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理念下中药学专业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初探

2022-12-27吴鸿飞贾晓益刘雅蓉李丽丽彭代银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药理学批判性

吴鸿飞,汪 宁,韩 岚,贾晓益,刘雅蓉,李丽丽,许 钒,彭代银,戴 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研究与开发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12)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强调了中医药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办好中医药院校专业课程,“守正创新”理念下的专业课程的建设势在必行,这是培养中医药事业传承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是中医药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2]。

中药药理学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医药理论体系有其丰富的内涵,结合每味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等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是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传承精华“守正”的体现;同时,中药药理学借助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阐明中药作用的实质及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机制,发现中药新的作用及用途,关系着中药的现代化,为中医药发展“创新”的体现[3]。中药药理学作为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有机结合的桥梁学科,正是符合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理念、助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学科。将“守正创新”理念融入中药药理学的课程教学,有利于让学生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作为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如何将“守正创新”理念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课程组全体教师努力的方向。笔者剖析了既往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校中药药理学教学团队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将“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思维”“批判性思维”“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等元素与教学环节相结合,对中药药理学教学与“守正创新”理念的融合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将中医药经典融入教学过程,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坚定“守正”信念

传统的中药药理学教学,往往忽略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思维与中医药文化。由于中医药基础知识不扎实,很多学生将药理学课程的学习思维方式代入中药药理学课程的学习,认为仅仅是换个中药名称或者是单个成分效应变成多成分的效应叠加[4]。这样的教学结果无法体现出中医药特色,与中药药理学的教学目标差距较大。

中医药经典著作是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记载了历代医家研究总结的理、法、方、药等重要成果[5]。经典著作中包含大量史料,可以启发学生吸收渗透于经典著作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建立中医思维[6],能使学生从历代中医药学家的成功中获得启发,提高领悟能力,为学生注入文化自信的源泉。

例如将中医药典籍的研究案例融入“清热药”这一章节,笔者引入屠呦呦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事例,围绕“重视经典,传承精华”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屠呦呦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的启发,意识到常用的“水煎”法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青蒿素,解决“水煎”法抗疟难以取效的难题。又如讲解泻下药大黄,引出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323首方剂中,89处用到大黄,注明煎煮方法的有30处。现代研究表明,经方中大黄的不同煎煮方法,其目的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为了充分发挥药力增强效果,有的是为了减缓毒性,有的是为了合理利用、避免浪费等,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现在许多研究在某些方面都不谋而合,张仲景用药之精妙可见一斑[7]。再如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成为抗疫“中国方案”的亮点。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医药专家筛选出疗效明显的“三药三方”,而这些方药大多是在《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典籍中的经典名方基础上凝练而来[8]。可见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做出了新贡献。

在课堂上通过这些教学案例,强调熟读中医药经典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加强学生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提升学生对专业以及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坚定学生“守正”信念。

2 结合启发式案例教学方法,强化中医药思维,提升“守正”素养

中药药理学课程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重要桥梁,随着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但往往忽略了中医药最重要的“整体观”“系统化”等中医药思维。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让学生形成中医思维至关重要,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了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双思维并重”[9],并强调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药思维主要包括系统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方式等,促使中医药学发展成为有别于现代医学的医疗保健体系,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简化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方剂——清肺排毒汤为案例讲解中药的基本作用,分析清肺排毒汤“祛邪”主要表现为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病毒与正常细胞的黏附等;“扶正”主要表现为减缓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抗氧化、提升机体重要脏器的修复能力等。清肺排毒汤通过抗炎、抗毒素、化痰、平喘等作用,纠正机体过于亢进的功能活动,是其“损其偏胜”的主要体现;通过促进消化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等作用,增强机体功能,是其“补其偏衰”的主要体现。引导学生从中医理论、整体观的角度,认知扶正、祛邪、调节平衡,更深层次地理解中药的基本作用。例如介绍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思路时,提出改变仅针对病毒设计药物的理念,科学家们提倡从正邪出发,针对“病毒-宿主”双靶标设计药物,这一新的设计思路与中医“扶正祛邪”治则不谋而合[10]。再如介绍大黄泻下的主要成分为结合型蒽苷,结合型蒽苷在大肠细菌酶的作用下代谢成苷元,苷元刺激大肠运动从而发挥泻下作用。引导同学们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深入思考大黄的泻下效果为何因人而异的原因,强调人体为有机整体,强化学生的中医药系统思维及整体观。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看似矛盾的问题,如大黄中结合型蒽苷的含量是评价药材品质优劣的标准,但苷元是刺激大肠运动引起泻下的直接因素,评价药材优劣的标准为什么是结合型蒽苷而不是苷元?引入看似具有相反的中药功效及药理作用,如泻下药大黄“除邪而不伤正气”、止血药三七“止血而不留瘀”、补虚药人参“提神又安神”等,启发学生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医药思维,充分理解中医药学的辨证思维、整体思维。

3 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讨论式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创新”精神

传承精华是中医药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新的医学理论、交叉学科、医疗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应努力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拥有批判性思维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必备条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批判性思维是“具有目的性和反思性的判断”,既包括阐释、分析、推理、评估、解释和自我调整等认知技能[10],也包括好奇、敏锐、执着求真等思维习性。

教学中多采用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始终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分析、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例如讲述中药药性理论的“十八反”内容时,《神农本草经》中有“勿用相恶、相反者”,《本草经集注》中有“相反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均强调了反药不可同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反药能否同用,同时指出在临床实践中,有部分相反中药使用后并未发现明显毒性及不良反应,并且还有相反相成的作用。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问题,指导学生从药材基源、动物模型、制剂形式、给药途径、病理生理模型等多个角度,分析反药同用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的原因,引导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

再如,在带领学生分析中药功效与药理学作用的相关性内容时,引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初,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究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抑制病毒是否等于可以预防或治疗该病?体外抑制病毒是否等于体内有效?中药的使用是否可以脱离辨证论治?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促使其成为具有批判思维的学者,从而具有精准的分析判断能力,形成对世界的批判性取向[11]。

4 科研反哺教学,强化“创新”能力

“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必然要求,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中医药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的教学融入到实验实践活动中。虽然中药药理学课程设置实验教学环节,但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自主设计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为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教学团队借力中药药理学科、产学研基地和附属中医院的飞速发展,反哺教学,依托承担的科研项目,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如在实验课教学中开展了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指导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师先讲解相关知识,再将相关内容以作业形成布置,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形成初步的实验方案,再在课堂围绕实验设计展开讨论,由教师点评、分析、总结,进一步完善并形成实验方案,最终实施实验方案。教学团队通过增加小学期实践、毕业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竞赛等多个环节,将科研项目分解为子课题,并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各教学活动的周期,筛选设计适当、难易适中的课题。教师指导本科生阅读文献、设计及实施实验,撰写科研标书及论文,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各种科研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培养中药药理学科专业创新型人才。

5 结语

中医药院校的高等教育应秉承“守正创新”的要求,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秉持中医药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并重原则,强化培养具有中医药创新能力的人才。中药药理学课程为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重要桥梁,将“守正创新”理念融入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坚定中医药理论自信,重视经典,守好中医经典之“正”;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敢于试错,守住科学精神之“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乐于挑战、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为促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药理学批判性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金化浊方治疗慢阻肺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冬虫夏草治疗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