑战、形塑人类文明的新范式新形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依靠奋斗精神,不断进行革故鼎新、坚持自强不息,从而将奋斗精神融入民族精神的内在构成要素。最后,勇毅担当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8]12从“两个务必”到“勤俭建国”,再到以“艰苦奋斗”作为党的本色,再到将奋斗精神纳入中国精神范畴,继而到以奋斗精神开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重视奋斗精神教育。在历时性的时间视域和共时性的空间场域中,奋斗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

三、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路向

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提出不是根本目的,“本质上更重要在于促使其从观念形态走向现实定在,释放其指导实践的磅礴伟力”[9]71。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不能仅仅停留于符号化的口号宣传、抽象化的理论阐释,而更要通过正确诠释其具有的思想引领功能、积极推进话语创新和守好教育主渠道,实现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正确诠释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引领功能

新时代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将其作为建设文化强国、资政育人的重要资源,需要正确诠释和强化内在的思想引领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凝聚价值共识、引领思想认同的功能。

第一,提升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解释力。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理论的彻底表现在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赢得人民群众对于理论的真正认同。从这个方面而言,提升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解释力进而增强说服力,是引领思想认同的逻辑前提。因此,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要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作出解释,阐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形成根基、文化根脉等,通过历史叙事、情感叙事、伦理叙事讲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艰辛历程,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要对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作出解释,阐释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基本经验和动力支撑等,为缓解社会实践出现的新矛盾提供方法指导。

第二,提升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批判力。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提升其批判力是强化思想引领功能的基本步骤。提升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批判力能够提高传承效力、增强人民信服力,从而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等提供方法武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通过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承载的先进价值观念、蕴含的真理力量,深入剖析错误思潮的形成背景、产生原因以及消极影响,增强人民群众的研判能力,在尊重文化差异、制度差异的前提下扩大社会认同和凝聚社会共识。

第三,提升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改造力。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武器,具有强大的改造力。提升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改造力,能够在全社会建立起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引导人民群众学习党的历史经验并汲取历史智慧,获得思想启迪、理论武装,全面分析历史、观察现实,从丰富的历史样本、已有的历史案例中获得启示,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敏锐地捕捉到机遇,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的先机。同时,在肯定历史、维护历史、传承历史、发扬历史的过程中,坚定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历史自信并增强历史自觉。

(二)积极推进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话语创新

话语创新是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增强思想引领、凝聚社会共识、坚定历史自信的应有之义。积极推进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话语创新,要建构充分的比较视域,在历时性的继承和共时性的比较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范畴和话语系统;要立足鲜活的社会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主要关注点,形成较为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话语内容;创新和完善话语传播机制,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知认同、着力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建构充分的话语创新比较视域。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是开放的、科学的内容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最新成果和构成要素。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必须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范畴与话语系统。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为基本的就是要充分构建比较视域,以“现代意识”“世界眼光”更好地展开历史与现实的交流、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坚持在深入了解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形成过程、现实表述、实践价值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自觉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整体进程联系在一起,把握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与世界形势的变化、格局的调整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百年党史的长度、世界变局的宽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度,分析和回答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战略价值和指导意义,构建彰显中国特色的概念范畴和话语系统,为深入理解和掌握党的历史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与理论支持。

第二,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是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来源,也是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话语创新的不竭源泉、重要动力和价值归宿。积极推进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话语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和凭空虚构,而是要对现实生活的直接体验、全面参与,持续激发破解理论难题、实践问题的热情,并经由理性思考、实践比较形成的结果。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建设历程,脱离具体实践、停留概念因袭、照抄外来观念等难以实现话语创新,难以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的理论成果。推进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话语创新,必然融入鲜活的实践当中,去把握、阐释和解答新时代的发展方向、精神特质,结合人民群众的智慧、经验与创造,为话语创新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广阔的拓展场域。同时,在准确把握客观情况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提炼、概括新的实践经验,构成关于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新概念、新判断、新表述,形成较为科学、系统、完整的话语内容,为话语创新建立稳固的基础。

第三,创新和完善科学的传播机制。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于传播,只有讲好党的历史主动的实践故事、传递好历史主动的声音,才能确保历史主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否则,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就会变成虚弱和毫无力量的空话。因此,新时代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在具体展开上必须要创新和完善科学的传播机制。立足“两个大局”的交互叠加,围绕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历史进程,从广度上着力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精髓作为主导传播内容、从深度上着力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发展进程作为主导传播内容,不断增强内容的历史穿透力和广泛理解力。一方面,推进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传播话语创新。在话语方式上,坚持“陈情”与“说理”并重、宏大叙事与个人言说耦合,将“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单调生硬”变为“丰富生动”、“传统说教”变为“时代表达”,不断提升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解释力。另一方面,推进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传播手段创新。运用贴近日常生活实际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传播工作,特别是积极结合智媒体、大数据,以图像化、动态化和通俗化的形式立体化、形象化地传播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同时,充分利用好重大时间节点和纪念仪式进行精神的情感渲染和情景再现,把握好时效度,提升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感染力。

(三)坚持守好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教育主渠道

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既有深刻的思想理论滋养,也有先进文化的赓续继承。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过程、基本内核和时代价值三个方面入手,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

第一,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探索、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属性、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生成的,其历史脉络、理论根源和实践需求构成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机理。这一机理是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内涵整体性的表现,也是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要从“三大规律”中审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规律和理论逻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要从中国近现代史中挖掘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价值;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讲清楚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关系;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明晰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关联,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

第二,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切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具有丰富内涵和逻辑结构,其中尊重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展现了实践态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体现了价值导向、赓续延绵的创新精神彰显了意志品格、勇毅担当的奋斗精神表达了情感归属。这种“知、行、意、情”的逻辑结构和有机整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依据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将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切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应该把握好思想观念形成的内化和外化过程。一方面,应当通过课堂教学,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经过讲授、分析、感受、体验和选择,逐渐被大学生接受并成为自身意识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而演变为引领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行为的内在力量。另一方面,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逻辑结构融入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法治教育、正确历史观教育等教学目标,通过多样化的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再现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艰辛历程,为教育大学生提供先进典型和榜样范式。

第三,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精神和价值立场,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关联。因此,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一方面,要基于教学目标的层次,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价值融入课程价值目标的设计,引导青年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体认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价值,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整体价值。另一方面,要明确教学方案的整体环节与全程设计,通过案例筛选、资料应用、实践教学、学生辩论等实现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精神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