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降低盐水中氯酸盐的工艺研究及技术改进

2022-12-27曹智慧段树涛邓建民

中国氯碱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氯酸盐淡盐水烧碱

曹智慧,段树涛,马 涛,邓建民

(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宁夏 石嘴山 753202)

离子膜烧碱的生产是以原盐为原料制成饱和盐水,经过一次盐水化学精制和二次盐水螯合树脂精制处理,降低盐水中的杂质离子,精盐水送往离子膜电解槽,在直流电作用下,盐水电解为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产生的淡盐水返回化盐。在盐水的电解过程中,因副反应、离子膜效率下降等原因,在电解槽内产生氯酸盐,盐水循环使用,产生的氯酸盐在盐水系统中不断积累,大量的氯酸盐不仅对生产系统造成影响,也影响烧碱产品质量,因此,研究降低盐水中的氯酸盐含量的技术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离子膜烧碱生产原理

在离子膜烧碱工艺中,具有选择渗透性的阳离子交换膜安装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经过二次精制盐水加入电解槽阳极室,在直流电作用下,NaCl被电离成Na+和Cl-,Cl-在阳极放电生成Cl2,从盐水中逸出,消耗部分NaCl的盐水成为淡盐水流出电解槽,Na+则透过膜移向阴极;同时,向电解槽阴极室加入纯水,水被电解生成H2和OH-,H2从溶液中逸出,OH-和从阳极来的Na+结合成NaOH。在实际生产中,OH-通过膜的传递数不是绝对为零,阴极室生成的OH-会有部分反迁移到阳极室,从而增加了阳极副反应,导致电流效率下降。

电解槽中进行的总反应方程式如下。

2 氯酸盐的产生原因及危害性

2.1 氯酸盐的产生原因

盐水在阳极室电解时,因Na+的迁移和Cl2逸出,盐水浓度降低,淡盐水溶解Cl2后生成HCl和HClO。当ClO-含量上升,因ClO-放电电位低于Cl-,在阳极上ClO-优先放电产生HClO3产物,其反应式如下。

另外,ClO-在75℃以上时发生歧化反应,生成ClO,反应式如下。

由于电解槽温度接近88℃,有相当数量的ClO-发生上述反应,生成

(1)离子膜是以聚四氟乙烯为基体的全氟羧酸和全氟磺酸的复合材料,长期在强腐蚀、高电流环境下运行,离子膜逐渐老化,性能下降,使阳极产生的氯酸盐量增加。(2)因机械损伤和杂质的附着后溶解等原因,使离子膜存在针眼。在电解槽的阳极室有大量的电解产物Cl2存在,阴极室的OH-会通过微孔向阳极室有少量的迁移,迁移的OH-量越大,在阳极室淡盐水系统产生的氯酸盐就越多。因此,淡盐水系统中的氯酸盐含量与离子膜的性能完好有极大关系。(3)离子膜电解的盐水循环利用,淡盐水经化盐精制后又回到电解槽,NaClO3在盐水系统中积累,导致盐水中NaClO3含量升高。

2.2 NaClO3的危害

2.2.1 NaClO3在盐水中的危害

NaClO3含量增加,会使盐水中NaCl含量降低。饱和盐水中NaCl的含量每下降10 g/L,离子膜电解槽电流效率会降低1%;由反应式(7)可以看出,当ClO-在阳极放电时,在生成NaClO3的同时还伴随着O2的产生,Cl2中O2含量上升导致Cl2纯度降低;由于在pH值≤9时,NaClO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会腐蚀管线设备,如盐水中NaClO3含量较高时,氯酸盐带入螯合树脂塔,在树脂塔中NaClO3因酸洗再生时pH值较低,NaClO3分解产生游离氯,损伤螯合树脂,易造成螯合树脂破碎,性能下降。

2.2.2 氯酸盐在碱液中的危害

阳极系统中累积的NaClO3含量偏高时,一部分透过离子膜迁移至阴极侧,造成NaOH产品中NaClO3含量上升。在后续NaOH被加热浓缩生产高浓度固态烧碱时,烧碱中的NaClO3含量会同步升高,由于NaClO3在250℃以上时会分解放出新生态“O”,腐蚀设备管线,而固碱生产时最终浓缩器碱液温度控制在365~414℃,不可避免的使NaClO3分解,造成设备腐蚀。因此,要求阴极液中NaClO3含量趋近20 mg/L时要投用NaClO3分解装置。

2.3 氯酸盐的测定

氯酸盐含量的测定原理是NaClO3在强酸环境下被分解为ClO2、Cl2和NaCl,当体系pH<1.3时,生成的ClO2和Cl2会与邻-联甲苯胺(C14H16N2)反应,生成稳定的黄色多醌络合物,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液体的吸光度,根据浓度越大,吸光度越大,从而测定其含量[2]。

3 降低氯酸盐的研究

近年来,行业内对降低盐水中氯酸盐的工艺和设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发出的主要技术为添加不同药剂和设备改造。

3.1 添加药剂促进氯酸盐分解

上海海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研发“一种离子膜烧碱中氯酸盐的分解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系统”,其方法是在含氯酸盐的淡盐水中加入液体甲醛,混合均匀后进行反应,用甲醛还原有氧化性的氯酸钠;鄂尔多斯市瀚博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研发关于氯酸盐的两项专利,其中“一种脱除淡盐水中氯酸盐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淡盐水系统分段加入醛类药剂和亚硫酸类钠盐药剂,使淡盐水中氯酸盐分解,分段方式延长氯酸盐与醛类药剂接触时间,保证有机药剂分解完全,不残留有机物,同时加入亚硫酸类钠盐控制反应速率;另外一项“一种电解槽淡盐水中的氯酸盐的处理方法”,该方法是在含有氯酸盐的淡盐水中加入有机酸类物质,将氯酸盐还原分解为Cl-、H2O和NaCl,有机酸分解为CO2;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2018年研发“一种盐水中氯酸盐分解工艺”,通过将含有氯酸盐的淡盐水加入分解箱,在其中加入分解剂,在搅拌条件下使分解剂和盐水混合均匀并进行氯酸盐的分解反应。

3.2 设备改进

宁夏金昱元能源化学有限公司2021年研发“离子膜法烧碱生产中氯酸盐的分解系统和方法”,该方法是在常规的氯酸盐分解工艺基础上,使真空脱氯塔流出的淡盐水进入膜过滤处理进行第一次精制,将膜分离装置处理后流出的淡盐水,经过树脂床进行二次精制;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研发“PVC生产过程中一种电解氯酸盐分解装置”,通过在分解槽设置隔板,使淡盐水沿隔板做S形运动,将进分解槽的淡盐水流量增大至淡盐水总流量的18%左右,控制淡盐水在氯酸盐分解槽中停留反应时间至3 h,通过上述设置,可使淡盐水中氯酸盐含量降低;新疆中泰化学阜康能源有限公司2017年研发“淡盐水中氯酸盐分解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专利,该分解装置内部设置两道挡板和一道折流板,延长淡盐水在反应槽的停留时间,提高盐水中氯酸盐的分解效率。

上述发明中,添加药剂法是加入甲醛或有机酸等低分子含碳有机物,将氯酸盐还原;设备改进类是以现有氯酸盐分解工艺为基础,延长氯酸盐在分解槽的停留时间,促进氯酸盐的高效分解。

4 氯酸盐的去除方法

通常氯酸盐的去除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4.1 排放法

排放法是指在盐水循环使用一段时间后,NaClO3含量因积累升高,将脱氯后的淡盐水部分排出盐水循环系统以减少NaClO3的积累。该方法虽然不使用化学药剂和蒸汽,但排放出系统的淡盐水难以处理,浪费原料和污染环境,不符合现有政策要求,行业已取消该做法。

4.2 LSZ化学药剂法

在2016年,某单位研发出采用LSZ化学药剂降低淡盐水中NaClO3含量的方法,将出电解槽含有氯酸盐的淡盐水,以总流量的5%送入氯酸盐分解槽,加入盐酸控制pH值,再加入LSZ药剂,根据氯酸盐分解效率调整LSZ药剂加入量。该技术基本不改变原淡盐水工艺流程,不使用蒸汽升温。只在氯酸盐分解槽附近增加LSZ加药装置,通过控制进分解槽的淡盐水流量、分解后的氯酸盐含量及调节加入的LSZ药剂量,以达到降低淡盐水中氯酸盐含量的目的。该技术在行业内大规模应用的厂家还较少。

4.3 加入盐酸中和反迁移的OH-

阳极室反应为2Cl--2e=Cl2,阴极室反应为2Na++2H2O+2e=2NaOH+H2,离子膜的效率不能达到100%,且因长期使用,具有微量的针眼,阴极液中的OH-会通过离子膜向阳极液迁移,且随着离子膜运行性能下降,迁移量增大,部分OH-在阳极室会生成NaClO3。其反应式如下。

因此,通过对进电解槽的盐水中加入配比好浓度的盐酸,中和从阴极室迁移来的OH-,以降低在阳极室副反应产生的氯酸盐[3]。通过DCS自动控制,将31%盐酸和脱盐水配制成17%盐酸,再通过自控阀向盐水总管中加入盐酸,加酸阀与电解槽运行电流形成串级控制,确保电解槽加酸适量。为了避免加入阳极室的盐酸对钛产生腐蚀,将一小部分淡盐水送回精盐水总管,与精盐水一同进电解槽(因淡盐水中含有Cl-、ClO-、ClO,这些都是强氧化剂,能促使钛很快进入钝态)。

加入盐酸具有如下优点:将从阴极侧反渗至阳极室的OH-中和,避免OH-放电生成O2,使氯中氧含量降低,从而使Cl2纯度升高;因pH值较高时,碳钢设备在碱性腐蚀产生的Fe(OH)3胶状沉淀并附着在离子膜上,使单元槽电压升高,加酸可以避免沉淀生成,降低槽电压;加酸能够分解阳极液中的NaClO产生Cl-,避免NaClO受热分解放出的新生态“O”对离子膜、阳极垫片和电解槽框密封面产生腐蚀。

5 常用的氯酸盐分解工艺

配套固片碱生产装置的氯碱企业,为使盐水系统和烧碱产品中的氯酸盐含量降低,通常都建设氯酸盐分解装置,将分解槽置于强酸性和高温工艺条件下,使淡盐水中的氯酸盐分解。

5.1 氯酸盐分解原理

NaClO3分解装置是在高温环境下,在淡盐水中加入盐酸控制低pH值使NaClO3分解,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当产生的ClO2气相体积分数超过9.5%时,在光和热条件下,存在分解爆炸的危险,反应式为2ClO2→Cl2+O2。因此要减少ClO2的产生,使NaClO3分解反应按(11)进行,即控制c(HCl)/c(NaClO3)≥6,但c(HCl)/c(NaClO3)的摩尔比不宜过高,当c(HCl)/c(NaClO3)≈14时,由于局部盐酸浓度过高不能瞬时混合均匀,局部有反应将按照式(12)进行,将有3.0%~4.0%的ClO2混入气相中[4]。

5.2 英力特化工运行的氯酸盐分解工艺对比

英力特化工现有2套10万t/a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各配套NaClO3分解设施,A套装置于2008年投运,采用德国伍迪BM2.7型离子膜电解技术,其流程为阳极液淡盐水依次流入气液分离器和酸化罐,在酸化罐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进行脱氯使溶解的Cl2从淡盐水中解吸,脱氯后的淡盐水再送入氯酸盐反应槽,加入盐酸控制pH值,通入蒸汽升温,使淡盐水中的NaClO3分解,反应后低pH值的淡盐水返回酸化槽,分解产生的Cl2经气液分离后回至Cl2总管。其中NaClO3分解槽原为低钙镁玻璃钢材质,容积约20 m3,在运行多年后有渗漏现象,2017年将设备整体更换,更换为TA2材质,现运行良好,精盐水中NaClO3含量控制<7 mg/L。该流程充分利用出分解槽的低pH值盐水,减少盐酸加入量,减少物料消耗;B套装置于2004年投产,采用日本氯工程公司的BlTAC-868离子膜电解槽,其流程为出电解槽的一部分未脱氯淡盐水进入NaClO3分解槽,调节盐酸加入量,注入工艺空气和蒸汽,使游离氯解吸出来,产生的Cl2送往NaClO工序。NaClO3分解槽材质为碳钢衬聚四氟乙烯,容积为13 m3。运行后,进分解槽淡盐水中NaClO3含量为21 g/L左右,一次盐水中氯酸盐含量高达17 g/L,远高于A套装置盐水中氯酸盐含量。B套装置没有将NaClO3含量降至控制值之内,A装置氯酸盐运行情况见表1。

表1 A装置氯酸盐分解槽运行效率表

A装置氯酸盐分解槽正常运行效率在73.6%左右,因在某阶段掺用较大量的廉价、低质原盐和工艺控制等原因,分解效率下降,后调整工艺运行参数,运行效率逐步提升恢复。

5.3 原因分析及技术改进

5.3.1 原因分析

B装置NaClO3分解槽总容积13 m3,进分解槽的淡盐水流量约5 m3/h,NaClO3含量为21 g/L左右,31%盐酸加入量为600 L/h,由NaClO3分解反应方程式得知,需要控制c(HCl)/c(NaClO3)≥6,由实际数据计算得c(HCl)/c(NaClO3)=5.2,进分解槽的c(HCl)/c(NaClO3)摩尔比偏小,导致NaClO3分解效率较低。由于分解槽有多次故障停车,造成系统中产生的NaClO3没有及时消除,系统中NaClO3含量积累上升,导致盐酸与NaClO3摩尔比降低。根本原因是NaClO3分解槽能力偏小,主要是容积偏小,分解时间过短,长期累积上升的NaClO3在短期内不能分解所致。

5.3.2 技术改进

根据现场场地环境,对NaClO3分解槽进行改造。10万t/a烧碱装置出电解槽的淡盐水流量约为80 m3/h,进出NaClO3分解槽的盐水流量为总淡盐水流量的10%~20%,分解停留时间设定为2 h。即淡盐水流量8 m3/h左右,有效利用容积为16 m3,利用系数80%,总容积需要约20 m3;B装置NaClO3分解槽材质为碳钢衬聚四氟乙烯,由于衬体在高温、高酸性和强氧化性环境已脱落,而TA2金属材质能耐湿Cl2和盐酸腐蚀,因此对NaClO3分解槽进行改造,将NaClO3分解槽整体更换TA2材质;原B装置浓盐酸直接加入NaClO3分解槽,为改善混合效果,在进NaClO3分解槽前增加管道混合器,将浓盐酸与淡盐水混合后加入,避免盐酸直接加入分解槽后与盐水局部混合不均,生成爆炸性气体ClO2。

5.4 工艺参数调整

在电解槽运行初期,NaClO3含量较低,随着电解系统运行时间的增加,膜性能下降,盐水中NaClO3含量升高。应及时开动氯酸盐分解装置来降低系统中氯酸盐含量。氯酸盐分解槽涉及温度、酸度和淡盐水流量的控制,工艺参数的调整与NaClO3的分解效率都有很大关系。

工艺条件控制中,原控制温度为85~90℃,改造后温度可适当提升至92℃;淡盐水中NaClO3含量高时,因盐酸流量按照经验值添加,通常在600 L/h,盐酸与NaClO3摩尔比过低,淡盐水中NaClO3含量为15 g/L时,此流量值较为适合。因此在高NaClO3含量的淡盐水中将加酸量提升至800 L/h。淡盐水中NaClO3含量降低后再对盐酸加入量做调整。

5.5 回收解吸出的Cl2

为解吸淡盐水中的Cl2和游离氯,原NaClO3分解槽注入工艺空气以降低淡盐水液面上的Cl2分压,产生的Cl2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送往NaClO工序,此工艺中Cl2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生产NaClO时消耗大量的烧碱。通过取消工艺空气注入管线,增加盐酸用量,在氯酸盐分解槽通入蒸汽加热淡盐水,使Cl2完全解吸,产生的Cl2回收至Cl2总管。

5.6 改造效果

通过以上改造,氯酸盐分解槽平稳运行至今,没有发生过因设备材质腐蚀泄漏造成的停车检修;增大氯酸盐分解槽容积后,淡盐水中氯酸盐含量持续下降,在平稳运行阶段,进氯酸盐分解槽的淡盐水中氯酸盐含量为23 g/L,出口为5 g/L,分解效率为78%。进电解槽的精制盐水中氯酸盐含量由最高的22 g/L降至10 g/L以下,产品31%烧碱中的氯酸钠含量控制在15×10-6以下。

6 结语

选用大容量的氯酸盐分解槽,延长淡盐水在槽内分解时间,通过改善工艺控制条件,可减少盐水和碱液中氯酸盐含量过高对后续系统的危害,利于后续烧碱的蒸发浓缩。

猜你喜欢

氯酸盐淡盐水烧碱
工业盐酸用于氯酸盐分解尝试
“晨起一杯淡盐水”存隐患
零极距电解槽淡盐水保护钛管的方式探索
降低淡盐水脱氯精制剂消耗的措施
提高氯酸盐分解槽分解量的方法探讨
奶粉焦“氯”,大可不必
奶粉焦“氯”大可不必
离子膜法烧碱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措施
离子膜烧碱水平衡系统简化计算方法研究
泰国制糖业烧碱需求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