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研究

2022-12-27刘洋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传播模式短视频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即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对自己关心的校园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从2016年抖音、梨视频上线起,短视频迈入了成熟发展阶段,成为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源头。在这些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身在大学校园的年轻用户,所以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不可忽视。作者收集了嘉应学院2022年上半年的网络舆情,并从中选出一些基于短视频发酵的网络舆情,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从而为相关的舆情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模式有区别于其他舆情的特点。在这个模式中,学生及高校利益相关群体为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个人既是议程设置者,也是受众。学生及高校利益相关群体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布短视频、做直播等形式,就高校校园公共议题表达个人的想法、情绪,当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量快速上升时,敏感信息即转化为网络舆情。为了更好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在高校出现网络舆情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相关管理机制的介入,在爆发时及时合理地应对,事后形成长效的预警机制。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短视频;传播模式;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舆情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2-009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嘉应学院人文社科项目“全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和应对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KY05

刘毅在《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中将舆情定义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 。

由此可进一步推断,网络舆情作为舆情的下一级子概念,更侧重把舆情的范围放在互联网上。其定义为公众在互联网上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下一级子概念,更侧重把网络舆情的范围放在高校内部,即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对自己关心的校园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从2016年抖音、梨视频等一系列短视频平台上线起,短视频迈入了成熟发展阶段。用户拍摄、编辑短视频更加容易,使用门槛进一步降低,视频、音频、文字的融合,使表现效果更加直观,平台的评论、点赞、转发等交互功能得到了强化,社交属性更加明显,更多的用户开始使用短视频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短视频由此成为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源头。在这些用户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身在大学校园的年轻用户,他们在大学中的学习、娱乐和各种活动中积累了许多想法,并采用短视频的方式来表达,所以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不可忽视。

笔者在中国知网用“高校网络舆情”作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并将发表时间限定在2016年至2022年,共搜索到1550篇相关文献。其中,2016年共250篇相关文献,2017年共253篇相关文献,2018年共253篇相关文献,2019年共253篇相关文献,2020年共239篇相关文献,2021年共232篇相关文献。文献研究的总体数量比较稳定。在这其中,用“新媒体”作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共搜索到了380篇相关文献。由此可见,在研究高校网络舆情时,结合新媒体这个大背景是一个研究热点。在这个范围内进一步检索,以短视频为侧重点的文献数量比较少。综上所述,在短视频日益成为信息的重要来源的背景下,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仍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鉴于此,笔者收集了嘉应学院2022年上半年的网络舆情,并从中选出一些基于短视频发酵的网络舆情,采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进行研究,从而为相关的舆情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和传播。传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

嘉应学院在2022年上半年的网络舆情中,有一些是发源于短视频形式的敏感信息,经笔者整理后,结果如下表所示。

本研究选取的五个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主要遵循是否参与传播过程和是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两个依据。每个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涉及的短视频都与事件高度相关,并对舆情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此表可明显看出,这些引起网络舆情的短视频敏感信息,视频的拍摄主体均为学生,为事件的亲历者,是高校利益相关的群体。智能手机的拍照、录像功能不断精进,4G、5G技术不断发展,短视频平台功能不断升级,这些都使短视频的拍摄门槛逐渐变低,不再高不可攀,大众也可以拿起自己手中的设备拍摄、编辑和上传。以上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均是如此,有的网络舆情事件的拍摄主体为多人,从各种角度拍摄,如直饮水事件。相关短视频可达到8个。学生拍摄短视频的行为均为自发性的,带有相当的随机性,无刻意的组织,没有进行相关策划、把关和有意识的扩散,只是自发地拍摄、发布和传播。

二、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为在传播过程中向受众展示的信息内容。本研究对选取的五个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它们的传播内容主要集中于高校校园公共议题,涵盖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实习、生活起居等方面,内容具有丰富性、稳定性兼突发性。在高校这个大背景下,可足够多地涉及学生等高校利益相关群体的方方面面,主要在学期进行时出现,但出现的具体时间有一定的随机性。

同時,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同、关注议题内容不同、看待议题角度不同,均会导致传播内容的多样化。短视频在其中主要起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吸引关注,获取注意

许多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是从短视频的发布开始吸引舆论的注意。例如,在本研究选取的案例中,“反映宿舍生活问题”占据比较大的比重,“直饮水的使用”“宿舍条件差”“厕所冲水问题”都可被看作这一类,传播主体往往拍摄较长时间的视频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宿舍条件差”的事件中采用直播的形式吸引关注。

(二)详尽说明,力保真实

短视频在表达上可以同时出现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弥补只有文字、图片的不足,另外,在特效、配乐的作用下,还可以引起受众强烈的感官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直饮水的使用”事件中,许多短视频从直饮水的花费、使用及省钱妙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每个视频还可以在内容上相互呼应,让受众印象深刻。

(三)渲染情绪,扩大影响

短视频因表现力丰富,可有力地渲染事件中的情绪。例如,在“直饮水的使用”事件中,许多相关的短视频都用到了画外音进行说明,表现自己的无奈。经过特效的编辑后,情绪进一步放大。

三、传播渠道

笔者将本研究抽取的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进行了过程梳理,发现其过程一般遵循“亲历者/围观者→短视频平台→其他平台”这个过程。事件的亲历者、围观者先自行拍摄短视频,然后上传至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小范围的传播,之后才转发至其他平台传播。这个过程中,亲历者、围观者在发布信息时,由于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对信息的过滤能力也强弱不等,因此在短视频平台或者其他平台发送信息,只能设定一些关键词,不能做到像传统媒体那样逐字逐句、对每个画面进行审核,因此一旦产生负面影响,再进行处理,就存在滞后性,具有较强的被动性。

同时可以看出,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展势头尚小,更多的是在高校内部传播,也未经过各平台“意见领袖”的二次转发,主要为校园内部的二次转发,因此没有扩散到校园之外更大的范围,主要局限在高校内部人际传播。另外,涉及的短视频平台也较少,主要为抖音,尚未发现有其他短视频平台。这与学生的新媒体使用习惯有关。在抖音上注册用户、发送信息和进行互动都十分便捷,其活跃用户多,发送的短视频能够被平台推荐,让更多的用户看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抖音上发布短视频,可以更快地、更广泛地传播信息,还可以看到与自己有类似诉求的传播者,从而交流校园公共议题。

四、传播受众

本研究抽取的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中,受众主体为学校学生,也是高校利益相关的群体,还有一些是关注高校网络舆情的社会群体。学生基于了解高校正在发生的新鲜事的需求,点击系统推送的相关短视频,进行点赞、评论、转发等一系列互动,这些操作就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充分体现。学生通过积极使用相关短视频平台,拓展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面,本身也成为二级传播者,有的影响力较大,甚至成了“意见领袖”,形成了多个传播核心。此时,学校学生或其他高校利益相关群体既是传播受众,也是传播者,具有明显的多重属性。

五、传播效果

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媒介往往可以通过提供事件相关的信息与议题来左右公众对事件的意见[2]。本研究抽取的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主体均为学校学生,个人开始成为议程设置者,主流媒体并未加入事件的议程设置中。此时的议程设置相较于主流媒体作为议程设置者,少了许多把关者,具有更多的随机性,传播内容具有更多的夸张性,为吸引注意力会采用更多的方法。

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在不同阶段可呈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

初级阶段,高校网络舆情表现为敏感信息,此时的短视频点赞、评论、转发量较少,观看量较多,舆情还处于增长的过程中,各种效应还在酝酿积累,传播范围有限,事态尚未严重。

爆发阶段,高校网络舆情表现为传播范围大幅扩散,从校内扩展至校外,从普通信息转变为平台热点,登上热搜榜,讨论热度较高,从某一平台热点扩散至其他平台,被转发、转载,以不同的形式传播,成为公众关注和注意的事件。

消退阶段,高校网络舆情表现为相关的关注度和讨论度下降,在平台热点排行榜上的排名逐渐后退,搜索量逐渐后退,直至恢复正常。

六、“5W”传播模式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在高校出现网络舆情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相关管理机制的介入,可有效地遏制负面网络舆情的苗头,在爆发时及时合理地应对,事后形成长效的预警机制。

(一)合理的管控机制

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均为学生及高校利益相关群体的时候,须开展适当的媒介素养和文明上网方面的教育,如不发布、不转发未经证实的有可能给社会或他人造成伤害的信息,不发表不文明言论,不参与敏感话题讨论,以更好地预防负面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另外,在早期阶段,也可以更加敏锐地分析和识别相关敏感信息,根据制定的高校网络舆情分级别处置方案,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从而有效化解风险。

(二)密切的协同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时,需要相关学院和部门密切协同,共同面对,针对负面敏感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渠道进行及时合理的回溯和处置,传递正面信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引导舆论,防止出现粗暴式管理和说教式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中,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求快速反应,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持续发布权威信息[3]。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也须及时反应,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和被歪曲。

(三)长效的预警机制

当一起高校网络舆情事件落下帷幕时,便须建立持之以恒的长效预警机制,以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况。从舆情监控、舆情应对到平台内容把关,无一不需要校内和校外各方力量配合。校内的相关技术部门应把好舆情监控关,做好风险分析,及时上报有可能发展成网络舆情的敏感信息;校内的其他部门和学院如与网络舆情相关,应做好相关调查工作和回应,引导网络舆情发展,坚决阻止网络舆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校外的平台应做好内容把关工作,端正平台风气,提倡文明上网,凈化网络环境。

七、结语

基于短视频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模式有区别于其他舆情的特点。在这个模式中,学生及高校利益相关群体为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个人开始成为议程设置者,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发布短视频、做直播等形式,就校园公共议题表达个人想法和情绪,传播内容主要集中于高校校园公共议题,涵盖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实习、生活起居等方面,内容具有丰富性、稳定性兼突发性。当负面敏感信息的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量快速上升时,该负面敏感信息即转化为网络舆情,并有可能大幅扩散传播范围,从校内扩展至校外,从普通信息转为平台热点,登上热搜榜,讨论热度较高,从某一平台扩散至其他平台,被转发、转载,以不同的形式传播,成为公众关注和注意的事件。为了更好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在高校出现网络舆情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相关管理机制的介入,校内和校外要有效地联动起来,各司其职,可有效地遏制负面网络舆情的苗头,在暴发时及时合理地应对,事后形成长效的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52.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4.

[3] 王柳梅.自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危机管理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7:24.

作者简介 刘洋,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传播模式短视频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浅议
微信公众号崛起背后
网络自制节目的传播模式和发展趋势
健康养生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的模式和要素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